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為什麼哀求大臣和親戚,沒有抄他們的家?

三觀要正,開車要穩。

——李三觀

《野史綱目》第379期

——野史綱目——

崇禎不敢去抄大臣和親戚的家。

崇禎為什麼哀求大臣和親戚,沒有抄他們的家?

公元1644年三月,闖王李自成打進北京,崇禎皇帝自縊身亡,李自成及其部下,在北京城內大肆搜刮,共“追”出白銀七千萬兩之多,其中大多數,均來自與京城內的皇親國戚以及大臣家中。

而在此之前不久,崇禎皇帝曾向眾大臣苦苦哀求,希望他們捐獻部分家產,用來衝抵軍費,從而調集軍隊抵擋李自成的進攻,但卻“應者寥寥”,以至於在崇禎死後,李自成開啟國庫,發現整個大明朝才僅僅有十三萬兩白銀。

七千萬兩對十三萬兩,這其中相差的資料著實太大,如果當初這些個王宮大臣們能夠捐獻部分家產,哪怕是十分之一,有可能明朝也不會滅亡,至少不會滅亡在1644年。

實際上,崇禎帝是知道這些王宮大臣們手中有錢,因此才向他們進行“募捐”,本以為十拿九穩的事情,卻不曾想失望而歸,那麼,既然這些人有錢但不願意捐,為何崇禎帝落了個自盡,也不直接對其抄家,反而苦苦哀求他們呢?

實在是崇禎皇帝沒有勇氣,也沒有能力去抄這些王宮大臣的家。

崇禎為什麼哀求大臣和親戚,沒有抄他們的家?

1644年前後的大明,究竟有沒有錢?

答案是有,但是這些錢卻不在國家手裡,而是在諸如王公貴族、宗室藩王這些人的手中,而大明朝的國庫,早已空空如也。

在隆慶帝以及萬曆帝之時,由於開關和張居正的“一條鞭法”,當時的朝廷還是比較有錢的,在加上萬歷皇帝徵收礦稅,朝廷整體來說,國庫還算充盈。

但在萬曆皇帝后期,由於三大徵以及鎮壓逐漸崛起的後金,因此花費了大量的錢糧,雖說當時不至於捉襟見肘,但國庫已經不再充盈,

到了崇禎時期,各地的農民起義以及需要對戰清軍,這每一樣都是花錢的事情,同時,各地災情不斷,又需要賑災,幾個大花銷下來,讓朝廷財政,顯得越發吃力起來。

崇禎帝是知道朝廷的財政情況的,因此,他以身作則厲行節儉,但這依舊解決不了問題,以至於到了後期,軍隊經常會因為發不下來垧,士兵常因此而譁變。

因此,崇禎帝才會在萬般無奈之下,前去向大臣們說好話,來募集銀兩衝抵軍費。

但募集的結果差強人意,儘管多方號召,但真正願意拿錢出來的,寥寥可數,大部分人都是充耳不聞,甚至玩起了花樣。

崇禎為什麼哀求大臣和親戚,沒有抄他們的家?

比如崇禎帝的老丈人周奎,在募捐之初,稱自己沒錢,一個子兒都沒,堅決不肯捐款,連太監都看不下去了,找到周奎的女兒周皇后。周皇后一看自己的父親實在是丟人,一番訓斥之後,周奎才勉強拿了5000兩銀子出來。

另外還有武清侯李國瑞,在朝廷多次要他募捐時,捨命不捨錢,居然一命嗚呼了。

有這種皇親國戚在先,其他大臣們也是見風使舵,更不願意拿錢出來幫助朝廷了。為了向朝廷表示自己“窮”,紛紛把原來富麗堂皇的房子裝修成破磚爛瓦,衣服換成破破爛爛的,轎子也不坐了,然後,為應付朝廷差事,捐個幾十上百兩。

這些人真的沒錢嗎?肯定不是,李自成打進北京後,一番威逼恐嚇之下,就得到了白銀足足七千萬兩,其中,大多數出自這些明朝的王公貴族。如前文提到的國丈周奎,單從他的家中,就抄出五十三萬兩之多,其他大臣,從幾萬兩到幾十萬兩屢見不鮮。

如果這些錢,不說全部,崇禎帝哪怕是拿到十分之一,也就會大大緩解燃眉之急,也不至於在李自成打進北京時,被逼的自縊而死,大明也不至於亡的那麼快。

崇禎帝不是不知道這些大臣們有錢,按照我們的想法,直接對這些人進行抄家不就行了?崇禎是皇帝,有這個權力,但為何寧可苦苦哀求著募捐,也不下狠手進行抄家呢?

事實上,說抄家容易,真抄家難,崇禎帝下不了這個狠手,也沒有那種“壯士斷腕”般勇氣,來下這個狠手。

崇禎為什麼哀求大臣和親戚,沒有抄他們的家?

首先,崇禎帝不敢殺人,而李自成則真的敢

李自成在打進北京後,在這些王公大臣手中搜刮出來七千多萬兩白銀,而崇禎帝卻做不到這一點,其中最關鍵的因素之一,就是雙方的立場和關係。

李自成和這些大臣什麼關係?沒有關係,要是硬說有什麼關係,那就是敵對關係,因此,在這個層面上,就和崇禎帝不一樣。

這些王公大臣,要麼是崇禎的親戚,如國丈周奎,要不是勳貴,如武清侯李國瑞,再或者就是君臣,也就是說,無論是誰,都算是崇禎帝的自己人。

既然是自己人,那就說明不會把事情做絕,因為一旦做絕,日後誰還給崇禎賣命?你崇禎來抄家,我“寧死不屈”,你能怎麼著?總不至於把我殺了。

崇禎為什麼哀求大臣和親戚,沒有抄他們的家?

