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空城計”不是諸葛而是趙雲,這一計策被成功用了十多次

一部《三國演義》,將諸葛亮大擺空城計、嚇退司馬懿的故事演繹得大智大勇,精彩紛呈。可惜,這只是演義,歷史上諸葛亮並未設此妙計,倒是趙雲擺過空城計,別人也成功設過許多空城計。先看三國時期,大將趙雲和文聘擺的空城計。《三國志》中載:“曹公爭漢中地,運米北山下,數千萬囊……沔陽長張翼在雲圍內,翼欲閉門拒守,而云入營更大開門,偃旗息鼓。公軍疑雲有伏兵,引去。雲擂鼓震天,惟以戎弩於後射公軍,公軍驚駭,自相蹂踐墜漢水中,死者甚多。先主明旦自來,至雲營圍視昨戰處,曰:‘子龍一身是膽也!’”趙雲不但擺下了空城計,而且還創造出了“偃旗息鼓”的成語。《魏略》中載,文聘在石陽被孫權所圍時,急中生智,城門大敞,他自己大搖大擺回家睡大覺!結果孫權在城外猶豫良久,最終還是沒敢進城,引軍而退。

擺“空城計”不是諸葛而是趙雲,這一計策被成功用了十多次

鄭國大臣叔詹。空城計的“創始人”是春秋時期鄭國的大臣叔詹。《左傳·莊公二十八年》記載,公元前666年,楚國令尹公子元為取悅寡嫂文夫人率兵攻打鄭國。鄭國都城兵力空虛,根本無法抵禦。上卿叔詹急中生智,讓部下放下吊橋,大開城門,城內店鋪照常營業,百姓往來如常。楚軍來到城下,見此情景,心中起疑,斟酌再三,最後還是撤走了。

擺“空城計”不是諸葛而是趙雲,這一計策被成功用了十多次

北齊刺史祖廷。南北朝時期,北齊祖廷任徐州刺史,正逢南朝的陳國軍隊入侵,祖廷下令不關城門,守城士兵全部下城,靜坐在街巷裡,“廷不關城門。守陴者,皆令下城,靜座街巷,禁斷行人雞犬”。南朝軍隊進入城內後感到非常疑惑。這時,祖廷“復令大叫,鼓譟聒天”,於是,“賊大驚,頓時走散”。

擺“空城計”不是諸葛而是趙雲,這一計策被成功用了十多次

濟南太守蕭承之。南北朝劉宋元嘉七年(430年),北魏糾結重兵攻打濟南。城中只有數百老弱兵丁,濟南太守蕭承之急中生智,讓部屬“偃兵,開城門”!北魏軍隊見狀一頭霧水,“疑有伏兵,遂引去”,濟南城僥倖平安無恙。

西魏名將王恩政。公元543年,東魏發兵攻打西魏的弘農(今河南靈寶北)。守城大將王恩政看見城中將士微寡,無力應戰,便讓兵士們“開城門,解衣而臥”,並勉勵將士:敵人沒有什麼可怕的。幾天後,東魏軍隊洶湧而至城下,看到城中的情景,吃了一驚,“憚之,不敢進,乃引軍還”。

擺“空城計”不是諸葛而是趙雲,這一計策被成功用了十多次

唐代三刺史。唐朝時,也有多位將領設過空城計。貞觀年間,唐太宗的異母弟李元軌任定州刺史時,恰逢突厥兵犯定州,李元軌“令開城門,偃旗幟”。突厥兵觀察多時,總是覺得這裡面有“貓膩”,始終不敢進城,最後趁夜溜走了。唐高宗麟德年間,党項族發兵三萬多人來攻寇州城(蘭州)。“城內兵既少,眾大懼,不知所為。”蘭州刺史崔知溫見狀,大膽涉險,讓人開啟城門,放敵軍進城。“使開城門延賊,賊恐有伏,不敢進。”不久,大將權善才帶領援兵趕來,於是,內外夾攻,“大破党項之眾”。唐開元年間,吐蕃人進攻瓜州。瓜州新任刺史張守珪率領民修復城牆。結果城牆尚未修好,吐蕃大軍就到了。情急之下,張守珪“乃於城上,置酒作樂,以會將士。”吐蕃大軍被眼前的情景弄蒙了,懷疑城內設有伏兵,不敢進攻。正當吐蕃人退兵之時,張守珪突然領兵殺出,於是大敗吐蕃軍隊。

擺“空城計”不是諸葛而是趙雲,這一計策被成功用了十多次

宋將馬知節、劉錡。宋代時,先後有兩位將領用過空城計。北宋真宗年間,流寇攻擊延州(今延安)。知州馬知節見手下兵力空虛,便趁慶賀元宵佳節之機,讓城中百姓“張燈結關,累夕宴樂。”這一番“泰然自若”果然鎮住了流寇,於是“寇不測,即引去”,延州毫髮無損。南宋紹興十年,金兵侵犯中原,圍住了順昌(今安徽阜陽)。由於戰役準備不充分,城中守將劉錡便“令開諸門”,做出一副“請君入甕”的姿勢。金兵果然疑惑不前,不久便退兵而去。

擺“空城計”不是諸葛而是趙雲,這一計策被成功用了十多次

元世祖忽必烈。古代少數民族戰爭中也曾使用過空城計。《元史》載,公元1287年,別將鐵哥隨元世祖忽必烈徵乃顏部,對方首領塔不臺率大軍迎擊。忽必烈採納鐵哥的建議,坐在床上大大方方地飲酒作樂,“張曲蓋,據胡床,鐵哥從容進酒。”乃顏部將士疑惑不解,擔心對方有伏兵,於是迅速引軍而去。

擺“空城計”不是諸葛而是趙雲,這一計策被成功用了十多次

明將馬芳。明代戍邊將軍馬芳以勇猛聞名。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蒙古韃靼部發兵攻打馬蓮堡,城牆多處塌陷。守城將領馬芳不但不讓人修復,反令軍士大開四門,偃旗息鼓。敵軍怕中埋伏,在城外整夜吵嚷,但卻不敢進城。而馬芳本人卻在大帳中酣睡,置之不理。次日,敵軍撤退時,馬芳率軍出擊,大獲全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