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分鐘瞭解清朝吏部與文官制度

上篇講了內閣和軍機處,今天接著聊六部。六部分別為吏、戶、禮、兵、刑、工,排名嚴格按順序。六部與理藩院、督察院合稱部院,衙門在正陽門南。

清朝六部尚書為從一品,滿漢各一員。尚書的副職為左、右侍郎,正二品,滿漢各一員。尚書、侍郎稱堂官。清朝定例某大學士兼管一部或二部,他們也到部管事,所以一部堂官有七人之數。

尚書、侍郎慣例按六部排序遷轉。例如,吏部侍郎升尚書,要從工部尚書開始。又如三品官升侍郎,也要從工部侍郎開始。

各部均設正六品的堂主事和正八品的司務,承擔內部文書、檔案工作,相當於現在的辦公廳。

六部業務部門稱某清吏司,簡稱司。主持司務為郎中、正五品,以下有員外郎、從五品,主事、正六品,員額不定。員外郎、主事相當於郎中的副職,與其平行,並非下屬。

為培養八旗子弟從政,在京城各衙門專設筆帖式一職,從事文書和雜務,品級為七、八、九品不等,視出身門庭而定。八旗子弟在鹹安宮官學、景山官學等處肄業,不需科舉就可出任。

筆帖式是八旗任職的一大捷徑,不少要員出身於此。例如,平定大小和卓的伊犁將軍兆惠、抵抗辛亥革命以身殉國的閩浙總督松濤。

有一點需說明,清朝皇帝雖標榜滿漢一體,而部院實際掌權者是滿官,漢官主要任務是幹活兒,沒有決策權。下面開始說吏部,兼談文官任用制度。

從隋朝設六部以來,吏部一直是六部之首,主管文官的選授、勳封、考課。

吏部尚書為部院大臣之首,基本上都能升為大學士。吏部尚書又稱春官、冢宰、太宰,風雅《周禮》古制。

10分鐘瞭解清朝吏部與文官制度

潮州牌坊:封增的作用是光宗耀祖

吏部業務分四司:文選、考功、稽勳、驗封。以文選和考功二司事權最重,各設郎中滿三人,蒙古、漢各一人,員外郎滿、漢各二人,主事滿一人、漢二人。其它兩司業務較輕,各設郎中滿漢各一人,員外郎滿二人、漢一人,主事滿漢各一人。

從司官設定可見,滿人優於漢人。吏部筆帖式名額為滿五十七人,蒙古四人,漢軍十二人,分佈各司。

熟悉明史的朋友們都清楚,黨爭與內耗是明中期以後解不開的癥結。閹黨與東林黨之爭、吏部與內閣之爭、言官與職事官之爭,烏煙瘴氣。

明代吏部把持著官員任命權,權力非常大。清朝吸取前明教訓,把文官任命分成特旨、開列、題授、揀授、推授,由軍機處、各部院堂官、各省督撫分吏部之權。

特旨,即一、二品要員由皇帝直接任命。開列,即在京四品以上、在外三品以上各官,由軍機處列出人選名單,皇帝勾選。

題授,即各衙門重要內設職位和各省要缺,由堂官、督撫提出人選建議,呈皇帝硃批。所謂地方要缺,以“衝、繁、疲、難”四項特徵,具備四項為最要缺,三項為要缺,兩項為中缺,一項或全無為簡缺。

餘下官缺才由吏部管理,透過揀授、考授的一定程式進行選拔。擬任各官,由吏部造名冊向皇帝引見。筆者見過雍正皇帝在引見冊的硃批文件,觀察相當仔細。見下圖:

10分鐘瞭解清朝吏部與文官制度

10分鐘瞭解清朝吏部與文官制度

除了文官任命,吏部還承擔著文官的考核、記功、處分、封增等職能。

官員三年一次大考,基本沿用明代舊制。京官稱京察,分稱職、勤職、供職三等。地方稱大計,分卓異、供職兩等。清初名臣于成龍三獲卓異,從知縣一步步升至巡撫。

考核以“守、才、政、年”四格綜合評比。守,分清、謹、平三檔。才,分長、平兩檔。政,分勤、平兩檔。年,分青、壯、健三種。這一招沿用至今,黨政機關年度考核即如此。此形式主義竟能存活五百年,不勝唏噓。

記功即議敘,凡墾荒、緝私、緝盜等均可記錄一次,記錄三次為一級。從記錄一次到加三級記錄三次,一共十二等。議敘為提拔的優先條件,官員可將議敘書於官銜之後。

10分鐘瞭解清朝吏部與文官制度

處分有罰俸、降級、革職。按所犯事由分公罪和私罪,公罪可與議敘相抵消,將功贖罪之意。乾隆之後,公罪可以認罰俸銀的方式抵消,為助長貪腐一大弊政。

加封分師傅保加銜、世爵世職、文官階封增三種,以師傅保加銜為最高榮譽。

太師、太傅、太保稱三公,為正一品,僅少數大學士獲此殊榮,獲太師者更是寥寥數人。三公多用於官員身後追封,在世獲三公者堪稱鳳毛麟角。

少師、少傅、少保稱三孤,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稱三師,均為從一品,多加予大學士。

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稱三少,為正二品,多加予堂官、督撫、提督。

10分鐘瞭解清朝吏部與文官制度

加銜不能單看品級,主要是政治待遇。例如,總督與駐防將軍同為從一品,遇二人聯名上折,以將軍領銜。若總督有太子少保這種二品加銜,則排將軍之前。

太子稱東宮,太子太保簡稱宮保。天下第一下酒菜宮保雞丁,為十大川菜之一,實為四川總督丁寶楨改良後發揚光大。丁寶楨逝後追封太子太保,宮保雞丁得名於此。

世爵可世襲罔替,只獎給有軍功人員,與兵部合議。世爵分公、侯、伯、子、男、輕車都尉、騎都尉、雲騎尉、恩騎尉九種。前六種各分一二三等,共二十一等。

子爵以上均視為一品,男爵視為二品,輕車都尉視為三品,騎都尉視為四品,雲騎尉視為五品,恩騎尉視為七品。封爵後可按對應品級著官服,同品級之官員按爵位排名。所謂加官進爵,即如此。

文官階作封增用,給生者稱封,給逝者稱增。共九品十八級,五品以上稱大夫,六品以下稱郎。一品封增三代,二三品封增兩代,四至七品封增一代,八九品只封本身不增父母。詳見下表:

10分鐘瞭解清朝吏部與文官制度

文官階的意義主要是榮譽,與當今公務員職級制度既相似又不同。公務員職級與工資掛鉤,而清朝文官階僅是著官服,並無更多實際待遇。

今天就到這裡吧,下一篇說戶部與內務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