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陰謀為英法二戰備戰贏得時間?英國新片《慕尼黑》惹爭議

熟讀高中歷史課本的同學肯定都知道二戰前著名的“慕尼黑陰謀”,1938年9月29日,英國首相張伯倫和法國總理達拉第為了達到“禍水東引”的目的,同兩個法西斯頭子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簽訂協約,居然在不讓捷克人參會的前提下同意德國肢解捷克斯洛伐克,侵佔其蘇臺德地區。事後英國人還興高采烈地慶祝張伯倫為他們贏得了一代人的和平,結果僅一年後就被德國佬徹底打臉。

慕尼黑陰謀為英法二戰備戰贏得時間?英國新片《慕尼黑》惹爭議

慕尼黑會議上希特勒不耐煩地聽張伯倫扯淡

正因為這個事件的結果如此令英法兩國難堪,所以幾十年來英國人再也沒有拍過關於慕尼黑會議的影片,然而在2022年1月21日,英國網路上卻破天荒地上映了一部關於這一歷史事件的影片《慕尼黑:戰爭邊緣》(Munich: The Edge of War)。是英國人終於認識到自己錯了嗎?當然不是,影片主要還是為張伯倫來翻案,認為其出賣捷克利益的行為為英法贏得了關鍵性的一年的備戰時間,甚至還有人覺得,該片是在影射在北約東擴威脅下“咄咄逼人”的俄羅斯總統普京。

影片劇本根據英國著名歷史小說家羅伯特·哈里斯(Robert Harris,1957-)撰寫於2017年的二戰歷史小說《慕尼黑》(Munich)改編,哈里斯的成名作是二戰架空題材小說《祖國》(Fatherland),講述納粹德國獲勝後的歐洲情況,曾被改編為同名電影,他的其他兩部歷史題材小說《密碼迷情》(Enigma)和《龐貝》(Pompeii)也都曾被改編成電影。

慕尼黑陰謀為英法二戰備戰贏得時間?英國新片《慕尼黑》惹爭議

羅伯特·哈里森與小說《慕尼黑》

影片《慕尼黑》雖然以真實歷史事件為背景,但兩個主角——英國公務員休·萊格特和德國外交官保羅·馮·哈特曼——則是虛構人物,按照劇情設定,他們倆是英國牛津大學的同學,畢業後分別為各自的政府工作。這裡值得注意的是,哈特曼雖然表面上在為德國效力,但他卻是一名隱藏的反納粹人士

在英國的情報機關軍情六處(M16)的指示下,1938年9月,萊格特隨同首相張伯倫一起前往慕尼黑,計劃從哈特曼手中獲得德國內部機密檔案,據說該檔案揭示了希特勒將計劃使用軍事手段來征服整個歐洲。軍情六處希望這些檔案能夠說服張伯倫,使他能夠滿足希特勒的無理要求,好讓其獲得由德意志族人佔多數的捷克蘇臺德地區。

慕尼黑陰謀為英法二戰備戰贏得時間?英國新片《慕尼黑》惹爭議

影片中的張伯倫

軍情六處擔心的是,如果正義感十足的張伯倫拒絕了希特勒的要求,希特勒將動用武力佔領蘇臺德地區,這可能會誘發世界大戰的爆發,而英法兩國這會兒尚沒有做好參加大規模戰爭的準備。當兩人試圖將檔案交給張伯倫時,引起了黨衛軍軍官弗朗茨·紹爾(同樣是個虛構人物)的注意,為此雙方之間上演了一幕驚心動魄的諜戰交鋒。

總體上影片拍的還行,看完後會有同學問,片中萊格特和哈特曼兩位人物有歷史原型嗎?萊格特似乎沒有,是一位純原創人物,但哈特曼的事蹟大概改編自德國反納粹外交官亞當·馮·特羅特·祖·索爾茲(Adam von Trott zu Solz,1909-1944)。就像影片中提到的一樣,出生於黑森州一個貴族家庭的索爾茲曾在1932-1933年間在牛津大學曼斯菲爾德學院求學過。

