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范雎、李斯,秦國丞相結局淒涼,秦法下的陷阱始終無法繞過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最後一個敵人齊王建主動打開了臨淄的城門,向長驅直入的大秦銳士投降,七雄並立的戰國時代結束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出現了。戰國初年,秦國還是一個內亂頻仍,積貧積弱,在魏國強盛的兵鋒之下,幾無立錐之地的偏弱小國。那時的秦國,或許都算不得是“戰國七雄”之一。然而,自商鞅變法以後,秦國發生了深刻而徹底變化,以無可阻擋之勢迅速崛起崛起,之後代代開拓,世世進取,最終才有了始皇帝那六合歸一、光耀千年的燦爛輝煌。

商鞅、范雎、李斯,秦國丞相結局淒涼,秦法下的陷阱始終無法繞過

在戰國那樣一個群雄逐鹿的大爭之世,秦國能脫穎而出,除了切合亂世,被稱為秦國根基的商鞅之法,還有其他許多更為深刻的原因,比如,秦人那“糾糾老秦,共赴國難”的戰鬥精神,連續七世明君雄主的罕見局面,驚世名將層出不窮的大秦銳士等等。除此之外,還有更為關鍵的一點,那就是自商鞅之後,接踵而至的秦國客卿丞相,如收回河西的公孫衍、提出連橫的張儀、遠交近攻的范雎、千金買國的呂不韋、推進一統的李斯等等。這些外來的丞相,在秦國發展的每一個關鍵節點上,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若沒有他們,縱然秦人再是英雄善戰,也不能建立巍巍赫赫的大秦帝國。然而,匪夷所思的是,這些為秦國立下汗馬功勞的丞相們,幾乎全部都結局淒涼,這是什麼原因呢?

商鞅、范雎、李斯,秦國丞相結局淒涼,秦法下的陷阱始終無法繞過

在秦國功勳卓著的相國之中,公孫衍因不願與張儀同槽爭食,主動離開了秦國,並走上了合縱抗秦的道路。秦惠文王死後,聲望太過的張儀因與秦武王不和,被排擠出了秦國,一年後在魏國終老。甘茂在秦武王死後,因屢屢被讒言詆譭,逃出了秦國,輾轉流離數國。楚系外戚魏冉,因成為秦昭襄王掌握權力的阻礙,被趕出了秦國,在封地鬱鬱而終。他們的結局雖不免淒涼,但起碼保全了性命,與他們相比,商鞅、范雎、呂不韋、李斯等人就要悽慘的多了,無一不是極刑,無一人得到善終。

商鞅、范雎、李斯,秦國丞相結局淒涼,秦法下的陷阱始終無法繞過

開秦國的變法之先的商鞅,在秦惠文王繼位之後,僅僅因為一句“商君欲反”的誣告,就被處以誅族與車裂之刑。幫助秦昭襄王從以宣太后、穰侯等為代表的楚系外戚實力中奪回大權,為秦國提出遠交近攻大策的范雎,因為舉薦了王稽、鄭安平等人,被“以其罪罪之”,和王稽一起被處死。一手將秦莊襄王嬴異人推上王位,親自率兵攻滅東周,奪取了趙國、韓國的大片土地,為秦國設立了三川郡、太原郡、東郡,為秦始皇的統一打下堅實的基礎的呂不韋,因受嫪毐之亂的牽連,被貶出咸陽,不久又被貶往巴蜀,隨後飲鴆自殺。以卓越的政治才能和遠見,輔助秦王完成了統一六國的大業,提出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廢分封,行郡縣的李斯,因被趙高誣陷謀反,被誅族腰斬。

商鞅、范雎、李斯,秦國丞相結局淒涼,秦法下的陷阱始終無法繞過

這些客卿丞相們,之所以每一個都結局淒涼,是因為他們始終無法躲過秦法之下的兩個陷阱。第一個陷阱是商鞅變法時提出的那一句“有功於前,不為損刑。有善於前,不為虧法”,只要做出有違秦法的事情,無論之前立下多大的功勞,都無法逃脫秦法的制裁。這些丞相們有的是真做過有違秦法的事,也有的是“被認為”做過這樣的事,但終究都會被秦法制裁。第二個陷阱是,戰國時期的丞相制度,無論是丞相還是相國,都是單獨開府理事,擁有的權柄僅次於國君,想要有所作為,必須得到國君的全力支援,一旦稍有猜忌,必然萬劫不復,而當全力信任他的國君死去,新王往往不會繼續信任他們,所以悲劇的發生是必然的事情。

“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 ”,秦孝公在《求賢令》的諾言,每一代秦王都貫徹的很好,商君、武信君、穰侯、應侯、文信侯,每一個為秦國做出貢獻的“客卿”都得到了相應的爵位與榮耀。同樣的,“有功於前,不為損刑”的商君之法,每一代秦王貫徹的也很好,這些呼風喚雨,叱吒風雲的丞相們,始終無法繞開秦法之下的兩個陷阱,前赴後繼的走向飛蛾撲火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