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僅在8小時內進食,就能有效減肥?這個減肥方法你心動嗎?

節後復工的

第2天

4天,春雨君身邊的不少同事已經開始點上了各類輕食,並且發誓一定要把過年漲回來的肉減掉!但,吃沒滋沒味又冰冰涼的輕食真的又難受又堅持不住,錢包還受傷;不如試試這種“無痛”的間歇性禁食法——

“無痛”減肥的間歇性禁食法

根據2022年北京協和醫院肝臟外科毛一雷教授團隊發表於《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訊)期刊的研究表明,

在早上6點~下午3點之間進食,不僅能有效提高胰島素敏感性,還能改善炎症、減輕體重、預防肥胖以及增加腸道微生物多樣性。

每天僅在8小時內進食,就能有效減肥?這個減肥方法你心動嗎?

(圖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每天僅在8小時內進食,就能有效減肥?這個減肥方法你心動嗎?

作為間歇性禁食的一種方式,限時飲食(TRF,將每天的進餐時間限制在4~10個小時)不但比較容易實現,而且已被多項研究證實可以改善代謝健康。

不管是晨間進食(eTRE,進食時間在早上6點到下午3點之間,相當於不吃晚飯),還是午間進食(mTRE,進食時間在上午11和晚上8點之間,相當於不吃早飯),都可產生代謝益處,

但究竟是不吃晚餐效果更好,還是不吃早餐效果更好呢?

對此,北京協和醫院的毛一雷教授帶領團隊進行了為期5周的臨床試驗,共招募90名非肥胖的健康志願者,按照1:1:1 的比例隨機分配到 eTRF、mTRF 和對照組,其中有82名志願者完成了整個試驗(eTRF中28名,mTRF中26名,對照組中28名)。

每天僅在8小時內進食,就能有效減肥?這個減肥方法你心動嗎?

(各組在年齡、性別分佈、體重和體重指數方面的比較/圖源:參考文獻[1])

研究表明:

在能量攝入方面,

相較於對照組,不吃晚飯(eTRF)和不吃早飯(mTRE)都能有效減少能量攝入,且兩組之間沒有差異。

在胰島素抵抗方面,

eTRF 組的胰島素抵抗降低幅度明顯大於 mTRF 組和對照組,空腹血糖也顯著降低,而mTRF 組和對照組之間變化差異不大,也就是說,不吃早飯對於改善胰島素抵抗沒什麼效果。

在體重體脂方面,

eTRF 組的體重減少幅度更大(Δ=-1。6±1。4 kg),體脂率和身體質量指數(BMI)也顯著降低(分別為Δ=-0。60±1。22%和Δ=-0。76±1。01 kg),而mTRF 組與對照組相比差異不大。

此外,eTRF組在炎症重要迴圈標誌物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和白細胞介素-8(IL-8)(圖2h)濃度上,均大於對照組,提示5周的 eTRF 能顯著改善炎症反應。

在腸道菌群方面,eTRF組的腸道微生物α多樣性增加幅度也更大,而對於這些健康收益,mTRF組與對照組之間均沒有顯著差異。

不過,在血壓、迴圈血脂濃度、糖化血紅蛋白(HbA1c)、超敏C反應蛋白(hsCRP)、睡眠質量或食慾方面,三組都沒有顯著差異。

每天僅在8小時內進食,就能有效減肥?這個減肥方法你心動嗎?

(a。能量攝入,b。胰島素抵抗,c。空腹血糖,d。體重,e。體脂率,f。BMI,g。腫瘤壞死因子-α,h。白細胞介素-8,i。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 ,j。外周 T 調節細胞,k。腸道微生物α多樣性,I。進食頻率/圖源:參考文獻[1])

整體來說,5周的eTRF可提高胰島素敏感性、降低空腹血糖、減少體重和肥胖、改善炎症並增加腸道微生物多樣性,這些在mTRF組都沒有明顯變化。

該研究還發現,兩種進食時段對代謝健康不同的作用可能與生物節律有關。eTRF顯著增加了23:00時血漿中胃飢餓素濃度,且抵抗素濃度在12:00增加並在17:00下降,在mTRF組中未發現這些物質的濃度發生變化。

總而言之,如果你要進行每天8小時的限時飲食,相較於捨棄早餐,只吃午餐和晚餐;捨棄晚餐,只吃早餐和午餐,或許能帶來更多的健康收益

(但是得早起,對於打工人來說也有點難)

不過,該研究也有一定的侷限性,參與者大多數是女性,人數也相對較少,難以代表更廣泛人群。如果是有胃腸道疾病的人群(胃潰瘍等),或者常在特殊時段工作的人群(經常值夜班),還是應該根據自身狀況選擇進食時間。

每天僅在8小時內進食,就能有效減肥?這個減肥方法你心動嗎?

而且如果下午晚上實在太餓,也可以吃點原味酸奶、堅果、水果等健康零食,注意控制能量攝入總量即可~

春雨醫生還有專業的減脂瘦身套餐

助您輕鬆減脂

每天僅在8小時內進食,就能有效減肥?這個減肥方法你心動嗎?

編輯:春雨醫生

圖源:圖蟲創意、論文截圖

參考文獻:

[1]Yilei Mao,et al。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for time-restricted eating in healthy volunteers without obesity。Nature Communications volume 13,Article number:1003(2022)。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2-286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