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被殺後,為何從東漢到晉,都收藏著王莽的腦袋?

三觀要正,開車要穩。

——李三觀

《野史綱目》第369期

——野史綱目——

相比於宋理宗的腦袋被當酒杯使,王莽的腦袋最起碼還有點警示後人的作用。

王莽被殺後,為何從東漢到晉,都收藏著王莽的腦袋?

元康五年(公元295年)十月,位於洛陽的武備庫突發大火,這場大火,使西晉皇室歷代收藏的諸多珍寶化為灰燼,而最令人惋惜的,是其中三件具有特殊意義的寶物。

漢高祖的斬蛇劍、孔子穿過的履,以及一個皇帝的頭顱。

斬蛇劍和孔子履,是具有特殊的象徵意義,放在重兵把守的武器庫還能理解,但這顆頭顱是何方神聖,怎麼也會被放在武器庫中?

只因這顆頭顱,是曾經摧毀漢朝的“新”朝開國皇帝王莽的頭顱。

一個開國皇帝,頭顱卻被割下來收藏,並且一收藏就是近三百年,當皇帝當到這份上,也是沒誰了,若不是這場大火,恐怕世人還不知道西晉的皇宮裡有這麼個獨特的收藏品。

從東漢到西晉,王莽的頭顱作為曾經的戰利品,被歷朝統治者收藏於此的意義就是,用來警示後世君主,莫要重蹈了王莽的覆轍。

王莽被殺後,為何從東漢到晉,都收藏著王莽的腦袋?

王莽是歷史上,唯一一個君臨天下十餘年,卻不被後世承認的皇帝,作為外戚,卻親手終結了西漢兩百餘年的統治,最終留給後世的,只是一個“篡漢”的罵名,以及一個不被承認的朝代。

王莽之所以能當權,主要是因為他的姑姑,也就是漢元帝的皇后王政君。

王政君在嫁給漢元帝之前,曾先後“克”死了兩任未婚夫,但這並不妨礙她在機緣巧合之下,成為太子妃,並在漢宣帝駕崩後,憑藉給漢元帝生了兒子,一躍成為母儀天下的皇后。

在熬死了丈夫漢元帝、兒子漢成帝以及侄孫子漢衰帝后,王政君成為了自個最老,也最有話語權的太皇太后,而作為她的親侄子王莽,地位自然是水漲船高,成為了西漢實際掌控人。

此時的王莽,大權在握,一個外戚走到今天,基本上也是頂峰了,但他並沒有因此滿足,做了一件外戚最不該做,也最不能做的事情,篡位。

公元6年,漢平帝駕崩,王莽攝政,號“假皇帝”,兩年後,王莽篡漢自立,改國號為“新”。

王莽的篡位,讓朝中大批忠於漢室的朝臣或辭職,或反叛,同時,劉氏諸侯也不斷進行造反,就連先前一直支援他的姑姑王政君,也大罵王莽“豬狗不如”

“宗族蒙漢家力,富貴累世,既無以報,受人孤寄,乘便利時,奪取其國,不復顧恩義。人如此者,狗豬不食其餘!”——-王政君怒罵侄子王莽

王莽被殺後,為何從東漢到晉,都收藏著王莽的腦袋?

但這也阻止不了王莽日漸高漲的野心,他最終堅定地邁出了篡位的一步,並信心勃勃的開啟了新制,但令他沒有想到的是,他所建立的王朝,僅僅維繫十餘年,便土崩瓦解。

王莽稱帝后,實行了一系列的新政,他的許多措施,以我們現代人的眼光來看,是超越時代的舉措,因此,王莽就有了“穿越者”的稱號,似乎,他並不屬於那個時代。

但也正是他的這些舉措,讓他盡失民心,最終身首異處。

稱帝之後,為了使舉國上下“煥然一新”,王莽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具體的做法如下:

