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中世紀,追尋“騎士”光輝

談起西歐的中世紀,除了教會的腐敗、黑死病、社會生活的滯後以及戰爭等“黑暗中世紀”的特色,我們還很難忽略像封建領主、莊園以及騎士制度。中世紀西歐的騎士以其獨特的身份地位、戰鬥方式以及騎士精神而聞名於世,並且衍生了眾多騎士文學的作品。近來剛剛火熱發售的《騎馬與砍殺2:霸主》正是貫徹騎士精神的優秀作品之一,它能夠為我們帶來沉浸入中世紀的生活環境中的體驗。本文將會具體談談這一西歐中古時期的重要特色:騎士以及西歐的騎士制度。

回到中世紀,追尋“騎士”光輝

中世紀騎著戰馬的騎士

一、騎士的產生與發展

中世紀的騎士, 尤其是日耳曼騎士是一個非常發達的階層。起初, 騎士是由騎兵發展而來。但騎士不等於絕對意義上的騎兵, 騎士其實是西歐在中世紀時期把軍事力量納入到封建體制之中的產物。

起初, 因為有大量的自由民存在, 因而西歐的封建國家實行了自由人服義務兵役的制度。但是隨著土地兼併, 大地產製導致了自由民數量大減, 使得義務兵役制難以實行, 能被徵入伍的人員範圍日益狹窄, 而且自由民也無力負擔軍事裝備, 於是騎士開始成為了領主的特權。

為了保證相當數量的兵源, 當時的上層採取了一些措施, 即把兵役與經濟來源結合在一起, 也就是中世紀時期普遍實行的采邑制, 這一制度始於法蘭克王國的查理·馬特時期。兵役從義務制轉變為采邑制, 於是封建領主的軍隊成了國家軍隊的基礎。這種制度使騎兵從分散的狀態轉化為一個騎士階層。騎士在當時的主要職責是軍人, 而軍人形象極受社會尊敬, 因為軍事活動頻繁是中世紀特徵。

在經濟領域中, 騎士是封建體制組成部分, 效忠於領主,並透過騎士宣誓等儀式來強化這種紐帶關係。而在社會階層方面, 貴族可以是作戰的騎士, 但騎士並不一定是貴族。騎士主要職責是作戰, 而不具備貴族所具有的司法權和一些世襲權, 而是“貴族的隨從”, 處於貴族、農民之間的中間階層。

在思想上,基督教思想成為中世紀統治思想這是騎士制度後來發展的思想根源。 隨著教會世俗化的發展,騎士被基督教化,封君封臣制度使得教會得到大量土地,為了保護自己的財產,教會需要向騎士尋求保護。反過來騎士也需要教會,因為戰爭畢竟具有殘酷性,騎士內心也會懼怕死亡,基督教的上帝保佑等思想能安撫騎士,為騎士找到精神寄託,同時戰爭也具有掠奪性,騎士掠奪的財物需要獲得社會的承認,這時候教會能為他們掠奪來的財富披上合法的外衣。 這種相互利用的關係,使得基督教思想成為騎士的精神支柱,並最終形成一種忠誠思想。

值得注意的是:騎士一詞最早並無明顯的階級差異,這個詞既可以指代大貴族,後來也可以指代普通士兵,“直到接受了克雷蒂安的史詩,宮廷騎士的概念才得以充分發展”,騎士一詞在此時就開始特指宮廷貴族騎士了,而到了中世紀中後期(大約 12 世紀),騎士一詞便開始帶有明顯的宗教色彩,騎士的身份也逐漸演化成上帝的騎士,在《安條克之歌》(Chanson d‘Antioche)中就將他們稱為“耶穌的騎兵”。

回到中世紀,追尋“騎士”光輝

中世紀歐洲封建等級制

二、 騎士制度與基督教

騎士是封建制度的產物,它是統治階級的捍衛者,是有著自身規範和行事方式的一個體系,這就是“騎士制度(Chivalry)”。赫恩肖(F。 J。 C。 Hearnshaw)在《騎士制度及其歷史地位》一文中從多個角度探討了騎士制度的定義:

首先,“Chivalry”只是被用來指武裝起來,準備去戰鬥的一群騎兵 …… 其 次 , “Chivalry” 用 來 指 抽 象意 義上的騎士身份或 頭銜……“Chivalry”一詞在技術的層面上或封建的意義上是指“騎士的服役期限”……“Chivalry”在更廣的意義上被用來涵蓋中世紀後期的整個騎士制度,包括它特有的宗教、道德社會規範與風俗。

而普雷斯蒂奇(Edgar Prestage)對“騎士制度”的定義則更為精確和凝練,他指出:“騎士制度”就是“定義為帶有宗教、道德和社會準則的中世紀騎士體系。”還有相當多的學者對“騎士制度”的定義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儘管眾說紛紜,但有一點是為研究者們所公認的——“騎士制度”並非只是純粹的騎士們的制度和精神,更是包含了中世紀基督教思想在內的制度。

