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劍利,吾劍未嘗不利!”袁紹說最狠的話,做最慫的事。

公元189年,董卓把持朝政,欲廢少帝,立陳留王為帝。群臣惶怖莫敢對。這時,中軍校尉袁紹挺身出曰:“今上即位未幾,並無失德;汝欲廢嫡立庶,非反而何?”卓怒曰:“天下事在我!我今為之,誰敢不從!汝視我之劍不利否?”袁紹亦拔劍曰:“

汝劍利,吾劍未嘗不利!

這是《三國演義》袁紹最為高光的時刻。面對殘暴的董卓袁紹毫不畏懼,仗義執言。

《三國志·袁紹傳》中亦有類似的記載。不過,袁紹說的是“

天下健者,豈惟董公

!”

總之,袁紹撂下的絕對是一句狠話。董卓氣急而不敢發作。

“汝劍利,吾劍未嘗不利!”袁紹說最狠的話,做最慫的事。

可袁紹裝完了以後,接下來的舉動卻讓人大失所望。袁紹乃引佩刀橫揖而出,回到家懸節於東門(袁紹是司隸校尉,假節),一道煙出京城逃奔冀州。

袁本初色厲內荏,真不假也。

說起董卓進京這件事的前因後果都與袁紹有關係。

初,大將軍何進欲誅宦官,袁紹與何進結謀。何太后不同意誅殺宦官,袁紹又給何進出主意召董卓進京,以威脅太后。

宦官們狗急跳牆,和何進火併。

何進死了,京城大亂後,留下一個爛攤子。

董卓見有機可乘,欲圖謀不軌。袁紹是何進集團的二號人物,此時,卻一跺腳,不負責任地走了。於情於理都說不過去啊。

董卓初進京時,所領的西涼兵有多少人呢?區區三千而已。

袁紹卻完敗於董卓。

董卓的優勢是有一個前將軍的頭銜,189年的這場動亂後,大將軍何進死了,車騎將軍何苗也死了,驃騎將軍董重前期已經被何進弄死了。

現在從軍制上說,只有董卓的前將軍最大。

此時,有能力且有責任對抗董卓的只有袁紹。

“汝劍利,吾劍未嘗不利!”袁紹說最狠的話,做最慫的事。

從政治方面來說,

袁紹拜司隸校尉,官職不大,權力極大。京師所在的河南尹掌握在自己手中。(何進任命的太原人王允。)另外,袁家老爺子袁隗官拜太傅,參錄尚書事。在朝堂上有絕對的話語權。

另外,何太后和少帝都是自己人(何進所立。)。袁紹在政治上優勢明顯。

這還不算,真正能說話的還是軍事上的實力。

袁紹作為何進親信,集團的二號人物,對何進留下的軍事遺產有很大的號召力。

有史料說:

舊時,虎賁、羽林、五營兵及衛士,併合且萬人。

北軍五校是屯騎、越騎、步兵、長水、射聲五校總兵力在四千人以上。羽林左右監總兵力二千人左右。光祿勳所屬虎賁中郎將兵力一千五百人。

這些都是精銳的而作戰部隊,歸屬大將軍直屬。大將軍死了,效忠他的部隊,袁紹幾乎是可以隨取隨用。

“汝劍利,吾劍未嘗不利!”袁紹說最狠的話,做最慫的事。

漢靈帝臨死時設立的西園八校尉,按每校八百人算,也至少六千人。袁紹自己身兼中軍校尉,弟弟袁術是虎賁中郎將。曹操是典軍校尉,淳于瓊是右軍校尉,這些都是親何進的勢力。

其餘的一些城門校尉等散兵雖不直屬,但和董卓動起手來,他們也沒有幫外人的道理。

當初,何進為了制約董卓,還秘密招兵不少。

何進的大將軍府掾王匡,騎都尉鮑信,皆泰山人,受何進所遣還鄉里募兵;何進並召東郡太守橋瑁屯成皋,使武猛都尉丁原將數千人寇河內。

這都是何進的親信力量,(王匡後來追隨袁紹屯河內討董,鮑信則追隨曹操,與董卓將徐榮戰死滎陽。)

“汝劍利,吾劍未嘗不利!”袁紹說最狠的話,做最慫的事。

可以說,只要袁紹此時出來振臂一呼,莫不服從。

可就是這麼一個政治上、軍事上都絕對碾壓的大好形勢,袁紹怎麼輸了呢?

袁紹的優柔寡斷和政治上的稚嫩,給了董卓做大的機會。

董卓初入京時,只有步騎兵三千,他嫌兵少,於是玩了一個很高明的花招,他每隔四五日率兵馬夜裡悄悄潛出城,到了天明,再大張旗鼓地把兵馬帶回來。讓人以為董卓又增兵了。於是都感到害怕。

董卓剛進京時也沒有想到自己能在京城站住腳,經常領兵出去搶掠。看他那意思,不過是想多撈些好處罷了。

可是,袁紹等人的一再縱容,董卓的膽子肥了。政治野心開始迅速膨脹。

騎都尉鮑信首先看出了董卓的狼子野心:

騎都尉鮑信自泰山募兵適至,說袁紹曰:

“董卓擁強兵,將有異志,今不早圖,必為所制。及其新至疲勞,襲之,可禽也!”紹畏卓,不敢發。信乃引兵還泰山。

鮑信從太山招兵回來,對袁紹說:“董卓將有異心,今天不早點把他除掉,以後必然被他所制。不如趁他遠來疲勞,突然襲擊,可擒董卓。”關鍵時刻袁紹拉胯了,不敢動手,鮑信引兵回太山了。

