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為什麼將不足一歲的胤礽立為太子?

先明確一點,胤礽出生於康熙十三年五月初三,康熙十四年六月初三立為太子,剛好滿了一歲。

滿清入關後,一邊保持本民族的特色,一邊接受更為先進的漢文化,“嫡長子繼承製”就是其中之一。

以前滿清是沒有這種繼承原則的,否則皇太極就不能繼承汗位了,他是努爾哈赤的第八子,非嫡非長,憑實力上位。但康熙深受漢文化的影響,比較認同嫡長子繼承製。

康熙為什麼將不足一歲的胤礽立為太子?

雖然嫡長子繼承製也存在一些問題,但和其它繼承標準來說,已經是最簡單、公平、易於操作的了。畢竟某位皇子是否嫡長一眼可知,才能或品性什麼的就難以判定了,因為沒有統一的衡量標準。

比如隋煬帝楊廣,他當皇子的時候溫良恭謙,和原太子楊勇形成鮮明的對比,誰不誇他好?哄得他的母親獨孤伽羅站到了他那一邊,硬是說服楊堅換了他做太子。結果如何?當上皇帝就露出了真面目。

所以立賢什麼的不現實,什麼是“賢”?怎樣才能證明一位皇子是真的“賢”?根本沒有答案,無法量化考核。嫡長就簡單多了,標準很明確,可以減少許多紛爭。

康熙為什麼將不足一歲的胤礽立為太子?

毫不誇張地說,“嫡長子繼承製”是漢人王朝用鮮血證明出來的,是最合適的繼承製度。

康熙也知道這一點,因而一直都想立嫡長為太子。他的嫡長子名叫“承祜”,本打算長大一點就立為儲君,承祜卻在兩歲時就夭折了。

他的嫡次子就是胤礽,按照之前的慣例,本應長大再立,但因為皇后赫舍里氏生了胤礽兩個時辰後去世,康熙十分悲痛,對她留下來的孩子非常憐愛,抱到自己宮中親自撫育。早早立為皇太子,估計是想著不管孩子能不能長大,反正先給皇太子的名頭。

如果能長大成人最好,如果不幸夭折,那他也當過皇太子了,對皇后也有個交待。這其實是康熙對赫舍里氏的補償心理。

康熙為什麼將不足一歲的胤礽立為太子?

另一方面,別看康熙後來好多兒子,其實起初並不多,生下幾個都夭折了,胤礽之前,唯有胤褆活了下來。子嗣不豐的情況下,早立太子也能早定國本,穩定朝局。

所以,康熙立幼小的胤礽為皇太子,於公是受了“嫡長子繼承製”的影響,且早立太子是政治需要;於私則是因為他寵愛胤礽之母赫舍里氏,愛屋及烏。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