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曹操用人並非只看重才能,還有其他的重要參考

作為三國這段

“頂流網紅歷史”中的“頂流網紅人物”,曹操在中國的人氣向來非常之高。不管對他的態度如何,至少能夠確定的一點是,關於曹操人生的討論從來沒停過。當然曹操個人的水平和能力是毋庸置疑的,所以這些看法更多地還是基於對曹操個人道德品質和行事邏輯的看法。其中有個經久不衰的觀點,那就是不少歷史愛好者都認為曹操用人的方針是“唯才是舉”,即曹操只根據才能來選拔人才,而並不考慮一個人其他方面的特質。這個觀點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佔據了對曹操管理特色的評價主流,但實際上,曹操的用人上,並非只重視才能。

三國:曹操用人並非只看重才能,還有其他的重要參考

首先,在軍事上,曹操選拔和重用人才的標準,是重用曹氏和夏侯氏的血親兄弟。

曹魏的領土主要分為三大防區:西北,長江還有中原,而在曹營的將領中,負責西北地區防衛,抵抗雍涼軍閥的總指揮官是夏侯淵,官拜徵西將軍,夏侯氏出身,同時也是曹操的連襟;負責長江沿岸防衛,抵抗江東孫權的總指揮官是曹仁,官拜徵南將軍,曹氏出身,同時也是曹操的堂弟;負責中原地區駐守的總指揮官是夏侯惇,官拜前將軍,夏侯氏出身,是夏侯淵的堂哥外加曹操的發小。

由此可見,在曹魏陣營中能夠順利升遷到高官,單獨負責一個地區的總

軍事指揮,必然要有兩個條件:姓夏侯,或者姓曹。當然曹操這麼做的根本原因還是在於他本身有著多疑的性格,加上連年爭霸天下所經歷的背叛和欺詐,導致了他除了跟自己有血親的諸曹夏侯一族外不敢完全信任任何人,而諸曹夏侯一族又頗多人丁,足以為曹操所驅使。實事求是的講,至少軍權方面,曹操篩選將領的第一標準,永遠是跟自己的血緣關係親疏與否。

三國:曹操用人並非只看重才能,還有其他的重要參考

其次,在政治上,曹操選拔和重用人才的標準,是出身是否為世家大族。

《三國志》將曹操主要的謀士並列為五個人,其中荀彧和荀攸出身於潁川荀氏,此一族中在東漢兩百年內出了十幾名三公九卿,地位不亞於汝南袁氏的

“四世三公”;郭嘉出身潁川郭氏,其家族歷代都擔任東漢王朝的最高司法官員,相當於壟斷了東漢王朝的司法體系;賈詡出身於武威賈氏,是涼州一代的地方高階官吏的首席備選。此外如陳群、楊修、鍾繇等在曹營地位次一等的內政官僚,也幾乎沒有一個不是世家大族、高官顯貴的子女。

由此可見,曹操在政治上的官員任命物件,永遠會更加偏近於代代為官的世家大族。這中間的原因其實在於曹操對中原地帶的統治並不穩定,他自身的寒門出身也限制了他進一步控制到社會的基層,因此他不得不在厭惡世家大族的同時,接受世家大族的利益交換條件,透過任用這些人為官來更好地幫助自己掌握自己統治區域的底層動向。因此,從政治的方面來看,曹操依然會選擇家世背景優越計程車族來為自己的穩定統治背書。

三國:曹操用人並非只看重才能,還有其他的重要參考

最後,在具體事務的處理上,曹操選拔和任用人才的標準,是看此人是否為自己的嫡系。

例如曹操在關羽進攻樊城,水淹七軍時,首先派出的支援大將是

“五子良將”中的于禁,而不是此時駐地距離樊城更近的徐晃;曹操早年缺少糧餉進行屯田活動時,首先任命的屯田總負責人是

棗祗

,而不是更早一步提出來這個建議的韓浩。

這幾點都足以說明,曹操如果面臨具體事務,並且這種事物並不難以執行,也可能會給執行人帶來功績的時候,他最先想到的必然是自己的嫡系力量,如於禁和

棗祗

這種,在自己起兵時就已經跟隨自己的重要元老。哪怕是他們的個人能力有所不足,曹操也更願意讓這些自己尚且能夠信任一部分的人掌握權力,因為這些人也算是自己一手帶領出來的,自己也能夠控制住。所以,曹操在具體事務處理的人才選拔中,選擇忠誠較高的嫡系官員,也在情理之中。

三國:曹操用人並非只看重才能,還有其他的重要參考

綜上所述,從軍事、政治到具體事務的處理上,曹操都首選並看重了除才能外的東西,也因此說曹操用人只看重才能,本質是無稽之談,曹操本質上是一個實用主義者。

而在我們今天,如果有機會管理團隊並且創業,在一些具體的人才選拔上,還是要本著

著多元化的角度,要學習曹操不只看一面的用人態度,要人盡其用、廣泛吸納不同的人才,這樣才能創立一份長久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