如果真的因抄家不配合被崇禎帝給殺了,那樂子就大了,這些人指定會聯合起來對抗崇禎,一旦如此,不等李自成打進北京,大明朝就完了。

而李自成在對這些人抄家時,完全沒有這種顧慮,就問你給不給,這些人也知道,如果不交出銀兩,李自成可是真的會殺人,因此,花錢買命是最佳選擇。

說白了,這些人就是知道,即便是不捐獻給崇禎帝錢,他也不敢怎麼樣,而李自成,可是真的敢殺人,有了這種心理,崇禎帝能募捐來錢才怪。

崇禎為什麼哀求大臣和親戚,沒有抄他們的家?

其次,大臣們已經和崇禎帝離心離德

這個問題的根源,出在崇禎帝本人身上,正是他多疑的性格,才造成這樣的局面,官員們給錢也不對,不給錢同樣不對。

類似於這樣的募捐,在崇禎一朝,並非只有一次,但每次的結果,大多是以大臣們沒錢而告終,而到了李自成兵臨城下時,再次募捐,同樣也是如此。

先前就說了沒錢,現在如果拿出來錢,依照崇禎帝本身多疑的性格來講,第一個反應就是,之前為何不給?現在給錢,你是貪贓還是欺君?然後就是嚴查下獄之類,也就是說,交了錢也有可能被定個罪名,那還不如不交。

這樣的情況,就發生在武清侯李國瑞身上,李國瑞最初雖說不是很情願,但因為皇帝開口,就表示願意交出三分之一家產來衝抵軍費,結果呢,崇禎帝對李國瑞之前不肯交,現在卻答應的行為十分不滿,便下令要他交出全部,生生的將李國瑞給嚇死。

你看,都表示願意交出三分之一家產了,但還是被皇帝下令抄家,最後活活嚇死,這就讓其他大臣明白,不交是錯,交了是更大的錯,兩相對比,還是不交為好,至少還能保命。

同時,在此期間,發生的崇禎帝五子突然病逝的事件,讓崇禎認為這樣強行募捐,老天會懲罰於他,因此就處死了先前向他提議募捐計劃的大臣薛國觀,好心提議募捐,卻被莫名其妙的處死,這樣一來,誰還敢為崇禎辦事?

也就是說,正是崇禎帝多疑的性格,讓他對於幫助他的人同樣也不信任,大臣們也知道皇帝的秉性,吃力不討好的事情誰也不願意做,給不給錢都是錯,君臣已經是離心離德。

最後,就是崇禎帝不願承擔責任

在很多歷史劇中,我們都會看到一種現象,比如朝廷沒錢了,在皇帝的暗示下,貼身的宦官或者當紅的大臣,就會去向個個大臣進行“敲詐”,美名其曰是“孝敬”,比如在《鐵齒銅牙紀曉嵐》這部劇中,和珅就是扮演的這樣的角色。

即便是官員在事後忌恨,那也是忌恨和珅這個人,與皇上沒什麼關係,反而有些大臣為了巴結皇上,會爭先恐後的去“孝敬”和珅,這樣就能避免被抄家的命運。

這種事情,在大明朝也有,比如在天啟帝時期,就是靠著宦官搜刮官員的錢,才度過財政危機。

而崇禎幹了什麼?親自下場,之所以親自下場,就是因為沒人肯為他辦事,宦官們被打壓的抬不起頭來,大臣們統統是他不信任的物件,只得親自出馬。

崇禎為什麼哀求大臣和親戚,沒有抄他們的家?

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說白了就是崇禎帝不願意承擔任何責任。

比如在前期,曾經有機會和皇太極暫時“議和”,這樣大明朝至少能緩一緩,崇禎也知道這並沒有錯,但是就是不願意擔這個責任,讓大臣們來打頭陣,以至於陳新甲在事情曝光後被殺,自己卻不當家做主。

包括在李自成即將打進北京時,天津巡撫已經準備了船隻和士兵,這時還是有機會暫避李自成鋒芒的,但是崇禎帝卻偏偏不點頭,一直在猶豫,他在等大臣們提議“南遷”,他才會走,最終白白喪失了活命的機會。

說白了,就是崇禎帝自始至終,都不願意承擔所有事情的責任,而是讓大臣來擔起來後果,出現問題就是大臣的錯,和他沒有關係,這樣的皇帝,誰還能夠與他同舟共濟?更別說捐錢了。

連一個最起碼的擔當都沒有,還指望能成什麼大事?

崇禎為什麼哀求大臣和親戚,沒有抄他們的家?

總而言之,募捐這個事情,確實是當時最好的辦法,但正是因為崇禎帝個人的問題以及前期留給大臣們壞印象,讓這些王公貴族不願意拿錢給朝廷,同時,崇禎帝也沒有那種“壯士斷腕”的決心,不敢在非常時期行非常之手段,所以才會寧可苦苦哀求大臣捐錢,也不敢對其進行抄家,以至於大明朝最終走向覆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