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應篇彙編【自咒咒他,偏憎偏愛】

太上感應篇彙編【自咒咒他,偏憎偏愛】

自咒咒他,偏憎偏愛。

【譯白】

詛咒自己,又詛咒他人;偏差的憎惡,偏差的喜愛。

此句是咒詛而無直可求者。凡怒而自咒,又兼咒他人者是也。斯乃小人女子,召災之先兆,往往有不待死而立如所咒者,可不戒乎?

【譯白】

這句是說詛咒而沒有正當理由去訴求的人。凡是生氣而自我詛咒,又兼詛咒他人的都是。而這都是小人和女子感召災禍的先兆,往往會在不應該死的情況下,就立即應驗了自己詛咒的話,所以能不戒除嗎?

堰(yàn)典妻,嘗與人私,又竊鄰家一手巾。鄰家詬(gòu)詈(lì),典乃自咒咒他曰:“吾妻果與人私,及竊汝手巾,當為雷擊,否則汝必當此。”無何,典斃於雷斧,脅下有字曰:“痴人保妻。”妻亦震死,脅下亦有字曰:“行奸為盜。”

【譯白】

堰典的妻子,曾經與人私通,還偷了鄰居的一條手巾,鄰居怒罵她,堰典卻自咒咒他的說:“我妻子若是真的與人私通,以及偷了你的手巾,我就被雷劈死,否則你就必定被雷劈死。”沒過多久,堰典死於雷劈,脅下有四個字說:“痴人保妻。”而他妻子也死於雷劈,脅下也有四個字“行奸為盜”。

周鄭子罕曰:“有詛有咒,亂之本也。”夫生死有定命,非愛所能生,豈憎所能死?今也乃自咒咒他,惑之甚矣,愚之甚矣。

【譯白】

周朝時,鄭國的子罕曾經說:“使用詛咒,就是動亂的根本!”人的生死是有定數的,並不會因為愛他就能讓他活,又怎麼會因為恨他就會讓他死呢?現在卻有人自我詛咒,又詛咒別人,這實在是糊塗到了極處,愚笨到了極點!

偏憎偏愛,所指甚廣。凡君之於臣,父之於子,夫之於妻妾,主之於僕隸,皆有之。惟婦人於前後嫡庶間尤甚。故昔曾子喪妻,終身不娶,曰:“高宗以後妻殺孝己,尹吉甫以後妻殺伯奇。吾上不及高宗,中不比吉甫,庸有其免於非乎?”善哉!此懼有偏憎偏愛,而全父恩者也。然而妻亡不娶,人情所難。惟求於娶之之後,恆能體認曾子之言,庶幾不至大謬耳。

【譯白】

偏憎偏愛,所指的範圍很廣。凡是君王對待臣子,父親對待兒子,丈夫對待妻妾,主人對待奴僕,都有這種情況。這其中又以婦人對於前妻和後妻,正室與偏室所生的兒女,愛憎的差別最大。所以,往昔曾子喪妻後,就乾脆終身不娶,他說:“殷高宗武丁為了後妻,而殺掉自己的兒子孝己;周朝時,賢臣尹吉甫為了後妻,想殺掉自己的兒子尹伯奇,我上比不上殷高宗,中比不上尹吉甫,我又怎麼可能免除這樣的罪過呢?這就是為了怕有“偏憎偏愛,而保全父親對子女親恩的典範。然而,妻子過世後而不娶,這在人情上很難做到。只是希望再娶以後,能夠經常去體會曾子所說的話,或許就不至於因為偏憎偏愛而犯下大錯。”

東海徐甲,前妻許氏,生一子,名鐵臼(jiù)。許亡,改娶陳氏,性兇妒,欲殺前子。陳生一子,因名鐵杵,欲以搗臼。鐵臼被諸棰楚,凍餓而死,時年十六。亡後旬餘,鬼忽還家曰:“我鐵臼也。我母訴冤於天,得天曹符來雪恨,令杵(chǔ)病死,與我遭苦時同。”陳百計求禳(ráng),不去。於時鐵杵六歲,忽腹脹體痛,遍身青紫而死。

【譯白】

東海(江蘇東海)徐甲與前妻許氏有一個兒子,名叫鐵臼。許氏過世後,徐甲又娶了陳氏,陳氏個性兇惡妒忌,想要殺死鐵臼。後來,陳氏生了一個兒子,就取名為鐵杵,有搗碎鐵臼的意思。鐵臼受盡各種鞭打的痛苦,最後受凍捱餓而死,當年只有十六歲。死後十幾天,鐵臼的鬼魂忽然回家說:“我是鐵臼,我母親已經將我的冤屈上訴於天,並得到了上天的符令回來雪恨,讓鐵杵病死,與我以前遭受的痛苦相同。”陳氏想盡辦法祈求鬼神消災。仍然沒有用處,而當時鐵杵只有六歲,忽然肚子腫脹,身體疼痛,全身青紫而亡。

周魏,慈母者,孟陽之女,芒卯後妻也。生三子。前妻有子五人,皆不愛母。而母遇之甚厚,五子猶不愛。慈母乃令其三子,不得與前妻子齊。衣服飲食,起居進退,甚相遠。前妻五子猶不愛。未幾,前妻中子犯魏王令,罪當死。慈母憂戚悲哀,朝夕勤苦以救之。或曰:“子不愛母,至甚也,何為勤勞憂懼如此?”慈母曰:“妾之親子,雖不愛妾,妾必救其禍,而除其罪。今於前子,則不然,何以異於無母哉!其父為其孤也,而使妾為其繼母。繼母為人母,而不愛其子,可謂慈乎?親其親而忽其前,可謂義乎?不慈不義,何以立於世?彼雖不愛,妾可妄義乎?”遂說魏王。王高其誼,乃赦而復其家。自此五子親附慈母,雍雍若一母。因以禮義訓導八子,鹹為魏大夫卿士雲。

【譯白】

周朝時,魏國有一位慈母,就是孟陽的女兒,芒卯的後妻,她生了三個兒子,而芒卯的前妻有五個兒子,他們都不喜歡這位後母。而後母對他們很寬厚,前妻的五個兒子還是不喜歡她。後母就命令自己的三個兒子,不可以和前妻的五個兒子享有同等的待遇。衣服飲食、起居進退,都遠不如前妻的兒子。但是,前妻的兒子還是不喜歡她。沒過多久,前妻的第三個兒子違反了魏王的命令,依法要判處死刑。後母十分擔憂,從早到晚為了營救這個兒子,勤苦的四處奔走,有人對他說:“前妻的兒子又不喜歡你,你為何還要辛勤而又憂懼地去奔走營救呢?”後母說:“就是我的親生兒子,雖然不喜歡我,但是我也會想辦法解救他的災禍,除去他的罪過。現在我對於前妻所生的兒子,不這樣做的話,他們不就等於沒有母親了嗎?他們的父親就是怕他們成為孤兒,所以才娶我來當繼母,繼母也是人母,而不愛護她的兒子,可以稱為‘慈’嗎?只愛自己親生的兒子,而忽視了前妻的兒子,可以稱為‘義’嗎?不慈不義,又憑什麼立足於世間呢?他們雖然不喜歡我,但是我可以忘記義理嗎?隨後,就去遊說魏王,魏王敬重她的義行,就赦免前妻兒子的罪過,讓他回家。從這以後前妻的五個兒子,親近後母就像親近生母一樣。因為,這位慈母以禮義來教導八個兒子,所以他們都成為了魏國的大夫、卿或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