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中,白起圍趙括長達2個多月,其他幾國為何不去救援?

長平,既非秦地,亦非趙地,乃是韓地。秦趙之間的長平之戰,自然少不了韓國人的影子,事實也是如此。

公元前 262 年,秦軍佔據野王,徹底割斷了上黨郡與韓國本土之間的聯絡,上黨郡一時成為韓國的「飛地」。

長平之戰中,白起圍趙括長達2個多月,其他幾國為何不去救援?

韓桓惠王決定將上黨獻給秦國,以求秦國罷兵。

韓國上黨郡守馮亭卻不願降秦,轉而將上黨獻給趙國。趙孝成王於是接收了上黨郡並派廉頗為將,駐守長平,防備秦軍。為了爭奪上黨地區,秦趙之戰一觸即發。

公元前 260 年農曆七月,在長平之戰戰局最為膠著的時刻,趙孝成王卻棄廉頗上趙括。趙括上任,並未扭轉戰局,貿然出擊,中計被圍。

長平之戰中,白起圍趙括長達2個多月,其他幾國為何不去救援?

在被秦將白起圍困的兩個月時間裡,面對急轉直下的戰況,趙王再未啟用廉頗命其率軍援救長平,諸侯各國也紛紛按兵不動,眼睜睜看著 40 萬趙軍一步步走向死亡的深淵,著實耐人尋味。

趙軍在長平之戰中的絕境,趙國十分清楚。趙孝成王並非不想救,而是無力去救。趙國在長平之戰中先後投入了超過 40 萬軍隊,趙括去前線時,也帶走了一批大規模趙國軍隊。可以說舉國之兵,盡在長平,趙國已然無力再次組織大規模軍事後援部隊。

長平之戰中,白起圍趙括長達2個多月,其他幾國為何不去救援?

上黨地區屬於多山高地,其山地地形也限制了趙國自趙武陵王「胡服騎射」以來橫行天下的騎兵部隊。在這種地形下,面對看著人頭就眼冒綠光的秦國重灌步兵,趙國騎兵也不能發揮其原本具有的強悍戰鬥力。

援兵沒有,再次換將,啟用老將廉頗,率軍救援長平,可不可以?答案可能依然是否定的。

廉頗主導的長平之戰前三個月中,三戰全敗。在損失大量士卒的同時,損失了一名副將和六名都尉等高階將領。長平之戰前期的戰局失利,已然讓趙孝成王對廉頗不滿,併成為其臨陣換帥的首要原因,自然也不大有可能再次讓廉頗披掛上陣。

長平之戰中,白起圍趙括長達2個多月,其他幾國為何不去救援?

長平之戰陷入僵持局面,此時趙軍有三種作戰策略可以選擇,進攻,堅守和撤退。

雙方在長平先後合計投入了百萬士卒,在如此膠著的戰局下組織數十萬人的大撤退,那就意味著直接崩潰。東晉時期「淝水之戰」中的前秦大軍,不過被朱序喊了一嗓子「秦軍敗了」,便兵敗如山倒,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撤退策略自然不在廉頗和趙孝成王的計劃之內,在這一點上兩人是一致的。

在進攻和堅守的選擇上,廉頗卻與趙孝成王發生了分歧。前者主張堅守,以拖促

長平之戰中,白起圍趙括長達2個多月,其他幾國為何不去救援?

變。後者卻急於求成,傾向於主動出擊。

長平之戰前三個月的正面對撞,已經充分說明了主動出擊策略的不合時宜,兩軍戰鬥力高下立判,但堅守是好方法嗎?趙孝成王卻有自己的考慮。

在長平之戰中,趙國向齊國提出借糧遭拒,可以看到當時趙國的後勤出現了極大的問題。若不能速戰速決,長期堅守,可能會拖垮秦軍,但趙軍更可能在秦軍崩潰之前崩潰。

長平之戰中,白起圍趙括長達2個多月,其他幾國為何不去救援?

根據史料推測,當時趙國國土面積約 20 多萬平方公里,人口 350 萬,秦國國土面積約 80 萬平方公里,人口 400 萬。秦國擁有八百里秦川,巴蜀,江漢平原及河內四大糧倉,其後勤補給能力和戰爭潛力遠超趙國,這是綜合國力的比拼和消耗。

長平之戰前期的戰局失利,已經讓趙孝成王對廉頗的作戰能力產生了懷疑,廉頗與趙孝成王在戰爭策略上的重大分歧,使得趙孝成王不再有啟用廉頗之心。而秦人的反間計則推波助瀾,加固了趙孝成王的這一想法。

此時的廉頗已經六十七歲,「廉頗老矣,尚能飯否」雖是後話,但廉頗年老也是事實。廉頗的堅守之策,也很容易讓趙孝成王與廉頗的年紀和能力扯上關係。

長平之戰中,白起圍趙括長達2個多月,其他幾國為何不去救援?

趙國自救已然無望,,在外交方面,趙國自然不會無動於衷,求和與求援勢在必行。

在求和和求援這兩種外交策略上,趙國內部同樣發生了分歧,趙孝成王最終選擇了求和。

秦國也借求和之機,大肆渲染秦趙議合的輿論氛圍和假象,麻痺諸侯和趙國,拖延時間,以便能夠組織更多的軍事力量投入長平之戰。

諸侯各國看到秦趙議和,果然不出秦國所料,諸侯按兵不動,秦國避免了四面受敵,趙國自然也獨木難支。

長平之戰中,白起圍趙括長達2個多月,其他幾國為何不去救援?

我們也必須注意到,長平之戰雖是秦趙兩國的殊死搏鬥,但並未關係到趙國的亡國滅種問題,這是一場「誰勝誰更強」的戰略遊戲。作為諸侯而言,坐山觀虎鬥,秦趙互毆兩敗俱傷,不失為一種更好的外交選擇。

長平之戰中諸侯坐觀成敗,接下來的邯鄲之戰,諸侯出兵援趙合擊秦軍,就充分說明了諸侯的這種心態。畢竟,邯鄲之戰關乎趙國的生死存亡,此時的諸侯自然不會坐視不理。

趙國選擇求和而諸侯袖手旁觀的另一個考量,便是聯軍未必好用。比如公元前 293年,白起的成名之作——伊闕之戰,便是秦軍大破韓魏 24 萬聯軍。前 273 年的華陽之戰,秦軍又大破趙魏 15 萬聯軍,斬殺魏軍 13 萬,趙降卒 2 萬人被沉入黃河。秦國之強已成事實,趙國及其他諸侯的戰略選擇也深受此影響。

長平之戰中,白起圍趙括長達2個多月,其他幾國為何不去救援?

魏人範睢入秦,向秦昭襄王提出的「遠交近攻」策略,以及波詭雲譎的「合縱連橫」之術,也讓諸侯之間矛盾重重,差距不斷,難以形成合力抗秦。

自救無方,外援無望,公元前 260 年農曆九月,陷入絕境的趙軍投降。白起坑殺趙降卒 40 萬,秦軍也付出了 傷亡20 萬的代價。從此,山東六國中唯一的強者趙國轟然倒塌,秦國的統一之路再無羈絆。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最終統一六國。

「水滸傳」智取生辰綱一節,白日鼠白勝有一首歌謠。

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農夫心內似湯煮,王孫公子把扇搖。

長平之戰正是發生在夏秋之際,赤日炎炎,屍山血海,正所謂「秦趙心內似湯煮,齊楚韓魏把扇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