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立儲 VS 嫡長子繼承製

秘密立儲 VS 嫡長子繼承製

(微信公眾號ID:jiazuqiyezazhi)

作者:陳 凌 章迪禹

雍正十三年秋,即公元1735年10月,愛新覺羅·胤禛暴卒於圓明園,皇四子弘曆尊奉著承載有他父親遺體的皇輿回到紫禁城乾清宮,內侍將雍正元年就藏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的封函取下,放到弘曆面前,後者命令莊親王胤祿、果親王胤禮、大學士張廷玉、原任大學士鄂爾泰等一齊入宮,開啟封函,這是雍正皇帝在13年前的親筆手書:“寶親王皇四子弘曆秉性仁慈。居心孝友,聖祖仁皇帝於諸孫之中最為鍾愛,撫養宮中,恩逾常格。雍正元年八月間,朕於乾清宮,召諸王滿漢大臣入見,面諭以建儲一事,親書諭旨,加以密封,藏於乾清宮最高處,即立弘曆為皇太子之旨也。其仍封親王者,蓋令備位藩封,諳習政事,以增廣見識。今既遭大事,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

秘密立儲 VS 嫡長子繼承製

1900年的乾清宮內景

這道秘密立儲的詔書也證明雍正皇帝遵照了父親康熙臨終前的囑咐,必封弘曆為太子。其實,這與中國曆代的王朝被奉為金科玉律的嫡長子繼承製截然不同。

嫡長子繼承製

在中國歷史上,自傳說中的“禹傳子、家天下” 開始,最高統治權在一個朝代內的交接大多都是透過家族內部傳承來完成的,而根據西周時期的根本大法——宗法制的規定,主要實行嫡長子繼承製,即王位和財產必須由嫡長子繼承,而嫡長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長子,西周天子的王位由嫡長子繼承,而其他的庶子為別子,他們被分封到全國各個重要的戰略要地。由嫡長子繼承的王位可以確保周王朝世世代代大宗(庶子對嫡子的大宗來說,是小宗)的地位,而庶子在自己的封地內又為大宗,其繼承者也必須是嫡長子。這一制度的目的在於明確權位和財產的繼承與分配,穩定社會的統治秩序。

嫡長子繼承製並非中央王朝時期家族傳承的唯一方案,筆者曾撰文為大家介紹過另一制度——諸子均分。它的由來是漢武帝為了防止宗室在地方做大從而制定的一勞永逸的策略。在財產分割上,歷代大族主要採用了諸子均分制度,但是在權力繼承方面,嫡長子繼承製無疑一直是最為主要的參考依據。

秘密立儲 VS 嫡長子繼承製

但是我們知道,在現實中,很多繼承人並非皇帝嫡子中最為年長的,甚至是庶出,這其實就源於嫡長子繼承製的諸多弊端。因為生物性遺傳的不穩定性,嫡長子未必是皇子中最為優秀者,甚至可能是最差的一個。因此,繼承人的選擇就與宗法制中的長幼有序產生了不可避免的衝突,擇優還是擇長,這是皇帝必然面臨的終極命題。

這樣的紛爭在中央王朝的歷史上屢見不鮮,其中最為著名的例子恐怕要數玄武門之變與靖難之役了,兩位雄才偉略的皇子(唐太宗李世民和明成祖朱棣)訴諸武力,將嫡長子誅殺從而逆天改命,取而代之。也正是因為兄弟不睦甚至為了奪嫡而將朝局攪得混亂無比,所以康熙早早就確立了太子但卻是廢了再立,立了又廢,這位“千古一帝”最終不得不認真思考漢人嫡長子繼承製的缺陷,從而確立了所謂的秘密立儲制度。

滿清傳承製度的歷史演進

其實滿人最早的傳承製度並非嫡長子繼承製,而是採用推舉制。在努爾哈赤去世後,皇太極就是因自己的才能和軍功被宗室貴族擁立的,但是過程並不一帆風順,而擁立他的三大貝勒也因此居功自傲,於是皇太極不得不在日後逐漸削弱三人的權力以維持自身權力的穩固。好景不長,皇太極跟他父親一樣,死得也很突然,而由此留下的爛攤子差一點導致清兵入關前就分崩離析。最終皇太極最喜歡的第九子福臨被大家擁立,是為清世祖順治皇帝。

秘密立儲 VS 嫡長子繼承製

議政王大臣會議於1643年9月,推舉五歲的福臨承襲其父皇太極帝位,同時命努爾哈赤第十四子睿親王多爾袞和努爾哈赤之侄鄭親王濟爾哈朗二人助小皇帝輔理國政。(順治帝朝服像。)

順治之後,滿人入關,定都北京,開始全盤接受明代制度,其中就包括嫡長子繼承製。但是順治最終選擇的愛新覺羅·玄燁非嫡非長,而是因為他小時候出過天花,竟然奇蹟般痊癒。根據正史記載,順治自己就死於天花,因此在他看來,原本就聰明非凡的康熙擁有強健的體魄,能夠長久統治,於是清聖祖就這樣登上了皇位。

