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士兵表演自刎,殺忠良,害百姓,易中天:勾踐不是個“好東西”

令士兵表演自刎,殺忠良,害百姓,易中天:勾踐不是個“好東西”

“百二秦川終屬楚,三千越甲可吞吳。”

在中國,越王勾踐臥薪嚐膽,最終報仇雪恨、滅掉吳國的故事可謂是婦孺皆知。勾踐在大多數人心中也一直是雄霸天下的英雄人物。

然而,易中天卻評勾踐“最不是個東西”。

近代以來流行“疑古”。官方用來蓋棺定論的史書被“疑古派”嗤之以鼻,許多古代帝王被重新審視。

令士兵表演自刎,殺忠良,害百姓,易中天:勾踐不是個“好東西”

歷史真相難以還原。所以,比起爭論勾踐其人秉性如何、功過幾成,更重要的是歷史事件背後的動因。

易中天之所以貶斥勾踐,主要是由於以下三件事。

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逝世,勾踐即位。吳王闔閭見越國新主年少,便起兵伐越。雙方兵戎相見時,勾踐令敢死佇列於陣前,前赴後繼地表演自刎的戲碼。闔閭看得入迷,越軍趁機進攻,大敗吳軍,闔閭隨後傷重身亡。

令士兵表演自刎,殺忠良,害百姓,易中天:勾踐不是個“好東西”

史載春秋時期的戰爭是貴族之間的戰爭,為了掠奪財富和擴大影響力,很少有滅國的情況出現,這也是為什麼夫差並沒有趁勝滅掉越國的原因之一。此外,還存在很多貴族禮儀,軍隊規模比較少,戰爭時間也很短。

可見,春秋時期的戰爭是有規律可循的。所以,讓士兵集體自刎的說法聽上去蹊蹺,也是合理的——在所有人都按部就班準備戰前祭祀等環節的時候來這麼一出,自然可以出其不意。

這件事可以直觀地反映出勾踐為了贏得勝利不擇手段的狠辣一面。但這無可厚非。

令士兵表演自刎,殺忠良,害百姓,易中天:勾踐不是個“好東西”

彼時吳王闔閭作為威震中原的“霸主”,其兵力是不可小覷的。吳軍來勢洶洶,勾踐的處境正和項羽背水一戰、破釜沉舟時的一樣,只有用非常手段才可能取得勝利。

勾踐被夫差放回越國之後,臥薪嚐膽,勵精圖治,重視生產,幾乎“家家有餘糧”。為了削弱吳國,勾踐向吳國借了一萬石糧食,並在第二年歸還了一萬石煮熟的種子。吳國播種這批種子,最終顆粒無收,吳國也自此一蹶不振。

倘若此事屬實,勾踐未免顯得“忘恩負義”。

令士兵表演自刎,殺忠良,害百姓,易中天:勾踐不是個“好東西”

糧食關係重大,不僅僅是士兵貴族,全國所有無辜百姓也要因此一併遭殃。饑荒爆發,成千上完的家庭全年顆粒無收,只能妻離子散,流民餓殍隨處可見。這是怎樣的慘狀!

上古政權更替從鮮有屠殺百姓的情況,周初的戰爭也幾乎不會波及到手無寸鐵的人。而戰國時期的戰爭陡然變得毫無禮儀可言,大批的壯丁和百姓被捲入其中。

戰國不仁不義、禮崩樂壞的諸侯混戰,可以說是從勾踐這裡便瞧見了端倪。相比之下,吳國仍然遵守著禮節。

令士兵表演自刎,殺忠良,害百姓,易中天:勾踐不是個“好東西”

文種是為越國立下汗馬功勞的功臣。勾踐消滅吳國之後,想要北上中原稱霸,與文種產生了分歧。文種開始拒絕上朝,隨後在奸人的陷害下,勾踐以文種謀反為由賜劍令其自刎。

此事是典型的“誅殺功臣”。鳥盡弓藏、兔死狗烹是司馬遷對勾踐的評價,還說他“可共患難,不可共享樂”。

“不教將軍見太平”的事情在歷史上比比皆是。漢高祖劉邦和明太祖朱元璋是歷史上殺功臣最多的兩位開國皇帝。

令士兵表演自刎,殺忠良,害百姓,易中天:勾踐不是個“好東西”