“汝劍利,吾劍未嘗不利!”袁紹說最狠的話,做最慫的事。

此時,若動手殺董卓太容易了。兵馬足用。只需向太后請一道詔書。何太后是自己人,討董卓的罪名有的是。(初,靈帝徵董卓為少府,董卓上書不就,靈帝病重時,又召董卓為幷州刺史,將所屬兵屬皇甫嵩,董卓仍不從。還不夠死罪嗎。)

鮑信走了,袁紹失去了一個絕對可靠的臂膀。

俄而進及弟苗部曲皆歸於卓,卓又陰使丁原部曲司馬五原呂布殺原而並其眾,卓兵於是大盛。

接下來,何進及何苗留下的部分部曲歸降了董卓。何進的部曲將吳匡、張璋因和車騎將軍何苗有舊怨,在誅殺宦官時殺死了何苗,在這次行動中吳匡、張璋部和董卓的弟弟奉車都尉董旻有過比較密切的合作。何進死後,吳匡、張璋部無所屬,看到西涼軍整天搶掠,吃香喝辣,率先投降了董卓。有了他們帶頭,袁紹又不能安撫舊部,何進、何苗軍紛紛轉投董卓。

董卓在京城,不約束軍隊,軍士到處搶掠。矛盾首先在兩支外軍之間爆發了。

幷州刺史丁原,是何進部屬。丁原為人粗略,有武勇,善騎射。他在任幷州刺史期間,大力簡拔人才,安排了呂布、張揚、張遼等人到京師任職。

丁原進洛陽後,擔任執金吾。舊時執金吾有兵權,領八百大戟士,還有臨時招募的軍士及呂布、張揚、張遼等勇將,可以說實力還在董卓之上。

明的不行,董卓暗中收買呂布,陰死了丁原。丁原所部及張遼等歸屬了董卓。

吞併了丁原後,董卓兵力大盛。袁紹已經不能制御董卓了。

“汝劍利,吾劍未嘗不利!”袁紹說最狠的話,做最慫的事。

董卓是有頭腦的,在攫取了兵權後,開始謀取政治地位。

乃諷朝廷,以久雨,策免司空劉弘而代之。俄遷太尉,假節鉞虎賁。

董卓玩了一手絕的。他以天災大雨不斷為由,諫朝廷策免了司空劉弘。古人迷信,認為天災必然是為政不善所致,一般有天災要免三公以應之。

所以,董卓用這個理由,冠冕堂皇的取代劉弘而擔任司空,不久,再遷任太尉,假節。

已經養虎為患,袁紹這邊仍未有大的動作。

董卓這邊開始收買人心。

當初,蔡邕被遷朔方,董卓聽說了蔡邕是名士,而招闢他。蔡邕稱有病,不願就任。董卓怒了:“我能殺你全家!”蔡邕害怕立馬應命。董卓很高興,對蔡邕甚見敬重,舉高第,三日之間,周曆三臺,(三日內補侍御史,又轉治書御史,遷尚書,周曆三臺。)最後任侍中。

董卓還除公卿以下子弟為郎,以補宦官之職,侍於殿上。

“汝劍利,吾劍未嘗不利!”袁紹說最狠的話,做最慫的事。

做完這些,董卓終於要對皇帝和皇后下手了。

有人說,董卓廢立少帝,是因為愛陳留王聰明。這不可能。誰願意立一個聰明的皇帝啊?對權臣來說,皇帝越糊塗越好。

董卓所以廢少帝,是因為少帝是何家的,何進雖死,還有不少殘存勢力。如袁紹等。廢了少帝,何進的原從勢力徹底被廢。董卓把皇帝掌握在了自己手中。

董卓自稱與董太后是同族,遂有了廢立之心。

當年董太后及驃騎將軍董重被何太后害死,有很多人不服。董卓利用這點為董太后翻案。

該來的終究會來的,袁紹一味忍讓,避無可避。

董卓朝議廢立皇帝,袁紹忍無可忍,終於當堂亮劍……

都以為袁紹要雄起的時候,本初卻丟了大寶劍一掉頭跑了。

此後,董卓議:“

太后踧迫永樂宮,至令憂死,逆婦姑之禮。”乃遷太后於永安宮。

遂脅太后策廢少帝,曰:“皇帝在喪,無人子之心,威儀不類人君,今廢為弘農王,立陳留王協為帝。”

太后都被廢了,少帝的罪名更容易了,父親死了,兒子不像個當兒子的樣子,長相沒有威嚴不適合做皇帝……都是罪啊。

“汝劍利,吾劍未嘗不利!”袁紹說最狠的話,做最慫的事。

191年,公孫瓚攻袁紹,曾表袁紹罪狀,前兩條是:

袁紹昔為司隸校尉,會值國家喪禍之際,太后承攝,何氏輔政,紹專為邪媚,不能舉直,至令丁原焚燒孟津,招來董卓,造為亂根,紹罪一也。卓既入雒而主見質,紹不能權譎以濟君父,而棄置節傳,迸竄逃亡,忝辱爵命,背上不忠,紹罪二也。

幸虧公孫瓚敗了,否則,此檄文流傳,袁本初顏面掃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