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楚子使與師言曰:“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

003【原文】楚子使與師言曰:“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齊桓公伐楚》

003楚子使與師言曰:“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

【原文】楚子(1)使(2)與(3)師(4)言(5)曰(6):“君(7)處(8)北海(9),寡人(10)處南海(11),唯(12)是(13)風(14)馬牛不相及(15)也(16)。不虞(17)君之(18)涉(19)吾(20)地也,何故(21)?”

〖註釋〗

(1)楚子:楚成王。楚屬子爵,故稱楚子。這是春秋筆法,實際上楚已僭稱王了。楚成王(?-公元前626年),羋姓,熊氏,名惲,出生地:湖北廣陵今湖北荊州,楚文王之子,母息夫人,春秋時期楚國國君,公元前671年―公元前626年在位。

公元前672年,弒殺其兄楚堵敖奪位。楚成王即位後,佈施恩德,與諸侯修好結盟,向周天子進貢以鞏固王位,鎮壓夷越各族,大力開拓疆域。先後滅亡弦、黃、英、夔等國。

楚成王與齊國爭霸,後因忌憚齊國兵威,與其舉行召陵之盟,暫時同中原諸侯和好休兵。公元前638年,在泓之戰中戰敗宋襄公,稱雄中原。城濮之戰時,遭晉國打敗,因此向中原發展受阻。

公元前626年,楚成王遭太子商臣(楚穆王)和潘崇逼迫自殺,諡號成王。

(2)使:“使”的賓語省略,義同“使使”,即派遣使臣。

〖存疑〗《史記》無“使”字, 《左傳》下文記楚方的言辭,前面稱“寡人處南海”。是君王的口氣,後面又稱“寡君之罪也”,是使臣的口氣,形成了稱謂不一的矛盾,這恐伯都是因“使”字的有無而引出來的分歧。頗疑《左傳》此處文字有訛錯的情況,茲提出來供參非。

(3)與:介詞,跟,和。

〖存疑〗《史記·齊太公世家》亦記此事,其文字本之於《左傳》而有所改動, 《左傳》“楚子使與師言日”一句,《史記》作“楚成王興師問曰”,這是對《左傳》原文的譯解。對照之下,頗疑司馬遷所據本《左傳》此處之“與師”必作“興師”。“與”、“興”二字繁體相近,容易訛錯。

(4)師:軍隊。這裡指諸侯之師,指參與侵蔡的魯、宋、陳、衛、鄭、許、曹等諸侯國的軍隊。

(5)言:問。

“言曰”之“言”即當據《史記》而訓為“問”。《廣雅·釋詁》: “言,問也。” 《禮記·曾子問》: “召公言於周公。”孔穎達正義: “言,猶問也。”《詩經·小雅,出車》: “執訊獲醜。”鄭玄箋:“訊,言:醜,眾也。。執其可言問所獲之眾以歸者,當獻之也。”《孔叢子,記義》: “寡人之任臣無大小,——自言問觀察之。”《漢書·賈誼傳》: “臣聞聖主言問其臣,而不自造事。”王念孫《讀書雜誌·漢書九》引王引之曰: “言亦問也。連稱“言問‘者,古人自有復語耳。”這都是“言”訓為“問”義的例證。

(6)曰:說。

(7)君:封建制度的一種尊號,尤指君主國家所封的稱號或封號。

(8)處(chǔ):居住。

(9)北海:齊臨渤海(古人稱為北海),楚境不到南海,這裡只是甚言其遠。

(10)寡人:謙詞,君王自稱,意思是”寡德之人“。

(11)南海:泛指南方邊遠的地方,不實指大海,形容兩國相距甚遠。

〖解釋〗這裡的“北海”、“南海”,猶言極北、極南的地區。非指“海洋”之海。

1、《爾雅·釋地): “九夷、八狄、七戒、六蠻,謂之四海。”

2、《荀子·王制》: “北海則有走馬吠犬焉,然而中國得而畜使之;南海則有羽翩、齒革、曾青、丹干焉,然而中國得而財之。”楊驚注: ”海,謂荒晦絕遠之地,不必至海水也。“

3、《國語·楚語》:“赫赫楚國,而君臨之,撫徵南海,訓及諸夏,其寵大矣。”韋昭注: “南遊,群蠻也。”

4、《禮記·祭義》: “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橫乎四海,施諸後世而無朝夕。推而放諸東海而準,推而放諸西海而準,推而放諸南海而準,推而放諸北海而準。”

5、《戰國策·秦策》: “故拔一國而大下不以為暴,利盡西海,諸侯不以為貪。”文中的“西海”指蜀國。這都是“海”非指“海洋”義的例證。

(12)唯

〖課本注〗唯,句首語氣詞。

〖新解〗“唯”字當訓為“以”,表示“因為”義, “唯是”義即“因此”。

1、《左傳·僖公二年》: “冀之既病,則亦唯君故。”

2、《左傳·僖公五年》 “桓莊之族何罪,而以為戮,不唯僵乎?”

