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員為什麼總喜歡謊報年齡

不管從古至今,問女性的年紀是一個非常不禮貌的行為,但很多人不知道在古代的官場上,問官員的年齡也是一個禁忌。

古代官員為什麼總喜歡謊報年齡

《禮記》中:“四十曰強,而仕”。在漢武帝時期,因為官官相護,官場上形成了包庇之風,使得官員隊伍都很年輕,全都是官員的子弟。在古人認為,嘴上沒毛辦事不牢,過於年輕的官員隊伍,讓統治者擔心這些人的能力,而包庇之風的盛行也讓統治者不得不採取行動。因此,當時有了新的規定:年齡不滿四十,不得察舉。

所謂的“察舉”制度,其實就是一共推舉制度,這個制度可以舉薦和破格提拔有才能只人,但這也有弊端。這個制度的出現會讓一些官員相互勾結,互相推薦自己的親信和子弟。

古代官員為什麼總喜歡謊報年齡

不過朝廷雖然對當官的年齡進行了限制,但能當官的哪個都不是泛泛之輩,他們想了一個辦法,就是更改年紀,這就是官員年齡造假的源頭。

唐玄宗時期又釋出了一條新規:“凡人三十可出身,四十乃得從事”,這次官員的年紀再次被列入了規章制度中,所謂的“出身”,就是做官的資格。想要做官就得經過層層考核。在這考核期間官員就已經度過了漫長的時間,至少三五到七八年都很正常。

古代官員為什麼總喜歡謊報年齡

為了能夠早當官,唐朝時的人又想起了辦法。唐代科舉時,有早期教育設定的童子科,並且考試的題目非常簡單,這就成為了入仕的捷徑,許多大齡男子冒充孩童,虛報年齡,這樣就能透過捷徑步入仕途。不用再等那些層層考核浪費時間。

唐朝時期科舉童子的年齡大多在十歲以下,一旦透過考試,那麼上崗工作的時間就會提前很多,為了能夠早點步入仕途,很多大齡人賄賂官員,謊報年齡。這就是古代官員謊報年齡的原因之一。

古代官員為什麼總喜歡謊報年齡

當然,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古人一旦考中科舉,那麼就會有大戶人家前來選金龜婿,而古時結婚當然是越年輕越好,可是十年寒窗苦讀,金榜題名時早已不在年紀。因此為了能夠攀龍附鳳,那些官員便會把自己說的越年輕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