其一,改行政區劃分

秦漢之時,全國以郡、縣作為行政區名稱,之後又增加了州,州高於郡縣,西漢年間,全國一共有十三個州。

到了王莽時期,將原本的十三個州,重新進行劃分,改為九個,又在州和郡之間,增加了一個部,部高於郡但低於州,以此來便於進行行政管理。

不僅如此,將原來的十三州大面積拆分,如原汝南郡拆分成兩個,一個汝南,一個翼平,另外還將原有的州進行合併。

總之就是將全國的行政區域全部打亂,其目的就是讓原有的行政機構人員相互調任,防止在地方上做大。

其二,改地名

不僅將十三州改為九州,還將一些地名改變。

比如長安改名為常安,淮陽改為新平等,並且著新改的地方名字,可能馬上就又會再次改變,這就讓地方上的官員和百姓,搞不清楚自己究竟屬於哪裡人。

除此之外,宮殿的名字也是改動頻繁,如未央宮改為壽成堂,長樂宮改為常樂室等。

總之就是上下一片改動,就是要顯得與漢朝不一樣。

其三,改官制

改官制就比較簡單,首先是將原有的官職名稱改變,如太尉改為大司馬,丞相改為大司徒,御史大夫改為大司空等,其次就是新增了部分官職,如國師、大司徒等

這些舉措,雖說造成了一定的麻煩,但也只是無傷大雅的表面文章,基本上沒有什麼不能接受的,但是王莽的另外幾項改革,就是造成他最終失敗的元兇了。

王莽被殺後,為何從東漢到晉,都收藏著王莽的腦袋?

首先,改幣制

改幣制是王莽新政中,最讓人眼花繚亂的措施了。

西漢時期,主要使用的是五銖錢,這在全國上下用得還不錯,單子啊王莽當政後,就對此做出了自己的改變。

他的初衷,是認為五銖錢幣種單一,老百姓出門攜帶也不方便,因此,就想增加幣種,以方便市場流通和交易。

要說這個想法是不錯的,但是王莽並沒有一個周全的實施方案,準確地說,他增加的幣種種類,實在是太多了。

不僅有布幣,還有貝殼、烏龜殼等都可以當錢,再加上金銀銅等幣種,最高時期,民間流通的,就有幾十種幣種。

當然,幣種多也不算壞事,但是幣種與幣種之間的兌換比率,就是一個關鍵因素,這比率誰說了算?自然是王莽。

但是問題的關鍵在於,這兌換比率,日新月異,比如今天一個貝殼還能換五個銅錢,可能到了明天,就變成了只能換一個。

這樣造成的結果,就是人們永遠不知道自己手中的錢究竟值多少錢,最為讓人無語的是,每一次兌換比率的調整,政府都會以極低的價格來回收貶值的錢幣。

這就意味著,王莽政府在用低劣的手段,來大量套取民間財富,幾次改革下來,百姓越來越窮。

在幣制改革的過程中,受傷最大的就是民間的額富裕之家,原本世代積累起來的財富,就這樣被強制貶值,成為了“新”朝的窮人。

王莽被殺後,為何從東漢到晉,都收藏著王莽的腦袋?

其次,就是土地改革

王莽土地改革的中心思想,就是將土地收歸國有,然後再平均分配給百姓,並禁止土地買賣。

不得不說,王莽的這種做法,思想上十分的超前,將土地進行再次分配,確實會讓老百姓受益,但與此同時,王莽也將自己推向了深淵,與封建社會佔主導地位的地主階層站在了對立面。

同時,土地進行平均分配,也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做法,按照王莽按戶分田的政策,一戶滿八人,就會分到900畝地,各地的情況不同,如何做到平均分配?

然後,就是禁止蓄養奴婢

禁止蓄養奴婢,是王莽本著“人為貴”的思想採取的措施,這已經是具有人權思想的雛形了,但恰恰是這個措施,才是最失敗的。

封建社會之所以與現代社會不同,就是在對於人權上的認知不同,王莽的本意並不錯,但是他在實施過程中,採取了“一刀切”的方式,強行的將這些奴隸“救”出來後,就再不管他們死活。

因此而造成的結果就是,這些人因為無法謀生,流落街頭,餓死者不在少數。

當然,王莽的改革措施並不限於此,還有比如他建立國有企業,將鹽鐵酒等經濟命脈收歸國有,並將自然資源等礦產也改為國有私人開發需要繳稅等,以及首創了政府牽頭的貸款制度等,這些都是王莽新政中非常值得一提的措施。

王莽被殺後,為何從東漢到晉,都收藏著王莽的腦袋?

但王莽的改革最終還是以失敗而告終,無論他的舉措是多麼的超前,思想是如何的“穿越”,失敗是不爭的事實,之所以失敗,是因為他所犯的若干錯誤。

首先是改革的時機不對。

王莽推行新政時,是在他初登基就開始實施,也就是說,皇帝的寶座還沒坐穩,就馬不停蹄地要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

在這個時候進行改革,並不是一個適合的時機,當時朝堂上反對王莽的聲音不再是少數,尤其劉氏諸侯王還在蠢蠢欲動,即便是政策是好的,但到了地方上,並不見得就能良好的推行。

同時,當時的農民起義也是此起彼伏,王莽政府為了壓制這些起義,已經是焦頭爛額,這個時候,誰還有心進行所謂的改革?

