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風華》又一重大敗筆,朱棣死後秘不發喪,用鹹魚掩蓋屍臭?

秦始皇在東巡的路上去世後,為何要用鹹魚掩蓋屍臭?

朱棣去世後,大臣為了穩定局勢,竟然採取用鹹魚遮蓋屍臭的方式,乾脆是把掩蓋秦始皇屍臭的鹹魚帶到1600年後送給朱棣,這樣嫁接的歷史實在是過於荒誕。

《大明風華》又一重大敗筆,朱棣死後秘不發喪,用鹹魚掩蓋屍臭?

秦始皇在第五次東巡尋找長生不老藥的時候突然暴斃,由於秦始皇當時年紀並不算太大,所有沒有指定皇位繼承人,當然秦國後期以來的皇位傳承本身就很混亂。

有機會登基的,一個是長子扶蘇,一個是次子胡亥,從當時的情況來看,秦始皇應該更喜歡胡亥,不然不會在東巡的時候帶著胡亥,但是擁立扶蘇的人也不少,朝中不少人都支援扶蘇。

由於秦始皇的暴斃,產生了“資訊不對稱”的,誰掌握了秦始皇的遺詔誰就掌握了主動權,趙高作為秦始皇最信任的人,自然是距離資訊最近的人,他利用這個訊息,先是掌握了胡亥,然後策反李斯,形成一個三角同盟,反動了沙丘政變,立胡亥為帝。

《大明風華》又一重大敗筆,朱棣死後秘不發喪,用鹹魚掩蓋屍臭?

由於秦始皇死在途中,如果訊息洩露的話,這個三角同盟的計劃很可能就敗露了,扶蘇當時和蒙恬手握三十萬大軍,一旦發難,胡亥肯定很難招架。不如秘不發喪,矯詔逼令扶蘇自盡。

趙高、李斯都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陰謀大師”,能夠把這件事做成,還是下了一番功夫,尤其是當時正是炎熱的夏季,秦始皇的屍體不久就發出屍臭,想要不被人知道還是很難的,畢竟從沙丘到西安的距離不是一般的遠。

於是李斯和趙高就想到了這條“奇臭無比”的策略,說秦始皇愛吃鹹魚,在車上掛了一車鹹魚,來掩蓋屍體發臭的味道。

秦始皇歸途時期,用鹹魚掩蓋屍臭是逼不得已的手段,但凡扶蘇產生一點懷疑,這個計策自然就會不攻自破,哪有一代帝王愛吃鹹魚就把鹹魚掛一車的,走到哪裡都引發一陣惡臭,不讓人產生懷疑才怪。

《大明風華》又一重大敗筆,朱棣死後秘不發喪,用鹹魚掩蓋屍臭?

但是秦朝時期人們的內心比較樸素,咱也不能追究了,因為關中地區魚蝦本身就不多,而這次是秦始皇第五次東巡,大概是到蓬萊仙境尋仙,搞一點當地的海鮮特產回來,也能夠說得通,畢竟秦朝還處於很久遠的歷史時期,發生什麼樣的事都能夠解釋得通。

趙高用鹹魚是逼不得已,明朝再用鹹魚是此地無銀三百兩!

到了明朝,時隔一千六百年,還故伎重演,顯然是說不通的,而且朱棣第五次出征的地方是北方的大漠,還要搞一車的鹹魚,到底是朱高煦傻?還是編劇傻?還是編劇拿觀眾當傻子?

《大明風華》又一重大敗筆,朱棣死後秘不發喪,用鹹魚掩蓋屍臭?

朱棣去世的時候,大概也是面對這樣的局面,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後,在對皇位繼承人的選擇上也充滿了猶豫,長子朱高熾是朱元璋封的世子,按照嫡長子繼承製是沒跑的,但是朱高熾身體不太好,而次子朱高煦更像他,在靖難之役中,還立了很大的功,所以,朱棣一直猶豫不決。

朱棣還曾經跟朱高煦承諾過,“世子多病”你應該努力這樣勉勵的話,讓朱高煦有了奪嫡之心。

明朝實行的是分封制,皇子在封地有一定的號召力,畢竟朱棣就是藩王起兵,奪取政權的。

朱棣在北征撤軍途中突然去世,假如朱高煦得到這樣的訊息,輕則搞點動作,嚴重則造反,情況肯定是很嚴峻,甚至骨肉相殘的事情還會發生。

《大明風華》又一重大敗筆,朱棣死後秘不發喪,用鹹魚掩蓋屍臭?

因此,《大明王朝》的編劇,搞了一個嫁接的歷史,將趙高與李斯秘不發喪的技術再次用了一遍,自以為“嫁接”的天衣無縫,實際讓人貽笑大方。

秦始皇是從東巡迴來,從沙丘平臺到西安道路不僅遠,而且還不好走,所以屍體腐爛是正常的事情,趙高等人就地取材,利用秦朝時期人淳樸的心理才矇混過關。

而朱棣是從榆木川(霍林格勒),距離北京也不太遠,根據資料記載,朱棣七月十八日駕崩,八月七日朱瞻基趕到軍中,就釋出了喪訊,前後不過二十天左右。

看來學習歷史還是很重要的,不然真被人當傻子了!

其實,歷史是不斷髮展的,科學技術也是不斷進步的,唐朝時期楊貴妃能夠吃到嶺南的荔枝,不可能是馬跑得快那麼簡單,肯定也帶有冷藏保鮮技術的應用。

《大明風華》又一重大敗筆,朱棣死後秘不發喪,用鹹魚掩蓋屍臭?

明朝時期的“冷鮮鏈”技術已經很發達,想要朱棣的遺體體面一點還是可以的,不至於跟秦始皇的遭遇一樣,被弄得滿車的臭魚來燻人。

在真實的歷史上,隨即出征的大臣擔心朱棣意外去世的訊息洩露,引起不必要的麻煩,的確採取了秘不發喪的策略,只不過技術手段很高超。先是用軍隊中的錫器融化鑄造成一口棺材,將朱棣的遺體放入其中,再用一些手段隔絕空氣,可能朱棣的屍體還沒有發臭,就已經到達北京了。

將秦朝時期用鹹魚掩蓋屍臭的方法,嫁接到1600年後的朱棣身上,估計朱棣的棺材板都要壓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