慕尼黑陰謀為英法二戰備戰贏得時間?英國新片《慕尼黑》惹爭議

索爾茲與其父親

索爾茲的父親曾在一戰期間擔任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教育部長,外公擔任過駐維也納和聖彼得堡大使,他本人在家中八兄弟中排行第五。起初索爾茲是一個體育愛好者,但後來開始對政治感興趣,支援德國社民黨。為了撰寫自己的政治學術論文,索爾茲還曾遊學美國、偽滿洲國和抗戰初期的中國,直到1938年10月因父親去世才提前返回德國。

所以,索爾茲顯然不可能像影片中的哈特曼那樣,在慕尼黑跟張伯倫會面出示什麼機密檔案。他倆真正會面的時間是1939年6月,透過英國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勳爵引薦,在英國白金漢郡的一間鄉間別墅裡。雖然此次會面沒有留下備忘錄,但據說索爾茲曾警告希特勒將以武力解決波蘭問題,對此張伯倫則完全沒有當回事,因為英法已經為波蘭的安全打了包票。

慕尼黑陰謀為英法二戰備戰贏得時間?英國新片《慕尼黑》惹爭議

影片中原型為索爾茲的哈特曼

由於具有實地考察中日戰爭的經驗,二戰爆發後索爾茲被吸收入德國外交部,這正好方便他與一幫打著專家幌子的本國抵抗運動人士打交道,很快他就加入了本國的反納粹組織NSDAP,在1940-1944年間,索爾茲曾11次秘密前往瑞士、4次前往瑞典、1次前往土耳其,與盟軍方面聯絡抵抗事宜,並最終加入德國軍官施陶芬貝格的刺殺陰謀之中。

施陶芬貝格的行動失敗後,索爾茲意識將到自己必死無疑,他在自己的日記中寫下:“人們發現自己至少敢於打破這種暴政,這很好。這畢竟是一個歷史事實。”1944年7月25日,索爾茲被蓋世太保捕,經過無休止的嚴刑拷打,於8月15日被法庭判處死刑,並於8月26日在柏林普洛岑湖被秘密處決,時年35歲。

慕尼黑陰謀為英法二戰備戰贏得時間?英國新片《慕尼黑》惹爭議

受審時的索爾茲

此外,除了哈特曼有原型外,片中兩人試圖交到張伯倫手中的德國秘密檔案也確實存在,人們一般稱其為《霍斯巴赫備忘錄》,該檔案是1937年11月,希特勒副官霍斯巴赫上校根據希特勒一次重要的秘密會議上的講話記錄、整理而成,內容大致是希特勒認為德國為了解決資源短缺問題,需要向奧地利、捷克及東歐開刀,併為與英、法的最終戰爭作準備。

雖然在二戰後的紐倫堡審判中,《霍斯巴赫備忘錄》被盟軍用作審判證據使用,但目前尚沒有任何證據表明有人試圖在1938年試圖將這份秘密檔案交到正在慕尼黑開會的張伯倫手中。所以儘管這部影片拍得確實還行,但鑑於其為了洗白張伯倫的綏靖行為而大膽編造歷史,筆者這裡還是要給予深深的鄙視。

慕尼黑陰謀為英法二戰備戰贏得時間?英國新片《慕尼黑》惹爭議

張伯倫回國後得意洋洋地展示《慕尼黑協定》

影片中為張伯倫洗白的論調,其實來源於張伯倫本身的言論,他在與自己的顧問們就是否該與希特勒進行妥協的辯護中講道:“如果希特勒食言?好吧,至少到時候全世界會看到他的真實身份……屆時我們將付出的代價會非常小,只會讓我顯得像個傻瓜而已。”影片結尾甚至還出現了一行字幕,來向沒看懂的觀眾再次強調:

《慕尼黑協定》為盟軍贏得了寶貴的戰備時間,是二戰最終獲勝的決定性原因

對此,美國《亞特蘭大早間通訊》的特約撰稿人薩米·珀塞爾(Sammie Purcell)尖銳地指出:

該片最大的問題是,它似乎對探索一個複雜的、最終是錯誤的重大決定不太感興趣,卻對如何讚美做出這個笨拙決定的人更感興趣

。歷史課本曾教導我們要同情這個被迫做出艱難決定的老好人,但現在影片似乎要求我們相信他是正確的。曾經極為諷刺的歷史場景,現在突然顯得鼓舞人心起來——這顯然是對歷史的一種不誠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