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代史上,一直採用的“紀年”方式,第一種存在時間最長!

中華古代史上,一直採用的“紀年”方式,第一種存在時間最長!

干支紀年

我們國家是一個文化大國,有著超過五千年的文明史。對於紀年方法也是多種多樣。總結起來大致有四種。

干支紀年法,天干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大家所熟知的什麼甲子、乙丑、庚子等等,都是這樣一對一配對起來的,60年為一個甲子(週期),週而復始,反覆迴圈。所以,在古代能夠活一個輪迴年,就已經是高壽了,因為六十而耳順,七十隨心所欲卻仍能不逾矩。

可能就會有人說了為什麼沒有“甲醜”年?

這是因為,陽幹要配陽支,陰乾要配陰支,陰、陽穿插。比如甲為陽乙為陰、子為陽,醜為陰。從這裡也能看出,萬物皆有陰陽組成。再配上十二生肖,整套紀年體系就形成了,如子鼠、丑牛、寅虎、卯兔等等。2022年為壬寅虎年。

比起西方紀年,中華文化真的是深不可測,古代人透過對宇宙(天時)、自然(地利)的“窺探”,總結出了一整套帶理論的規律。很多人輕視古人,事實上古人的智慧絕不比現代人差,甚至在某些方面還遠超現代人。比如華佗不傷神經的麻沸散,又比如古代巔峰時期的燒瓷技術。

中華古代史上,一直採用的“紀年”方式,第一種存在時間最長!

王公紀年

王公紀年,主要體現在秦朝之前,一般都是以君主上臺登記之後的第二年,作為這個君主的“元年”。但凡事也有例外,很多君主上臺之後,就改為自己的元年。這主要是看現任君主如何對待前任君主的態度。

不管是第一年還是第二年,都是採用這種王公紀年的方式,比如戰國時期,發生了著名的長平之戰。長平之戰的時間是公元前260年左右,此時正是周赧王下五十五年,秦昭襄王四十七年,趙孝成王六年,以及其他諸侯王都有自己的日期。每個諸侯國都採用自己君主紀年的方法,其實非常不方便。也不利於各諸侯國之間的交流,尤其是在民間。

在漢朝初年的時候,也是沿襲了這種紀年方法。

諸侯國有自己的君主紀年,這實際上是對皇權的一種變相“挑戰”,作為中國最優秀的皇帝之一,漢武帝是完全不能忍的。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削弱地方諸侯國的權力,避免再次出現老八時期的“七國之亂”,方便中央和地方之間的經濟、政治、文化之間的交流。同時為了集全國子民為一體,備戰匈奴。公元前140年,漢武帝開創了年號紀年。

中華古代史上,一直採用的“紀年”方式,第一種存在時間最長!

年號紀年

年號紀年其實是王公紀年版的一種“升級”。只不過這種升級不是侷限於單一的皇帝稱號,而是由皇帝直接來制定。這種稱號,一旦遇天降祥瑞、戰爭軍事,以及一些天災人禍什麼的,都會進行變更,這種變更年號的行為稱為“改元”。

漢武帝設立年號之後,就被歷代王朝一直使用。值得一提的是漢武帝一輩子用了十一個(最後一個為後元)年號,後面到了唐朝,唐高宗李治用了十四個年號,而唐高宗的夫人一代女皇武則天的年號竟然高達17個,不得不說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

1912年辛亥革推翻了封建王朝,建立了中華民國,結束了年號紀年的時代,統一採用民國紀年。民國紀年其實跟上述所說的公元紀年方法差不多,畢竟當時受西方影響較大,也是為了引進西方文明,它是以1912年中華民國的建立為民國元年,這一年的干支紀年為壬子年。

準確地來講,中國最後一個年號是袁世凱復闢帝制之後採用的“洪憲”。但是時間較短,在往前就是清朝末代皇帝清廢帝溥儀的年號“宣統”。偽滿洲國時期也有年號“康德”,不過從未被承認。到現在為止,日本仍然採用的是年號紀年的方法,畢竟人家是中國人的後代,受中華文化影響頗深。

實際上,在中國古代也長期存在著年號和干支同時使用的情況,一般是皇帝年號在前,干支紀年在後。總之,干支紀年法並沒有隨著時代的進步而被“終止”,哪怕是現在,在“農曆”中依然會有干支紀年。

中華古代史上,一直採用的“紀年”方式,第一種存在時間最長!

公元紀年

新中國成立之後,為了實現與國際接軌,我們確定了紀年方式為“公元紀年”。這就為以後中外之間的交流提供了便利,包括我們所使用的“拼音”,都是為了這方面的原因。

然而由於我國又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國家,“表面”上我們使用的是公曆,但是對於老百姓來講,尤其是對於老一輩的人,尤其是農民出身。他們基本上都是以農曆為主,公曆為輔。

農曆又稱“夏曆”,以朔望的週期來定月,同時根據古人對太陽、地球、月球的執行規律為依據,產生二十二節氣。節氣是用來指導民間農業生產活動,由於我國曆代王朝都是重農,作為農業大國,農曆就顯得十分重要。農曆的稱號始自1970年之後,之前統稱為“夏曆”。

在民間農曆還有一種俗稱叫“陰曆”。與之對應的就是陽曆,陽曆也就是公曆(公元紀年),所以老百姓一般稱呼農曆為陰曆,稱公曆為陽曆。

剛剛過去的“陽曆年”就是元旦,馬上到來的“陰曆年”,就是我們中華傳統的“春節”,是中國人民最重視的節日,此時不管你離家多遠,你的心都是在嚮往年底的團聚。

從年二十九(三十)除夕開始到元宵節之前,統稱為過“大年”,從這個角度來講,農曆才是中國老百姓最認可的,這也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傳承和發揚,當然,這些“稱謂”對於學習中華語言的老外學來講的確是一個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