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看電影學歷史:《亞歷山大大帝》—一個人的帝國!

(60)看電影學歷史:《亞歷山大大帝》—一個人的帝國!

今天推薦的是一部美國拍攝的戰爭片——《亞歷山大大帝》。

影片拍攝於2004年,時長167分鐘(導演剪輯版) 。奧利佛·斯通導演,科林·法瑞爾 / 安吉麗娜·朱莉 / 方·基默 / 安東尼·霍普金斯主演。

影片製作成本1。55億美元,全球票房1。673億美元。算上營銷成本虧錢是一定的了,還被媒體一頓惡評,屬於賠錢又捱罵的典型。

影片根據歷史上亞歷山大大帝的真實故事改編,講述了這位年輕又偉大的世界征服者的傳奇而短暫的一生。

影片採用老年托勒密回憶的視角,以跳躍的時間線將亞歷山大人生最重要的幾個場景串聯起來,不僅讓觀眾對這位偉人的一生有了大體的瞭解,第三視角的敘述也增強了真實感與公正性,更凸顯了亞歷山大的偉大與結局的悲劇。

影片的服化道都十分考究,無論是托勒密時代的亞歷山大城還是波斯時代的巴比倫城,都繁華的一塌糊塗,令人神往。

要拍好這位西方世界的傳奇戰神,戰爭場面是重中之重。導演選取了高拉米加和海達斯佩斯之戰,作為亞歷山大一生中最重要的兩場戰役,即高度概況又有頭有尾。

高拉米加之戰側重於場面宏大、氣勢磅礴,鷹眼視角視覺衝擊力極強。海達斯佩斯之戰則側重於真實、血腥的細節刻畫。

難能可貴的是,導演的歷史考證非常到位,從戰術層面完整還原了兩場戰役的全過程,並十分友好的用字幕為軍事盲提示出左中右軍的路線,讓我等凡人知道每一場勝利的背後都是九死一生。

如果硬要挑毛病的話,那就是對戰大象一幕亞歷山大受傷後的血紅主視角鏡頭十分影響觀感。

好了,關於影片就介紹到這裡,下面咱們照例來回顧下亞歷山大大帝傳奇而短暫的一生。

作為西方歷史上四大軍事統帥之首(其他三人為漢尼拔、愷撒、拿破崙),亞歷山大一直是威名遠揚,其實被他光芒遮蓋的老爸也不是一般人。

其父腓力二世建立了日後橫掃世界的“馬其頓方陣”,一試手就把希臘各城邦打趴下了,成為希臘城邦聯盟的老大,類似於咱們春秋戰國時的霸主。

帶著這樣的基因,加上老爹又給找了個全希臘最睿智的腦袋—亞里士多德當老師,亞歷山大更是能力非凡, 16歲就替出征的老爸管理馬其頓,並統軍鎮壓了國內叛亂。

18歲時在鎮壓希臘城邦的反馬其頓叛亂時,關鍵時刻力挽狂瀾,全殲了從無敗績的“底比斯聖軍”,贏得了這次決定希臘命運的戰役。

20歲時,老爹被刺,亞歷山大直接上位,鎮壓完本國貴族叛亂後再次將想趁機搞事的希臘城邦聯軍打趴下,並將帶頭的底比斯城從地球上抹去。

平定了後院,隨後亞歷山大以老爸被波斯人刺殺為由,開始了對波斯的東征。

這藉口又堂皇又勉強,關於他老爸被刺這事,歷史學家們吵了上千年也沒個定論,畢竟誰也不能穿越回去看個究竟。

但從誰受益最大誰嫌疑最大的角度講,亞歷山大和他老媽是最大嫌疑人。

就這樣,年輕的亞歷山大帶著由馬其頓和其他希臘城邦組成的4萬步兵、5千騎兵、160艘戰艦踏上了東征的旅程。

彼時的波斯帝國橫跨亞非歐三大洲,無論國力還是兵力對比,都碾壓馬其頓。但就像生機勃發的年輕人與步履蹣跚的老人對陣一樣,亞歷山大從一開始就碾壓波斯。

在雙方第一次格拉尼庫斯河戰役中,波斯方面派出了3位總督,包括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的附馬,聯兵4萬人佔據岸邊以逸待勞,結果卻損兵2萬,被亞歷山大硬生生撬開了亞洲的大門。

