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與劉徹在對匈戰爭的目的上的區別決定二者結果的不同

漢高帝劉邦和漢武帝劉徹在位期間都和匈奴進行過戰爭,劉邦的戰爭便是白登之圍,而劉徹在位期間對匈奴連續作戰四十餘年,對匈奴進行了幾乎是毀滅性的打擊。不過

劉邦打匈奴同漢武帝打匈奴是兩回事,劉邦是威懾,漢武帝是降服。所以,主觀意識的不同,決定了戰爭結果的差異。

劉邦對匈奴的戰爭

如果不是韓王信投降匈奴,劉邦也不會對匈奴動武,原因很簡單,他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和精力。

劉邦稱帝后,面臨的最大的威脅並不是邊患,而是內憂。因為他在打江山的過程中畫出了許多張大餅,後為兌現承諾,封韓信為楚王(原齊王)、張敖為趙王(承襲父國)、彭越為梁王、臧荼為燕王、英布為淮南王、吳芮為長沙王、韓信(為區別另一韓信,多以韓王信相稱)為韓王。

但現實的問題是這些諸侯王一邊嚼著“大餅”,一邊還在琢磨著這餅能吃到什麼時候?也就是說,他們在擔心劉邦能否允許他們一直存在下去。而劉邦的想法是,這麼香的“大餅”為何不給自家人吃,而是白送給外人,再說,他們會不會“吃著碗裡的看著鍋裡的呢?”也就是說,其實劉邦既不信任、也不想留存異姓諸侯。因此,正是由於劉邦同異姓諸侯王之間信任矛盾的激化,所以燕王臧荼最先起兵。

劉邦與劉徹在對匈戰爭的目的上的區別決定二者結果的不同

韓王信

滅掉臧荼之後,劉邦開始琢磨韓信。因為韓信是軍事大才,他的存在始終讓劉邦寢食難安。不久,劉邦便親自去雲夢澤誘捕韓信。接下來,劉邦會奪哪個諸侯王的“大餅”,雖暫時還沒有分曉,但過往的一切,讓韓王信看在眼裡,懼在心裡。

韓王信最初建都於穎川,後被劉邦遷往晉陽。因為穎川在洛陽附近,讓劉邦睡不踏實,而晉陽正好是阻擋匈奴的屏障。

晉陽與匈奴邊境尚有距離,韓王信覺得自己的才能施展不開,於是奏請劉邦將都城遷往馬邑。沒想到,韓王信到達馬邑不久,匈奴冒頓單于便率軍來攻。

顯然冒頓單于是基於戰略安全的考慮,不然他不會興師動眾、大動干戈,因為如果韓王信紮根於馬邑,必然會使漢朝在戰略範圍上得到拓展。

事實上,冒頓單于打韓王信十分輕鬆。所以,韓王信只能一邊向冒頓求饒,一面向劉邦求救。劉邦接到求救信後,馬上回信將韓王信臭罵一頓。韓王信被罵得膽戰心驚,唯恐步了臧荼、韓信後塵,所以乾脆投降匈奴。

劉邦與劉徹在對匈戰爭的目的上的區別決定二者結果的不同

劉邦

韓王信投降匈奴,讓劉邦意識到了匈奴的現實威脅,但是他又承受不起全面戰爭的負擔。最重要的是,目前諸侯王的問題還懸而未決,他不能在這個問題還沒解決的情況下再去對匈開戰。那麼該如何應對呢?劉邦想到了“一錘定音”。

何為一錘定音,就是卯足了勁給匈奴痛擊,讓匈奴元氣大傷,暫時消停,好騰出手來清除異姓諸侯。要知道,當時劉邦已經是年近六旬的老人了,時不我待呀。所以,最終劉邦集結32萬大軍,冒著嚴寒,浩浩蕩蕩,去戰匈奴。

因此,我們會發現,劉邦出征匈奴其實是一時興起,規劃不足,倉促有餘。因為他的目的就是集中力量,如當年秦始皇那樣,一拳將匈奴擊於國門之外。因此也賦予了當時漢匈戰爭的“時效性”,即無論勝敗,劉邦都不會持續。

所以結果是,當劉邦在白登山吃了敗仗之後,並不是厲兵秣馬、捲土重來,而是用“和親”來穩住匈奴,然後去從容應對異姓諸侯的威脅。這就是輕重緩急,區別對待的結果。所以,也不是劉邦打不過匈奴,而是形勢所迫,不允許他同匈奴糾纏下去。事實上,漢武帝之所以能打敗匈奴,正是一個長時間糾纏出來的結果。

漢武帝的對匈奴戰爭

漢朝自同匈奴和親起,再到漢武帝開戰,間隔了六十年餘年。在這六十多年裡,匈奴既得到了美女,也得到了糧食,還得到了金銀珠寶,但是他們從沒有停止對漢朝邊境的滋擾。

劉邦與劉徹在對匈戰爭的目的上的區別決定二者結果的不同

劉徹

所以,在這六十餘里,漢朝受了無數窩囊氣,也憋了一肚子怒火。如此一來,便決定了漢武帝對匈奴的戰爭不可能是“淺嘗輒止”,而是以奔流入海之勢將對方降服,否則漢朝還會遭受更大的報復性侵擾。

因此,也正是漢武帝對匈奴戰爭的性質,決定了戰爭所需人力、物力、時間的付出以及重視程度都要勝於劉邦。所以我們發現,漢武帝的對匈戰爭並不是如當年劉邦那樣提兵就走,而是制定了一個全面、詳實的計劃。

首先,漢武帝精心培育了大量優良戰馬,打造了先進於匈奴的各式武器,加強了對兵卒攻防本領及長途奔襲所需體質的訓練。其次,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先後聯絡了月氏、烏孫,締結一個對抗匈奴的聯盟,從而在戰略上形成對匈奴的圍堵之勢。再則主動派兵出擊,從

元光二年(

前133年

的馬邑之謀,到

元狩四年(

前119年

漠北之戰,漢武帝在這十餘年間連續出擊,直到將匈奴困於漠北深處,苟延殘喘。

漠北之戰結束,標誌著漢武帝對匈奴戰爭階段性的勝利。此後,匈奴處於戰略守勢,再也沒有了肆無忌憚進攻漢朝的實力。從

天漢二年(

前99年)起,漢武帝又發動了三次對匈戰爭,結果使匈奴傷痕累累,漢朝損兵折將。

如果從時間上算起,漢武帝對匈奴開戰始於

元光二年(

前133年

,結束於

徵和二年(

前91年

,歷時42年,所以戰爭的強度與頻率都是劉邦無法比擬的。而劉邦在白登之戰的過程中並沒有吃虧,只是本人被凍了七個晝夜,但是他卻立刻叫停了對匈奴的戰爭,這就充分說明了他的發力點並不在匈奴身上。因此,也正是對匈奴戰爭的主觀態度,決定了戰爭結果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