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大猷的兵法老師,槍法讓戚繼光歎服,竟是明朝的文壇領袖

文武雙全,幾乎是古人才華最極致的體現,但歷史上真正的文武雙全之才屈指可數。明朝年間,至少出過兩位文武雙全的高才,如果說正德朝的文武雙全典範是王陽明,那麼嘉靖朝的典範就非唐順之莫屬。

與王陽明相比,唐順之或許要更勝一籌,學什麼會什麼,學什麼精什麼,天文、樂律、地理、兵法、數學、勾股、奇門、武術、儒學……。幾乎什麼都精通,堪稱明朝第一學霸。更為重要的是,唐順之不僅學習能力超強,而且實踐成果還很驚人,儒學成就堪比王陽明,武學成就讓俞大猷、戚繼光都自嘆不如,並向唐順之學習武術兵法。

俞大猷的兵法老師,槍法讓戚繼光歎服,竟是明朝的文壇領袖

01

唐順之是江蘇常州人,天生聰明並極具個性,少年時就博覽群書,很快就學業有成。或許由於過於聰明,於是上天給他關上了官場情商這一扇窗,初入北京時,唐順之接連得罪兩位大領導。

1529年,唐順之在會試中榮登第一,得到內閣大學士楊一清的賞識,準備錄取唐順之作為殿試第一。但唐順之根本不在乎,前後五次拒絕楊一清的好意,以至楊一清氣的跳腳,“老舉人(唐順之父親唐寶)教出來的年輕人就這樣無知嗎?”後來就把唐順之錄為二甲第一名。不過,唐順之才華太高,把嘉靖帝都吸引了,親自批閱唐順之的試卷,御批“條論精詳殆盡”。

科考結束後,唐順之被分配到兵部做一名小官,當時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張璁是主考官,非常賞識唐順之,想將唐順之提拔到翰林院為官,但唐順之又一次拒絕大領導的好意。一次,張璁擔任唐順之直屬大領導時,由於唐順之與張璁性格不合,於是就以生病為由請假回家,張璁一怒之下批准他還鄉,並表示永不敘用。

古今官場中,如同唐順之這樣性格的人非常罕見,註定仕途坎坷。當然,唐順之根本不在乎仕途,他只在乎的是知識也。

1541年,唐順之觸怒了嘉靖帝,而被削職還鄉(從1529年到1541年,唐順之丁憂三年、請假三年)。這一次削職,讓明朝少了一位官員,卻多了一位堪稱妖孽的全才。

下圖,唐順之遺像,荊川是唐順之的號。

俞大猷的兵法老師,槍法讓戚繼光歎服,竟是明朝的文壇領袖

02

回鄉之後,唐順之先在城內買了一套房子,但很快發現過於喧鬧,於是就搬到宜興山中居住,後來又遷居到更僻遠的陳渡莊閉門謝客,潛心專研學問。除儒學經典外,射學、算學、道學、天文律歷、山川地誌、兵法戰陣、兵家小技等無所不學。在三十六歲時,他曾向河南人楊松學習槍法。

如果只是興趣廣泛,簡單的涉獵一些學問,這沒什麼好說的,但唐順之非常妖孽,幾乎在每一個方面都有令專業人才難以望其項背的成就,比如以下三項文科成就。

1,在文學上,唐順之是嘉靖三大家之一,主張“本色論”、“師法唐宋”,是明代中後期“唐宋派”的領袖。作為明代詩文大家,唐順之以古文與八股文著稱於文學史。

2,在儒學上,明朝實學的開山者,主張“道器合一”、“技藝與德豈可分兩事”,重新整合王學左、右兩派思想,為陽明心學的發展開闢了新的階段。在儒學思想地位上,唐順之可與王陽明齊名。所謂道器,用現在的話說是“規律”與“物質”,唐順之認為兩者應該合一,不分先後、不能孤立某一個方面。宋明理學、王陽明心學,側重於看不見的規律。

3,在數學上,破解了自元末失傳的郭守敬演算法,通曉元代所傳數學上的“回回術法”,精通於弧矢割圓術,著有《勾股弧矢論略》《勾股六論》等。而且,唐順之善珠算,被認為是明代打算盤的能手。

可見,唐順之在文科方面,算是全面發展,但如果唐順之只取得文科成就,哪怕涉獵再廣,終歸算不上“全才”。而唐順之牛就牛在,他還精通武學,不僅是精通用兵,還懂得真正的武術,是一位武林高手。

俞大猷的兵法老師,槍法讓戚繼光歎服,竟是明朝的文壇領袖

03

唐順之隱居16年,東南沿海倭亂越來越嚴重,1557年50餘人舉薦唐順之,於是唐順之出山,開啟了他另一傳奇人生。

歷朝文官用兵,往往都是坐鎮指揮,或者紙上談兵,但唐順之是身先士卒,戰鬥在抗倭第一線,衝鋒陷陣,浴血奮戰,立下不朽功勳。唐順之與胡宗憲商議平倭對策時,主張在海上截擊倭寇的兵船,不讓倭寇登陸,而要實現這一點,就必須頻繁出海巡視軍情,當時大部分的將校兵卒都害怕海戰,於是唐順之主動出海巡視軍情、打擊倭寇,經常親自披掛上陣,持刀直逼敵營,多次大敗倭寇。

