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位之爭,搖擺之下的東齊西秦

《漢書。陳勝傳》中有這樣一段記載,陳勝敗亡後,秦嘉等人擁立楚國貴族景駒為楚王,為了能迅速打垮秦軍,派公孫慶前去聯絡齊一起出兵。這時,齊王對公孫慶說了這麼一句很耐人尋味的話:“

陳王戰敗,未知其死生,楚安得不請而立王?

”大概意思就是說,陳勝戰敗,至今生死不明。你們擁立楚王,怎麼能不向齊請示呢。

楚王齊王均為王,齊王自立時也沒有向楚請示,憑什麼楚要請示呢?使者公孫慶也是這麼問的。結果,齊王大怒,殺掉公孫慶。

那麼,齊王為什麼會說出這樣一番話呢?齊與楚的地位真的如我們想象的那樣平等嗎?

大國之初

公元前1046年,新興的大周王朝建立後,分封八百諸侯,其中“

封師尚父於齊營丘

”。這位師尚父就是大名鼎鼎呂尚,也就是姜子牙,姜齊的開創者。為報輔佐之功,周王將齊地封給他作為封國。雖然呂尚身份不同旁人,但他的封地並不是什麼好地方,《漢書。地理志》就這樣記載當時的齊地“

負海舄鹵,少五穀而人民寡

”,真正的民貧地寡,不僅如此,齊地周邊還有夷族萊國等敵對勢力的騷擾。

事實證明,姜太公既然勤王輔政是一把好手,治理國家自然也不在話下,他一方面剷除敵對的夷族,一方面專注魚鹽,大力發展商業,愣是將一個貧窮落後的齊地治理得蒸蒸日上,成為東方大國。

周成王時夷族發生叛亂,成王對太公說: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五侯九伯,實得徵之。齊國獲得了周王室賜予征伐諸侯的“尚方寶劍”。

齊國從此手持“尚方寶劍”,口銜“尊王攘夷”,不僅消滅了眾多弱小諸侯,還令宋等大國罷兵言和。而後在周天子的支援下,諸侯推舉齊桓公為盟主,成為無可爭辯的首位春秋霸主。

前651年,齊桓公再與諸侯會盟葵丘(今蘭考),周王賜給齊桓公天子所能給以的最高賞賜:祭肉、弓矢以及天子車馬。同時,齊桓公代表周王作出了誅不孝、重賢能等約束諸侯的“五禁”條款,齊國的霸業達到極致。

當齊人稱霸中原的時候,極西之地的秦人祖先卻被周王室安置在汧(今千河,甘肅、陝西境內)、渭之間放牧馬匹,直到周孝王時(公元前九世紀初),才因放牧有功被封在秦地,號稱“

秦嬴

” 。這個雖然只有區區不到五十里的封地,危險程度卻一點都不亞於姜太公初到齊地的情形,因為它的近鄰是遠比萊族兇悍的西戎,於是秦人不得不繼續經營秦地的同時,還擔負起了拱衛周朝邊境的責任(不拱衛自己都要被消滅)。危險歸危險,起碼是自己的土地,勤勞的人運氣總不會太差。

這年,周王朝宮湦繼位為王,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周幽王。幽王不僅昏聵無能,更為了博美人一笑,搞了個“烽火戲諸侯”的節目,結果鎬京被犬戎佔領,周王財富被洗劫一空,鎬京也遭到破壞。

帝位之爭,搖擺之下的東齊西秦

勤懇的秦人挺身而出,召集眾諸侯前來勤王並尊公子宜臼為王,是為周平王。 繼位的平王沒有信心面對這些殺人不眨眼野蠻戎族,於公元前769年遷都洛邑,秦襄公再次鞍前馬後護送周王前往新都。平王念秦襄公有功,封其為諸侯,並將西方土地封給秦人。

戎無道,侵奪我岐、豐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

其實周王完全是開空頭支票,自己剛被打得逃到洛邑,還封岐山以西的土地,可是秦人不覺得有什麼不好的,起碼自己獲得了與諸侯平等的地位。於是,秦人本著寸土必爭的態度開始殺向西戎,畢竟自己的國土還得靠自己來爭。