此戰之後,亞歷山大為了避免波斯的海軍優勢切斷補給線,開始從陸地上攻佔所有的東地中海港口和基地,一路征戰南下巴勒斯坦。

波斯老大大流士三世這次不敢怠慢,從全國徵調大軍御駕親征,迂迴到亞歷山大的背後,切斷馬其頓軍的供應線。

公元前333年11月,亞歷山大回身與大流士硬碰硬,開始了伊蘇斯之戰。

大流士三世統兵15萬人,利用優越地形擺開陣勢,準備以逸待勞。

馬其頓遠征軍約4萬,數量明顯處於劣勢,但在亞歷山大這種軍事天才的指揮下,採用兩翼牽制直搗中軍的戰法,直打的大流士棄車上馬,倉惶而逃。

沒了主帥,波斯全軍迅速崩潰,幾乎被全殲。連大流士的母親、妻子和兩個女兒都成了俘虜。

大流士三世也算青史留名的雄主,可惜生不逢時,遇上了亞歷山大這樣的千年一遇的猛男,只有認輸的份了——願意割地賠款求和,但被驕傲的亞歷山大拒絕了。

亞歷山大回身繼續向南征服地中海沿岸港口,一直打到埃及,並修建了亞歷山大港。

在埃及加封為法老和太陽神的兒子後,亞歷山大開始繼續追擊大流士三世,經過巴勒斯坦、敘利亞,來到了美索不達米亞。

無路可退的大流士三世,再次糾集了全國的兵力近20萬人來和亞歷山大拼命。

要說也怪大流士不長記性,再次在兩軍激戰相持不下的最重要關頭率先跑路,波斯軍團再次一瀉千里。

亞歷山大順利佔領巴比倫,隨後奪取了波斯首都波斯波利斯,並在金庫中掠得120000塔蘭特(古代單位,一塔蘭特約等於26公斤)的財寶,可以說是徹底斷了波斯的金脈。

隨後亞歷山大為報復波斯人過去對希臘聖地的“侮辱”,下令焚燬了波斯首都,一代帝都從此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亞歷山大繼續率軍追蹤大流士三世,翻山越嶺來到今天的阿富汗。

當地總督貝蘇斯一看大流士虎落平陽,直接殺了他自立為王。沒高興兩天就被亞歷山大擒住,被他按照波斯習慣處以極刑,隨後亞歷山大按照國王禮儀將大流士三世安葬在波斯王室的墳墓中。

亞歷山大在東方建立了許多要塞城市,並且都用亞歷山大命名,派兵駐守。

他基本沿襲波斯帝國及其各地的舊制,任用降臣,招募當地人補充軍隊。

並開始採用東方豪華闊綽的禮儀,頭戴波斯王冠,身穿華貴龍袍,並要臣民向他下跪磕頭。

這些在東方習以為常的做法,在希臘文化看來就如裝神弄鬼,一起出生入死的馬其頓將領和士兵十分不滿,甚至差點演變成譁變。

亞歷山大不惜誅殺一批戰功卓著的老將和近臣才壓住場。

沒有了老對手大流士,亞歷山大獨孤求敗,再次領軍越過開伯爾山口,進入南亞次大陸。

印度阿三的祖先騎著大象就來了,在海達斯佩斯之戰中,印度國王波拉斯被俘,為了統治當地的需要,亞歷山大釋放了他,代替自己統治。

一心征服世界的亞歷山大企圖繼續向東進軍,但印度的氣候太糟糕,軍中瘟疫流行,士兵長期作戰渴望故土,開始拒絕前進。

在譁變的威脅下,亞歷山大只好留下一部分人駐守戰略要地,大部隊撤出印度,開始西歸。

至此,世界四大古文明,被他磕倒三個,要不是士兵不幹了,以亞歷山大的脾氣,保不準就越過喜馬拉雅山脈和當時的秦軍一決高下了。

大軍兵分兩路回撤,海軍沿伊朗海岸進入波斯灣。陸路由亞歷山大親自率領,邊走邊教訓不聽話的部落。

公元前324年初,馬其頓海陸兩軍會師巴比倫境內的奧皮斯城,將近10年的亞歷山大遠征,到此結束。

回到巴比倫後,亞歷山大也沒閒著,派人不斷進行探險,包括查明印度河入海口,繪製海岸地形圖,還想搞明白裡海究竟是海還是湖等。

所有人都知道,這只是一次短暫的休整,新的遠征近在眼前。

公元前323年6月初,亞歷山大突然因發熱而病倒,6月13日溘然長逝,時年僅33歲。

死因和他老爸遇刺一樣,都是歷史懸案。比較流行的是惡性瘧疾和中毒兩種說法。

個人比較傾向於後者,作為一個有著非凡軍事才能和十足野心的偉人,註定是不被普通人理解的。

面對廣闊帝國和無盡的寶藏,凡人很難有心再去冒險,畢竟這一腳邁下去都不知道最後死在哪。

由於死的倉促,亞歷山大並未留下帝位的合法繼承者。在他死後,他的將領們企圖瓜分這個帝國,繼而引發一連串的戰爭,歷史上被稱為“繼業者戰爭”。

在權利的鬥爭中,亞歷山大的母親、妻子和孩子都橫遭殺身之禍。

最後,公元前301年,由三位勝利者(即托勒密、塞琉古、安提柯一世)瓜分了亞歷山大帝國的版圖,開啟了希臘化時代。

亞歷山大對歷史最大的貢獻在於以一己之力強行推動了東西方的文化交流。

但帝國沒有統一的政治機構和組織制度,用斯大林的話說就是“這些帝國是一些各有各的生活方式、各有各的語言的部落和部族的集合體”——-因此,這種建立在武力征服基礎上的帝國,一旦領導人沒了,閃崩也就不奇怪了。

可以說亞歷山大大帝和其帝國的悲劇從一開始就已註定。

——————————————

讓電影照進歷史

讓歷史照進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