長平之戰後,趙國為何還能殲滅秦國30萬大軍,全殲匈奴10萬騎兵?

“長平之戰”,大家都知道,趙國敗於秦國。最後趙國四十萬士兵,也被秦國名將白起給屠殺殆盡。可是,按理經過說這樣一場決定兩國生死的戰略決戰後,趙國幾乎是損失了全國將近八成計程車兵,實力大大縮減,應該很快會滅亡。

可是神奇的是,在經過長平之戰後,經過了三十多年,趙國才最終被秦國滅亡,更難以置信的是期間趙國還再次大敗過秦國,報了自己的“長平之戰”大仇。

首先:先看看,趙國在“長平之戰”後尚存實力以及如何恢復的國力?

【1】士兵方面:

我們先來看看,在“長平之戰”中,雙方投入的兵力以及傷亡的兵力:

秦國方面:投入約60萬人,傷亡約20萬人;

趙國方面:投入約45萬人,死亡約40萬人。

從上面資料來看,趙國無疑損失巨大,參與戰爭約九成計程車兵陣亡。而秦國,雖然勝利了,但也傷亡了約三成。

在長平之戰前,現在人們比較公認的說法是,趙國人口約為300萬人左右。拋去女性、年老者等等,適齡戰鬥的壯年男子約有60萬人左右。而除卻被坑殺的40萬士兵,國內還能夠動員起約20萬的大軍。在古代,這樣一支軍隊還是足夠震懾四方的。

所以,長平之戰後,不僅僅是秦國,任何的周邊國家,也都不敢出兵染指趙國領土,就是懼怕趙國這20萬大軍。而秦國,在“長平之戰”中傷亡的20萬大軍,是他們的精銳,故也是元氣大傷,所以沒有在勝利後第一時間繼續追擊趙軍,攻打趙國。

長平之戰後,趙國為何還能殲滅秦國30萬大軍,全殲匈奴10萬騎兵?

【2】名將方面:

在戰國時期,除了秦國,趙國就是名將最多的諸侯國了。在名將如雲的戰國時期,人們將“廉頗、王翦、白起、李牧”合稱為“戰國四大名將”。可以看出,其中“王翦、白起”為秦國將領,而剩下的兩位“廉頗、李牧”則是趙國將領。

正是因為有著諸如廉頗、龐煖以及李牧這樣的名將,趙國依然是一個不可招惹的對手。

1、廉頗:

廉頗是趙國名將之一,他的成名之戰是在公元前283年對齊國的“晉陽之戰”。當時的齊國,實力和秦國相當。廉頗率趙國大軍,長驅直入,攻入齊國境內,最終拿下了齊國的“晉陽”城,之後凱旋而歸。經此大戰,廉頗官拜六卿,風管無限。

而趙國輸的很慘的“長平之戰”,起初就是由廉頗這位老將指揮的,在他指揮時趙軍堅壁清野、以逸待勞,尋找戰機,與秦國之間相持不下、勝負未分,仍有勝利的可能性。之後,他被趙王換掉,而自從主將換為趙括之後,趙國一敗塗地,40萬將士魂歸荒野。

長平之戰後,趙國為何還能殲滅秦國30萬大軍,全殲匈奴10萬騎兵?

2、龐煖:

歷史上龐龐煖雖然沒有廉頗有名,但也是一名趙國的名將。由於廉頗不受趙王重用,心中抑鬱,最後出走趙國,前往了魏國。此時,正是龐煖帶領趙國將士,打了幾場勝仗,打出了趙國的氣勢。

如他在常山東垣,率領趙軍,大敗了燕國大軍,並奪取了兩座城池。

另外在公元前241年,龐煖擔任了“趙、韓、魏、楚、衛”合縱聯軍的統帥,進攻秦國。但是,秦軍採取各個擊破策略,先擊敗了楚國,之後聯軍之間心有猜疑,未能形成有效攻擊,切各自為政,最後合縱聯軍撤退。

3、李牧:

李牧,“戰國四大名將”之一。他的功績,在前半生中主要體現在抗擊北部匈奴之戰,後半生主要是抵抗秦軍的進攻方面。

其主導的“趙破匈奴之戰”的勝利,打服匈奴,使邊疆地區百姓不再受到匈奴襲擾。。

長平之戰後,趙國為何還能殲滅秦國30萬大軍,全殲匈奴10萬騎兵?

【3】局勢方面:

在“長平之戰”後,秦國大敗了趙國,但自身也是元氣大傷。另外,趙國周圍還有很多國家,如燕國、齊國、韓國、魏國等。各個國家之間,或相互協防,或偶有攻打。

但是,如果秦國貿然盡全力攻打趙國的話,周邊那些國家深感“唇亡齒寒”,有可能會馳援趙國,到時候秦國就陷入了包圍,這是秦國在“長平之戰”後不敢貿然進一步攻打趙國的原因之一。

另外,在“長平之戰”後,趙國損失慘重,國力大減。可就在這個時候,鄰國燕國竟然給趙國“送”來了一份厚禮。

原來,燕國看著趙國經過“長平之戰”後元氣大傷,想著攻打趙國,佔一點便宜。可惜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被燕國挑釁後,趙國派出大軍先後多次打敗了燕國,由此獲得了燕國十餘座城池。

所以,經過與燕國的戰爭,趙國獲得了諸多城池以及城池中的人口、錢財,恢復了一部分的國力。

長平之戰後,趙國為何還能殲滅秦國30萬大軍,全殲匈奴10萬騎兵?

其次:來說說題主所提到的“殲滅秦國30萬大軍”的那場“邯鄲之戰”。

【邯鄲保衛戰】:

題主所說的應該是關乎趙國生死存亡的“邯鄲之戰”,又稱為“邯鄲保衛戰”。這場戰爭趙國雖然贏了,但並不是大勝秦軍,只是透過死戰保住了國都“邯鄲城”。

在公元前259年,秦國發動50萬大軍,由大將王陵率領,浩浩蕩蕩殺向趙國,看氣勢很明顯是奔著滅亡趙國的目的去的。秦軍攻勢很猛,很快就攻打到了趙國的國都邯鄲附近。

趙國軍民深知,已經到了最後的關頭,所以軍民一心,全城老少共同走上城頭抵禦秦國的攻擊。當時守城主將就是著名老將廉頗,他指揮十萬軍民進行頑強的抵抗者。另外,趙國透過許諾給齊國六座城池,換來了大批的糧草。之後,眼看獨自抵抗不住,趙國向同樣與秦國交惡的楚國和韓國發出了求救。

最後,楚國出兵10萬,魏國出兵8萬,合計18萬,從側方夾擊秦軍。而城內的趙軍,看到援軍到來,也是軍心大振,組織精兵出城主動攻打秦軍。

於是,在“趙、楚、魏”三國聯軍的夾擊下,秦軍大敗,在傷亡20萬後,被迫撤回秦國。就這樣,“邯鄲保衛戰”以“趙、楚、魏”三國的勝利結束。

這裡還有一個有意思的故事就是,魏國的國君其實是不想派兵協助趙國的,是魏國信陵君偷盜兵符,擅自調動魏國大軍前去援救趙國,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竊符救趙”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