到了齊桓公被推舉為諸侯盟主的兩年後(公元前677年),秦人將都城遷到了雍城(今鳳翔),此時的關中平原已經盡入秦人之手,秦終於有了與諸侯比肩爭霸的資本。

東西二帝

春秋末期,晉國首先衰落,韓趙魏三家分晉拉開戰國七雄爭霸的序幕。

魏文侯首先任用李悝為相,廢除世襲貴族特權,制定《法經》,確立法規法度,規定人才升遷機制。吳起進行軍事改革,建立起強大的重灌步兵軍隊“

魏武卒

”稱霸中原,使得魏國成為戰國早期最強大的國家。

帝位之爭,搖擺之下的東齊西秦

魏國利用強大的軍事實力開始向周邊連連用兵。齊國也沒能逃過魏的侵犯,魏聯合趙韓大軍大舉進攻齊國,齊國不敵,被迫割地求和。

戰戰兢兢熬過魏國稱霸時期後,老牌強國齊國也迎來了它的的第二春。公元前356年,因齊即位為齊威王,拜鄒忌為相,任用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同時廣納人才,操練兵馬,發展生產。

威王三年,魏國進攻趙國,包圍邯鄲城,趙向齊求救。齊威王採用孫臏的策略故意不去救援趙國,反而出兵魏國首都大梁,逼迫魏將龐涓回師救援,終於在桂陵以逸待勞重創魏國軍隊,撼動了魏的霸權地位。威王十六年,魏國進攻韓國,韓也向齊求救,齊威王再次派出田忌孫臏救援。孫臏再次採用“圍魏救趙”的策略,殲敵十餘萬。無法再與齊相抗的魏被迫向齊俯首稱臣,並尊齊為王。

帝位之爭,搖擺之下的東齊西秦

而西方,魏國佔領河西之地(今河洛之間的大片土地)後,秦被壓制在西方不得東進,不僅丟失了河西之地,甚至連楚國也在南方蠶食秦的領土。剛即位的秦孝公迫不及待頒發了求賢令,以求強兵富國的賢人。

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 ——《資治通鑑卷第二》

秦孝公任商鞅為大良造,商鞅以魏國李悝的“法經”為基礎開始在秦實施變法。如果說魏國變法是小修小補的話,商鞅變法就是徹底的改天換地,經濟上廢除井田,實行土地私有制,獎勵農耕,軍事上改變傳統貴族世襲制,以軍功定爵位。商鞅變法使得秦國國力開始上升,甚至在戰場上出現了秦兵為了獲得軍功勇往直前的局面。趁馬陵之戰後魏國實力大損之際,秦國揮師東進,此時的魏國不再有當年的勇猛,布地之下只得割讓河西土地求和。

在齊秦的兩面夾擊下,魏國日益沒落,使得原本相隔千里的兩個強國發生了首次交鋒。公元前323年,秦軍攜敗魏之威,借道韓魏向齊國的霸權發起了挑戰,卻在桑丘被擊敗。此後,秦不再以齊國為目標,相繼消滅巴、蜀、義渠等勢力,實現關中、漢中、巴蜀等地區的統治,繼而稱霸西方。

帝位之爭,搖擺之下的東齊西秦

前288年十月,秦昭襄王嬴稷稱帝,為西帝,同時派遣使者邀約齊湣王稱帝,為東帝(東西二帝只是曇花一現,不久便相繼去帝號)。

天無二日,強如秦,敗如齊,攻守之勢異也

雖然同樣都有稱帝的實力,但是東西兩帝以後的路卻漸行漸遠。北方弱國燕為報前仇(燕國曾因與秦結盟被齊湣王攻打,幾乎滅國),終於求得良將魏人樂毅。樂毅率領韓趙魏聯軍連下齊國七十二城,都城臨淄被攻陷,整個齊國只有莒和即墨還在苟延殘喘。燕惠王即位後,齊人田單設計誘使燕王用騎劫換掉與其有怨的樂毅,用“火牛陣”擊敗騎劫,齊國才得以復國。即便如此,經此一劫,齊的霸主地位也一去不復返。