3、《左傳·嘻公三十三年》: “吾子淹久於敝邑。唯是脯資汽牽竭矣。”

5、《左傳·成公二年》 “吾子惠微齊國之福,不泯其社稷,使繼舊好,唯是先君之敝器土地不敢愛。”

這都是“唯”在《左傳》中用為“因為”義的例證。

(13)是:這;這個;這樣。

(14)風:放,指牝牡相誘。

〖解釋〗孔穎達疏引服虔“風,放也。牝牡相誘謂之風。”服氏釋“風”為“放”是對的,但又轉而說“批牡相誘謂之風”卻沒有根據,古籍中並見不到“風”用為“牝壯相誘”的例證。

杜預原注:“牛馬風逸,蓋末界之微事,故以取喻。”這裡的“風逸”為復語,“風”義即“逸”。

1、《尚書·費誓》: “馬牛其風,臣妾逋逃,勿敢越逐。”《史記·魯周公世家》述此文, 《集解》引鄭玄曰:“風,走逸。”孔穎達《尚書》正義引賈逵說雲: “風,放也。”

2、《左傳·成公十六年》: “卻至三遇楚子之卒,見楚子必下,免冑而趨風。”“趨風”亦為復語, “風”義即“趨”。

3、《左傳·公二十八年》:“城濮之戰,晉中軍風於澤。亡大施之左旗。”“風於澤”義即“奔於澤”。

4、 《說文》: “馬風,馬疾步也。從馬,風聲。”“風“之行有“疾速”的特點,“馬疾步”謂之“馬風”,可見“風”與“馬風”二字同源。“馬風”字可看作是為“風馬牛”之“風”而造的後起區別字。賈逵、那虔釋“風”為“放”, “放”之義亦為“走逸“。

5、《孟子。盡心下》: “今之與楊墨辯者,如追放豚。”趙岐注:“放逸之豚。”

6、《孟子·專子上》: “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釋名·釋天》: “風,放也。”

這都是“風”與“放”義同的例證。

(15)風馬牛不相及

〖第一種解釋〗指齊楚相距很遠,毫無干係,就如同馬與牛即便走失,也不會到對方的境內。比喻事物彼此毫不相干。

〖第二種解釋〗指齊楚兩國從來沒有關係,就像馬不會與牛交配一樣,強調兩國沒有任何關係。(獸類雌雄相誘叫“風”)《呂氏春秋·季春紀》:“是月也,乃合累牛騰馬,遊牝於牧。”高誘注:“累牛,父牛也;騰馬,父馬也。皆將群遊從牝於牧之野,風合之。

〖第三種解釋〗牛走順風,馬走逆風,是說兩國本來是向不同方向走的,兩者沒有什麼關係,也不會發生衝突。

1、張世南《遊宦紀聞》卷三曰:“牛走順風,馬走逆風,故楚子曰:”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

2、俞琰的《席上腐談》捲上載:”牛順物,乘風而行則順;馬健物,逆風而行則健“。

3、《古文觀止》的註解也說:”牛走順風,馬走逆風,兩不相及。

由此可見,“風馬牛”的本義是方向相反:“風馬牛不相及”簡作“風馬牛”,後被用來比喻事物之間毫不相干。

(16)也:用在句末表示判斷或肯定語氣。相當於“啊”、“呀”。

(17)不虞:不料。

(18)之:用於主謂結構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19)涉:本來是淌水過河的意思,這裡當進入講。不說齊進攻而說涉,是委婉的辭令。委婉地指入侵。

(20)吾:我;我們。

(21)何故:什麼緣故;為什麼。

【直譯】楚成王派使節到諸侯之師對齊桓公說:你們居住北方,我們居住在南方,我們兩國相距甚遠,一向互不相干。沒想到你們來到我們的地方,為什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