韓信、彭越和英布並稱漢初三大名將,建國不久,韓、彭二人便被劉邦藉故殺害,英布恐殃及自身,起兵造反,不久兵敗身亡。朱元璋在“明初四大案”中不僅誅殺了李善長、藍玉等與他在沙場上同生共死的老臣,更是誅殺連坐者數萬人。

“自古伴君如伴虎,一將功成萬骨枯。”功成身退者少之又少。

對比被誅殺的文種,范蠡則及時地離開勾踐。帝王皆是孤家寡人,身處權力的制高點迫使他們難以從義氣出發考慮問題。在和平年代,手握重權的開國元老只有兩個選擇,要麼如范蠡一般隱逸,要麼一生不得重用或直接命喪黃泉。

令士兵表演自刎,殺忠良,害百姓,易中天:勾踐不是個“好東西”

所以,並非勾踐獨個“不可共享樂”,而是一切帝王都不可能與功臣共享和平安樂。

勾踐所做的最為人稱道的事主要有二。

“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公元前494年,勾踐大敗於吳軍,困於會稽,此時僅剩五千士兵。勾踐聽取了文種的建議,向吳王夫差求和,並攜夫人和文種、范蠡等一起入吳,甘做吳王奴僕。

夫差以為勾踐君臣真心歸順,兩年後放虎歸山,終究為自己留下巨大的隱患。

令士兵表演自刎,殺忠良,害百姓,易中天:勾踐不是個“好東西”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之間常有交換質子的情況出現,有時是為了互相取信,有時則是弱國對強國有所求。秦始皇少年時期便曾在趙國做過質子。

質子是禮崩樂壞的象徵,春秋初年“周鄭交質”事件表明周王室的威嚴已經消失殆盡。

勾踐在吳國的兩年生活顯然是一種質子交換行為,其本質自然是弱國“有所求”。所以,吳王夫差勾踐回國可能也不僅僅是美人計的作用,而是遵守了不傷質子性命的舊習。

令士兵表演自刎,殺忠良,害百姓,易中天:勾踐不是個“好東西”

勾踐作為一國之君,從小接受著眾星捧月一般的待遇,何嘗經歷過吃糠咽菜、喂牛放馬的生活?更不用提向自己的仇敵俯首稱臣,低三下四。可見,此人忍耐力極強,也善於偽裝。

司馬遷在《史記》中有提及,勾踐床前掛有苦膽,每日都要嘗一嘗以提醒自己在吳國的屈辱經歷,最終在這樣的激勵下,勾踐成功壯大越國,報仇雪恨。

“臥薪嚐膽”的故事激勵了千千萬萬的中國人,不忘初心,做任何事都要時刻謹記自己的初衷,並付諸實踐。

令士兵表演自刎,殺忠良,害百姓,易中天:勾踐不是個“好東西”

然而,關於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曾經有人做出質疑。首先,《史記》中並沒有關於“臥薪”的描述。

再次,苦膽,只有新鮮豬膽嘗來苦澀,風乾或煮熟則苦味大減。若勾踐每日懸掛的都是新鮮豬膽,有學者質疑這需要每日宰殺一頭豬,不符合勾踐勤儉的作風。

筆者認為,這並非疑點。沒人買的苦膽必然是市場、屠戶拋棄不要之物,所以只要想取也是十分容易的,何須每日專門為取膽而殺豬。

至於這“臥薪”,可能確實有後人添油加醋的成分。

春秋末期本就是禮崩樂壞的年代,而勾踐便是這場反叛運動的先鋒,禮儀、規則被他盡數踩在腳下,文種代表的卿士開始走向歷史舞臺中央,充斥著鮮血和傳奇的戰國即將拉開帷幕。

令士兵表演自刎,殺忠良,害百姓,易中天:勾踐不是個“好東西”

時勢造英雄。在那個時代,拋開仁義道德,如吳國一般循規蹈矩的國家只能走向衰亡,勝利的天平終究開始向那些缺乏人性的自刎表演、那些陰謀詭計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