而西方的秦卻士氣如虹,昭襄王任用魏冉為相,白起、司馬錯為大將,在伊闕之戰、長平之戰中相繼大敗近鄰的韓趙魏楚等國,甚至在樂毅伐齊中都有秦軍的身影。

嬴政為秦王的時候,秦國的勢力達到了極致,嬴政內用李斯,外用王翦、王賁、蒙武等大將,相繼滅亡了韓、趙、魏、楚、燕等諸侯。

帝位之爭,搖擺之下的東齊西秦

此時的齊國卻在被稱為齊廢王建的統治下,一方面考慮與秦相隔千里,不會面臨秦的直接攻擊,一方面接受秦連橫遊說,坐視五國被滅而不出兵相助。最典型的就是,趙國曾因齊不接濟糧食,不得已倉促出擊,致使長平之戰慘敗,損失慘重。直到秦盡滅五國的時候,齊王才幡然醒悟,在西部邊境部署軍隊防禦秦的進攻。但是,齊此時的敵人卻不止在西方了,秦大將王賁從齊北部的燕地殺入了齊國腹地,齊王建獨木難支只得投降,最終餓死在了松柏之間的共地。

齊民痛恨王建任用奸臣,導致齊被滅國被放逐到共城,作歌謠唱道:松耶柏耶?住建共者客耶?

此起彼伏數百年,齊國還是敗給了秦,但是齊秦的恩怨就此結束了嗎?

剛猛易折與落日餘暉

一統六國的大秦王朝只持續了短短15年便宣告滅亡。劉邦不滿項羽的分封,東出漢地,代秦而起,建立大漢王朝。當漢高祖志得意滿坐鎮洛陽審視自己的龐大帝國時,這位帝王如同百年前的諸位秦王一般再次將目光停駐在了齊地。

秦,形勝之國也,帶山阻河,持戟百萬……其以下兵於諸侯,譬如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夫齊,東有琅琊即墨之饒,南有泰山之固,西有濁河之限,北有渤海之利,地方二千里。此東西秦也。非親子弟,莫可使王齊者。

大夫田肯建議“

非親子弟,不可王齊

”,劉邦深以為然,立長子劉肥為齊王,曹參為齊相。為什麼劉邦會將功臣榜排名第二的曹參派往齊地呢?

第一,曹參是與劉邦同起於沛縣的親信,如同蕭何一般,對自己忠心耿耿。

第二,曹參作為當初隨韓信平定齊地,韓信率軍前去圍殺項羽後,曹參留在齊地,繼續圍剿抵抗勢力。曹參作為齊相對齊地的穩定有很大威懾力。

第三,劉肥雖然為長子,但非太子。劉邦深謀遠慮,對這位長子顯然也沒有足夠信心,畢竟“

悼惠之王齊,最為大國

”,而曹參輔佐劉肥的用意不言而喻,防範之心昭然若揭。

即便是這樣,依然掩蓋不住齊地的鋒芒。高後呂雉去世後,諸呂作亂,齊地再次發兵西向,爭帝之心再起。漢文帝即位後,對齊國的強大心有餘悸,一口氣將齊王的六個兒子全部封王,齊國被肢解。

漢景帝時,皇帝再次藉口“七國之亂”,收回各諸侯國統治封國的權利。從此齊被剝奪了作為一個整體存在的權力,而它作為整體的強大也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之中,再不能與關中的西帝對抗。

自吳楚誅後,稍奪諸侯權,······其後諸侯唯得衣食租稅,貧者或乘牛車。

結言

齊秦從興起到覆亡前後共經歷近千年,在這千年裡,齊曾數次稱霸中原,但都因國君統治能力的不足而再次沒落,直到被秦所滅。而秦作為相對年輕的諸侯,深耕於中原以西,統治者中鮮有昏庸無能之輩,正如《過秦論》中所說“吞二週而亡諸侯”,最終統一六國。不料“成於法,敗於法”,短短數十年便被推翻。漢建立後,對曾經的“東帝”進行肢解削弱,使其不再死灰復燃。而以後的強大漢唐無非是換了面孔的“西帝”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