看過電視劇《雍正王朝》的讀者一定對雍正繼承大統的一系列努力印象深刻,康熙早在二皇子出生不久便立其為太子,由此也使得大阿哥自幼便與太子不睦,但是問題遠不止於此,隨著康熙的皇子越來越多,覬覦皇位者也越來越多,況且康熙晚年政治鬆弛,大多數實權職位也均在諸皇子之手,因此才有了九王奪嫡的好戲。康熙立太子其實是對漢族王朝制度的認同和嘗試,因為他知道父親和爺爺的繼位之路並不平坦:議會推舉的不確定性很容易引起備選者的野心。但是漢族王朝的嫡長子繼承製也有著重大弊端,他自己的二兒子就是明證。

秘密立儲 VS 嫡長子繼承製

康熙帝嫡次子胤礽,後避其弟雍正帝之諱改名允礽。允礽是清朝第一位公開立儲的皇太子,也是唯一一位康熙親自公佈天下、擁有冊封禮遇的皇太子,在經歷了初廢、復立、再廢之後,被幽禁於紫禁城鹹安宮。

康熙仿效漢族嫡長子繼承製的徹底失敗,從深層次講,是漢族制度與滿族舊制的衝突所致,從筆者前面所述這段歷史可知清代一直沒有預立繼承人的傳統,而是在皇帝去世後由王公貴族擇賢而立,同時皇家諸子均可以參與軍國大事,這就使得他們可以利用手中的權力來不斷挑戰太子,這與漢族王朝諸子成年後必須就藩,遠離朝廷中心形成了鮮明對比。

最終,康熙不得已出其下策,為了保護胤禛,進行了秘密立儲。公元1722年冬,康熙駕崩於暢春園,而冊立詔書早已放在“正大光明”匾額之後。皇四子胤禛繼位,是為雍正帝,由此開始,乾隆、嘉慶、道光、咸豐也都是透過秘密立儲制度來確立的。

秘密立儲制度的優勢

從本質上講,秘密立儲制度將立儲的選擇權集中於皇帝一人,擇優選擇繼承人,其他任何人都不能參與,可以有效避免嫡長子繼承製的諸多弊端。嫡長子繼承製的實質是用天生的身份來杜絕人為的干擾,不讓包括皇帝本人在內的任何人參與。但它的缺陷就是不能擇優,即排除了繼承人的能力因素,這樣反而會帶來奪嫡的風險,所以中國歷史上的奪嫡事件比比皆是,不可避免引發內亂,這是強勢皇帝所不甘心、不能容忍的。

秘密立儲 VS 嫡長子繼承製

《道光帝立儲密旨》及建儲匣,以硃筆滿漢文合書“皇四子奕詝立為皇太子”,以漢字書“皇六子奕訢封為親王”,兩道密旨一同放人建儲匣中,正面封條上有道光帝書“道光二十六年立秋”字樣。一匣二諭是道光帝的首創,反映了他在立儲時的矛盾心情。

秘密立儲還有一個優勢,即理論上所有皇子都有可能繼承皇位,因此他們之間存在著競爭,正因如此,所有的皇子都要接受未來繼承皇位的特殊教育。這也是清代皇子教育、培養制度是歷代最為嚴格、最為成功的深層原因所在。根據《康熙起居注》的描述,任何皇子都需要從凌晨三點起開始讀書,一直到晚上七點才結束一天課業,除讀書外,還包括騎射等方面的學習。這樣高強度的學習起碼保證了一個底線,不會出現明代那樣連誦讀公文都困難的半文盲皇帝。

從根本上來說,明代是遵循嫡長子繼承製最為嚴格的朝代,除明成祖朱棣是 “篡位”之外,只有因為土木堡之變被俘的明英宗有過一次復辟,而其他繼位者均為嫡長子或長子。而清代則沒有一個皇帝是嫡長子,完全擇優錄取。在明清兩朝,都不存在宰相,因此皇帝所要承擔的事務是異常繁重的,而明清兩代給了我們截然不同的答案,明代皇帝動輒20餘年不上朝,而清代皇帝素來以勤政著稱,更不用說雍正這種實至名歸的中央王朝最為勤奮的皇帝。

一切歷史都是現代史,因此清代秘密立儲制度對中國當代家族企業是有著重大啟示意義的。由於傳統文化因素,中國企業家對子女的偏好往往都十分明顯,由此產生的結果就是其他子女要麼早早放棄了對接班人位置的競爭,要麼則積極針對預設的接班人,由此導致家族衝突,因此企業家不應該過分暴露自身偏好,更應該一視同仁,保證諸子自幼接受平等而嚴格的教育,這是保證接班人質量的第一步,而過早確立唯一接班人往往會影響其他孩子的人生選擇。顯然,讓孩子們公平競爭,積極努力進取才是更為合理的傳承規劃的前奏和基礎。另外,這種方式也不會誤導企業中的職業經理人過多參與家族權力鬥爭,從而秉持公正之心,也不會因為曾經站錯隊而被繼位者上臺後所排斥,從而有利於企業穩定發展。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