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一個註定不屬於那個時代的悲劇

韓信,秦末著名的戰術指揮家,在楚漢之爭中,為劉邦伐趙,平魏、破齊、垓下困霸王,立下了汗馬功勞。漢朝建立後被封為楚王,卻遭猜忌屢屢被貶,最終死於呂雉之手。今天我們不談他的赫赫之功,我們來看看他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那麼韓信到底是個怎麼樣的人呢?

韓信:一個註定不屬於那個時代的悲劇

喜歡佩劍

韓信,出身平民,家裡極為貧窮,卻喜歡佩劍。史記中有數次記載,例如著名的胯下之辱中,那名惡少曾說“

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

”。初入江湖時,也記曰“

及項梁渡淮,信仗劍從之,居麾下,無所知名

”。要知道,韓信那個年代距離周並不遙遠,從周時對於佩劍便有嚴格的規定,不是所有人都能佩戴的。劍在當時不止是用作防身武器,還是一種宣示身份的象徵。只有貴族和士以上方能佩戴,身份越高,佩劍就越發貴重。如比較出名的劍是秦始皇的“

轆轤劍

”,嬴政便是用此劍將前來行刺的荊軻剁成粉碎。除了貴族會佩劍外,還有一類人可以,那就是仗劍走天涯的遊俠。可是一介平民的韓信又為什麼會熱衷於佩劍呢?他明顯不是遊俠。

韓信:一個註定不屬於那個時代的悲劇

蕭何曾這樣評價韓信: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

勃勃雄心

史記中記載了這樣一個小故事,韓信母親死的時候,窮得連安葬的錢都沒有,他仍執拗地尋找寬敞的地方作為母親的墓地,以便日後自己可以在附近安置萬戶人家。後來司馬遷還特地去看過,發現確實如百姓所說的那樣。韓信的野心可見一斑。

韓信:一個註定不屬於那個時代的悲劇

其實,如果細細思量的話,是很容易發現韓信對於未來的追求。項梁失敗後,韓信投奔了當時實力最強大的項羽。不甘於執戟郎中的他屢次三番向項羽建言獻策,但是自大的項羽並沒有把這個小兵放在眼裡,不得志的韓信轉而投奔劉邦。

誰知在劉邦軍中,他也沒有受到重視,也只是個小小的糧倉官,還差點被斬首,在夏侯嬰的推薦下也只是當了個治粟校尉。眼看劉邦這裡也不是久呆之地,便又開始逃跑。若不是蕭何慧眼時才,恐怕以後的楚漢相爭又是另一番景象了。

封侯之志

劉邦派遣韓信去攻齊,大軍還在路上的時候,韓信接到訊息說:齊國已經在酈食其的遊說下罷兵言和,征討已經沒有意義。這時韓信仍然執意出兵齊國。本來就非敵手的齊國,這時也已經不再防備漢軍,被韓信連下數城。憤怒的齊王感覺自己被酈食其玩弄,將他活活煮死。今人多將責任推給了謀士蒯通,但是,身為大將的韓信就沒有任何責任嗎?或者蒯通只是說出了他內心的想法:

酈生一士,伏軾掉三寸之舌,下齊七十餘城,將軍將數萬眾,歲餘乃下五十餘城,為將數歲,反不如一豎儒之功乎。

待到韓信將齊國完全降服之後,他又上報劉邦,“

齊偽詐多變,反覆之國也,南面楚,不為假王以鎮之,其勢不定”,要求封為假齊王

。當時的劉邦卻正被項羽圍在滎陽脫不了身,看到韓信的請書勃然大怒,卻也不得不採納張良、陳平的建議,立韓信為真齊王。

韓信:一個註定不屬於那個時代的悲劇

韓信要求齊王之位,更印證了當初伐齊的初衷,並不是蒯通的建議,而是他自己本就有列土封疆的雄心吧。

一點點迂腐、一點點傲

韓信被封為齊王之後,成了楚漢之間最關鍵的存在。韓信投劉則劉勝,投項則項勝。為此,項羽派人前來遊說,說劉邦“

其意非盡吞天下者不休

”,勸韓信與劉項三分天下,被韓信以“

人深親信我,我倍之不祥

”拒絕。蒯通再次建議韓信時,韓信卻以“

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

”拒絕了,蒯通直接被氣得裝瘋賣傻而去。

韓信:一個註定不屬於那個時代的悲劇

漢建立後,韓信不再受到重用,反被連連遭貶。即便這樣,他仍然不屑與絳侯、灌嬰等人相處。一次他去拜訪樊噲時,樊噲對他畢恭畢敬,甚至跪拜相迎、言必稱臣。繞是如此,韓信出門時仍說到“

生乃與樊噲等為伍

”,意思是想不到這輩子竟然會淪落到與樊噲為伍的地步。樊噲是誰?那可是隨劉邦一起在沛縣起事,一直擔任劉邦親隨,是諸多將領中與劉姓皇室關係最親近的親信,這樣的身份仍然難入韓信的法眼,可見韓信狂傲到何種地步。

蒯通曾向韓信預言道:“夫勢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便為足下危矣”。

宿命

韓信本就是一個簡單的人,不會工於心計。在亂世,以他過人的軍事素質,尚可佔有一席之地。待到漢朝穩固之後,精明如張良辭不受侯,如蕭何、陳平明哲保身。韓信一如初出茅廬雉子一般,眼看著大漢越來越強,離他理想的大同世界愈來愈遠。氣憤難平的他竟然選擇了一條最不適合他的路——反叛。他可以掛印而去,可以醉於山水,可以閉門自保,唯獨不可以反叛。因為權術是他最不擅長的,卻是劉邦賴以得天下的法寶。果不其然,韓信根本就不是這個帝王的對手,最終死於一介女流之手。臨死前他或許明悟了,說到“

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女子所詐,豈非天哉

”。

韓信:一個註定不屬於那個時代的悲劇

結言

士為知己者死,似乎是所有士人的理想追求。項羽與韓信極為相似,但是,此時的他們早已不能適應那滾滾歷史,最後兩個貴族還是敗給了一個蠻流,或者說這個時代再也不適合這種“唐吉訶德式”的貴族了,但是他們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肅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