在軍事思想上,唐順之的經略思想幾乎涉及抗倭戰爭的所有方面。根據《籌海圖編》記載,唐順之在“定廟謨”、 “實軍伍”、“精教練”、“慎募調”、“公賞罰”、“處首級”、“御海洋”等方面都有獨到的見解,為平定倭寇之亂起到重要作用。另外,唐順之還蒐集古代戰例資料,編寫了兵書《武編》,內容包括士兵訓練,將領選拔,攻守戰法,拳術器械,軍規陣圖。

可以說,唐順之是將才與帥才結合體,既能上陣殺敵,又能制定戰略對策,古今罕見。

俞大猷的兵法老師,槍法讓戚繼光歎服,竟是明朝的文壇領袖

04

在抗倭過程中,唐順之還收了兩位學生,一是俞大猷,一是戚繼光。

我們都知道,俞大猷與戚繼光被稱為“俞龍戚虎”,是平定倭寇的關鍵人物,他們的軍事思想非常接近現代。尤其是戚繼光的戚家軍,被譽為“16至17世紀東亞最強的軍隊”,精良的裝備,嚴苛的軍紀,靈活多變的戰法,都是這支軍隊保持“常勝不敗”的秘訣,所部每戰往往“殲敵一千,自損幾人”,戰損率低的驚人,堪比如今高科技戰爭的戰損率。

鮮為人知的是,俞大猷與戚繼光的成功,卻離不開唐順之。兵法上,俞大猷是唐順之的學生,當然俞大猷老師有好多,唐順之只是其中之一;陣法上,戚繼光的鴛鴦陣是在唐順之陣法基礎上改良而來;槍法上,年過五旬的唐順之還能輕鬆舞出了“一尺槍花”,即將槍花圈到一尺之內,戚繼光只有歎服。

接下來,重點聊一聊廣為人知的鴛鴦陣歷史。

俞大猷的兵法老師,槍法讓戚繼光歎服,竟是明朝的文壇領袖

05

當時,倭寇作戰特點是突襲、夜襲、設伏、襲擊側翼,持刀劍近身搏殺,而當時明軍害怕近身搏殺,加上江南水鄉地形受限,無法展開大兵團作戰,所以在散兵對戰中經常被倭寇打敗。針對這一情況,唐順之編練成對付倭寇,剋制倭刀的“鴛鴦伍”,放棄以二十五人為基本單位的隊,把最小的編制改成只有五個人的伍,陣型就變得更為靈活機動,更能應付突襲。

按照唐順之的設計,“鴛鴦伍”中有三種兵器,伍長刀牌手在最前面,後面是一個狼筅兵和三個長槍兵,其中刀牌手與狼筅兵主防禦,長槍兵主殺敵,長槍大約長為一丈八尺(5。76米)。所謂一寸長一寸強,再加上“鴛鴦伍”中其他隊友,於是就形成了區域性人數優勢、兵器優勢,盾牌與緊密的陣型,也基本封死了倭寇弓箭與突襲陣中的道路。

但唐順之的“鴛鴦伍”設計,有二個重大缺陷:

1,作為殺敵主力的熟練長槍兵很難找到。所謂“年刀、月棍、一輩子的槍”,長槍兵需要長時間訓練才能出師,尤其這種5米左右的長槍,不是一般人能玩得轉的。唐順之是天才,短時間就能學槍有成,但普通人沒有十餘年功夫很難有所成就。

2,五個人的鴛鴦伍,人數還是有些少,一旦敵人突破刀盾手與狼筅兵的防禦,長槍兵因槍太長,就很難有效抵抗了。

可惜,唐順之還沒來得及改良陣法,就在抗倭一線溘然仙逝,享年54歲。後來,戚繼光將鴛鴦伍發揚光大,將原有隻有五人的戰鬥小隊,擴編成12人組成的鴛鴦陣,並裝備火藥武器,配備鳥銃2枝,形成一個緊密的步兵班,分工明確,互相配合。與此同時,這12人還可根據戰場形勢,演化為“兩才陣”和“三才陣”,以更小的團體之力剿滅空有匹夫之勇的倭寇。最終,在唐順之的基礎上,戚繼光的鴛鴦陣大發異彩,取得了古今罕見的戰損率。

俞大猷的兵法老師,槍法讓戚繼光歎服,竟是明朝的文壇領袖

臨死當天,唐順之又做了一件傳奇之事。

1560年4月25日,唐順之乘舟巡視通、泰,巡至通州時,突然對手下將士們說,“我生平只希望有這三種死法,要麼死在戰場上,要麼被敵人俘獲,為朝廷盡忠而死,要麼病死在海上。沒想到今時今日能夠儲存全身死在這裡,我已經死而無憾了。”下午三點,唐順之讓軍士取好坐席,在上面躺了一會,然後整理好衣服,端坐而逝。這種從容不迫的優雅的端坐死法,也是古今罕有吧。

縱觀唐順之的天才一生,學什麼會什麼,做什麼都有驚人成績,讓人都無法嫉妒。比之時下快要氾濫的學霸稱號,唐順之才是真正的學霸。

參考資料:《明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