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一斷崖發現中國古文字,將內容翻譯過來後,專家當場溼了眼眶

文字,是文明的標誌,民間一直都認為倉頡是漢字的創造者。東漢文學家許慎曾在《說文解字序》中寫道: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既然有了發明創造,自然便有後世傳承,而古人尤其喜歡在石壁上刻下文字,既是為了記載,也是為了紀念。30年前,中國古文字出現在某外國斷崖處,經考古學家翻譯過來後,無數中國人熱血沸騰。

外國一斷崖發現中國古文字,將內容翻譯過來後,專家當場溼了眼眶

1990年,外蒙有兩位牧民正像往常一樣在草原上放牧。然而天公不作美,晴朗的藍天突然陰雲密佈,空氣異常悶熱,顯然是暴雨將至的資訊。兩位牧民為了避雨,跑到了一座叫杭愛山的南麓地帶。結果在不經意間,瞟到頭頂上方的崖壁上,似乎刻著什麼東西。在他們仔細辨認之下,發現那些應該是古代漢字,但是他們一個字都不認識。

沒想,正是這次陰差陽錯的避雨,一封距今千年的漢字銘刻由此重見天日。他們把這個發現告訴了蒙古的考古研究所。隨後,蒙古歷史學家趕到了現場,並對這些文字進行了取樣研究。然而,他們也並不知道上面寫的啥,研究來研究去,終還是一無所獲。

外國一斷崖發現中國古文字,將內容翻譯過來後,專家當場溼了眼眶

走投無路之下,外蒙在2014年將發現斷崖文字的事情,告訴中國內蒙古大學的蒙古專家齊木德道爾吉,邀請他親自前往外蒙,與當地專家共同破解中國古文字之謎。

經過兩國的長時間商談之後,蒙古國成吉思汗大學和內蒙古大學聯合組成專家組,來到杭愛山南麓對摩崖石刻進行實地考察。該摩崖石刻寬1。3米,高0。94米,離地距離為4米左右,想必是多年的地質變遷,將原本與人等高的石刻抬高了幾米。正所謂“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沒有”,中國專家成功地將260餘古文字解讀出220餘個,石刻所刻內容的大體意思已經知道了。

外國一斷崖發現中國古文字,將內容翻譯過來後,專家當場溼了眼眶

最後專家們得出了結論,這處斷崖上刻寫的漢字,其實就是東漢班固所作《封燕然山銘》。在銘文中,專家看到了當年的殘酷戰爭。當銘文全部被翻譯出來後,中國專家當場淚溼了眼眶。因為,在這其中,有著一段動人心魄的歷史。

在章和二(88)年時,漢章帝很遺憾的駕鶴西遊去了,治理國家的重擔落在了年僅10歲的漢和帝身上,幼帝自然不能抉擇國家大事,所以就有了竇太后臨朝。竇憲順理成章的成為了國舅,很快就被起用為侍中,控制大權。而就在這個關鍵時候,齊殤王的兒子都鄉侯劉暢,因為能說會道,討得了竇太后歡心,然後就得到一個宮內職位。沒想到竇憲生出了羨慕嫉妒恨的心思,為了鞏固自己專擅朝政的根基,他竟然膽大包天的暗中派人刺殺劉暢。結果失敗之後,導致事情敗露。

外國一斷崖發現中國古文字,將內容翻譯過來後,專家當場溼了眼眶

竇憲按理當斬,但他在臨死之前想通了,請求率軍北征匈奴以贖死罪。說來也巧,當時正逢南匈奴請兵攻伐北匈奴,朝廷便拜竇憲為車騎將軍,率大軍出塞。這塊《封燕然山銘》記錄的就是,東漢與北匈奴之間最後一場大戰的戰績與漢朝的德威。全文由隨軍出征的中護軍班固編寫完成,可謂開創了“邊塞紀功碑”的先河。

石刻記載的主角——漢軍車騎將軍竇憲一戰封神,將屢犯邊境的匈奴擊潰,使其向西方遠遁,奠定了邊境長久以來的和平。摩崖石刻歷經千年,即使竇憲將軍的肉身已經不在,但他曾經揮灑的熱血、在戰場上對家和國滲入骨髓的愛,都會穿越幾千年的黃沙和風雪,傳遞到當代中國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