“騎士制度”大體根植於日耳曼的軍事傳統,它同時也是一個教育制度,旨在從道德和體格上來訓練和培養戰士,11 世紀之後“教士們設法使教會的教義滲入到騎士組織內部,把軍事暴力變成對手無寸鐵的真理的服務。”由此,我們不難發現騎士制度並不是獨立於宗教而存在的,它作為當時一種獨特的制度,必然受到勢力鼎盛的基督教的影響和滲透,最終它從最初的服務於貴族階層逐漸轉變成維繫宗教和貴族統治的支柱。教會要求騎士們每天聽彌撒和守齋戒,必須保護寡婦和孤兒,保護無辜的被壓迫者,但最重要的還是保護教會,必要時為信仰而死,為保護教會獻出生命。在受到宗教教義影響下的騎士們,拿起手上的武器,選擇為基督教南征北戰,在掠奪財富的同時驅逐以及屠殺異教徒。在這些血與火的罪惡中,最為人熟知的事件便是“十字軍東征”。

回到中世紀,追尋“騎士”光輝

聖殿騎士團

回到中世紀,追尋“騎士”光輝

醫院騎士團

“十字軍東征”中衍生出來了“醫院騎士團”和“聖殿騎士團”等著名的騎士團,這些騎士團都與教會有著明顯的聯絡。宗教與騎士團的勢力相互交織,宗教給了騎士們合法的權力,並且給予了名義上的合法庇護,而騎士們又投桃報李,維護著教會的權威和統治。

但並非騎士和教會一開始就親密無間。中世紀早期,尚未被基督教馴化的騎士們甚至會襲擊神職人員。騎士制度根植於日耳曼的軍事傳統——追逐勇敢和驍勇善戰,他們所需要的只是奮勇殺敵。而戰爭本是仁慈的上帝所不願的,所以騎士們並不需要尋求上帝的庇護。直到後來,騎士們作為勇敢的戰士,疾馳於戰場之上,發現凡塵的肉體需要神性的庇護。於是,起源於販夫走卒,以同情弱者、扶危救困為宗旨的基督教就成了騎士們信仰的不二選擇。“11—12 世紀,一個人如果不是基督徒,沒有接受過洗禮就不能成為騎士。沒有信仰,就不能很好地履行騎士義務。”成為基督徒演變成為取得騎士資格的前提條件,遵守基督教的教義和戒律也就成為騎士守則中最為重要的一條。學者希爾斯(F。 S。 Shears)也認為騎士“是宗教精神的一個結果……負有一種宗教的使命:他們自始至終都是教會的僕人,他們行為準則的第一條就是捍衛基督教信仰。

回到中世紀,追尋“騎士”光輝

騎士文學

三、中世紀的騎士文學

儘管騎士文學中的騎士形象在現世中有著相應的原型,而且在某些方面,兩者極其相似,比如兩者都是上帝計程車兵,為了捍衛基督和封建秩序而戰,但值得強調的是這兩者並不能直接等同起來。文學中的騎士是經過美化和修飾的,他們寄託了詩人們的美好理想,因而在文學中騎士的表現幾近於完美。

在歐洲的騎士文字中,一般會出現兩種騎士:”knight“和”knight-errant“。前者一般翻譯成”宮廷騎士“,指的是供職於國王宮廷中的圓桌騎士們,如蘭斯洛特(Lancelot)、高文(Sir Gawain)之流,而後者用中文則表述為”遊俠騎士“——即”尋求冒險的騎士“。在真實的歷史上,我們雖未曾找到”遊俠騎士“的蹤跡,但他們卻在文學上佔據了濃墨重彩的地位。他們是騎士理想的昇華,與需要遵守刻板規矩的”宮廷騎士“所不同,”遊俠騎士“們擺脫了宮廷的束縛,他們在行為上脫離了宮廷環境,不再受宮廷禮儀、世俗條文的約束。如唐吉可德所說,”

他們奉行的法律是自己手裡的劍,他們依仗的權力是渾身的勇氣,他們服從的命令是自己的意志。"

作為中世紀的重要文學題材,騎士文學有著眾多的作品。從《羅蘭之歌》到《玫瑰傳奇》,從《聖盃騎士》到《亞瑟王之死》。而作為替騎士系列文學作品奏響輓歌的鉅著,塞萬提斯(Miguel de Cervantes Saavedra)的《堂吉訶德》在文學史上必有一席之地。這部小說介紹了一個喜愛奇情異想的騎士堂吉訶德三次歷險的故事。雖然塞萬提斯塑造了一個沉迷於騎士小說的人物形象,對其種種引人發笑的行為進行了深刻地描寫和諷刺。但是不能否認,在堂吉訶德的身上,閃爍著騎士許多美好的品質,比如打抱不平、信守承諾等。而且,儘管堂吉訶德的行為常常引人發笑,但是他所向往的是真正的騎士道,這是值得尊敬和肯定的,只是他所處的時代沒有適合這種騎士道德的土壤,所以才讓一切顯得格格不入,顯得荒謬而可笑。他踐行真正的騎士道是如此艱難,當時的許多騎士都無法做到,而這才恰恰說明了騎士美德的難能可貴。

回到中世紀,追尋“騎士”光輝

騎士精神是一種信仰。它是以個人的榮耀感為崇敬物件,積澱著民族遠古尚武精神的某些積極因素

四、結語

輝煌一時的騎士制度終究過去了,騎士們行俠仗義的生活隨著封建制度的沒落而衰亡,接下來的時代是留給文藝復興時代無數人文學者們的,他們將翻開古老的羅馬與希臘的書籍,去尋找“人”的光輝。 騎士制度主要依靠封建制度和宗教而生存,故而騎士常常被認為是“忠君、護教、行俠”的代名詞。而中世紀及近代早期的騎士文學留給了我們後人對於那個時期無盡的遐想。無論如何,騎士與騎士的精神是中世紀留下的重要物質與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