內憂外患之下,改革是一件風險極大的事情。

其次就是改革方案不對。

王莽的改革措施,已經初步具備了計劃經濟的雛形,但我們都知道,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有規律的,即便是計劃經濟,也是一步一步發展出來的,並非一蹴而成。

而王莽的措施,是將改革過程中必須要經歷的階段取消,直接一步千里,這樣怎會不失敗?

比如奴婢,說不讓蓄養就不讓蓄養,然而這些人如何謀生,卻沒有指導方案,也就造成了新的矛盾和衝突。

歷史上不乏有改革和變法,但是都是基於相應時代的情況,然後逐步進行改變,比如著名的商鞅變法,其推進過程都講究迴圈漸進,像王莽這般只知蠻幹,是不會成功的。

最後就是執行改革的人不對。

有道是,執行人不對,功夫全白費,而王莽新政的執行人,就是讓新政失敗的因素之一。

改革靠什麼?一是靠政府,二是靠官員,而執行改革的官員,卻都是貴戚豪強,這些人怎麼可能會聽話的執行新政呢?但凡有一點與他們利益有衝突的,指定就不可能會執行。

另外一部分執行人,就是地方上的富戶商人,這些人不但不會好好推行新政,反而會趁機巧取豪奪,讓本就怨聲載道的老百姓,更是苦不堪言。

王莽被殺後,為何從東漢到晉,都收藏著王莽的腦袋?

不合時宜的新政,以及錯誤的思想,讓社會矛盾激發得越來越大,最終引發了來自社會各個階層的反對和抵制,繼而演變成了聲勢浩大的起義,而在鎮壓起義的過程中,王莽又接連的犯下錯誤,導致了他身首異處,兵敗被殺。

王莽的新朝,鎮壓起義的主要力量,是中央軍,但這些中央軍借鎮壓起義之際,大肆擾民,以至於原本並未有反抗之心的老百姓,被迫的加入了“反莽”運動中,並且,這種情況是愈演愈烈。

與此同時,王莽極力反對地方上自主平亂,生怕地方上有了自己的武裝,就會脫離中央政府,這就使地方上被迫捱打,起義軍也逐漸的烽火燎原。

還有就是,王莽的剛愎自用,不信任和不聽取有識之士的建議,比如王莽的老同學嚴尤,曾為王莽征討高句麗立下汗馬功勞,但其提出的建議,王莽卻視若無睹,最終導致了決定王莽命運的“昆陽大戰”失敗,四十多萬兵力毀於一旦。

如此種種,最終讓王莽兵敗如山倒,與公元23年,被起義軍攻陷首都長安,69歲的王莽被殺害,其所建立的“新”朝,也結束了短暫的十四年的統治。

王莽死後,其遺體被亂兵砍碎,頭顱也被當做球踢來踢去,最終落到了更始皇帝劉玄的手中。

“傳莽首詣更始,懸宛市,百姓共提擊之,或切食其舌。”——-《漢書》

而在劉秀建立東漢之後,王莽的頭顱從長安帶到了洛陽,放在皇宮內進行儲存,之後東漢滅亡,晉朝建立,這顆頭顱就一直收藏在洛陽的武備庫中,直到晉惠帝時一場大火,化為了灰燼。

王莽被殺後,為何從東漢到晉,都收藏著王莽的腦袋?

從公元23年到公元295年,王莽的頭顱被當作收藏品收藏了兩百餘年,並不是這顆頭顱有多奇特,而是收藏這顆頭顱,是為了警示後世之人,其意義無非兩種:

其一,警示後世臣子

王莽是外戚,同樣也是大臣,而作為大臣不安分守己,篡位奪權,但最終落了個身死的下場。用這顆頭顱,來警示後世的臣子,不要有什麼非分之想。

不然,亂臣賊子的下場,就是如此。

其二,警示後世之君

王莽稱帝后,各種政策的實施與推行,是導致其失敗的主要原因,所有的根源,就是這顆頭顱的“奇思妙想”。

藉助這顆頭顱,告訴後世之君,做什麼都要量力而行,萬不可逆祖宗之法,進行所謂的“改革”,不要重蹈王莽的覆轍。

王莽被殺後,為何從東漢到晉,都收藏著王莽的腦袋?

總而言之,王莽的這顆頭顱,更多的是警示意義,收藏在宮中也是為了警示後人,萬不可失掉民心,不然就會失去社稷,丟掉身家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