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大事記:宋、遼、金、元、明

宋仁宗太歷四年、遼興宗重熙十三年(1044年)

契丹王朝置西京,並以此為中心建立行政區,為西京道(轄今錫林郭勒盟南部、烏蘭察布盟大部、呼和浩特市、包頭市、伊克昭盟東北部、巴彥淖爾盟東南部等地區)。同時,設立西南路招討司(治所豐州城,在今呼和浩特市東郊白塔村西南)。西京道所屬五州一軍,兵事皆屬西南路招討司統轄。

宋欽宗靖康元年、金太宗天會四年(1126年)

二月 西夏王朝派兵渡黃河取雲內州。

南宋高宗紹興二十年、金海陵王天德二年(1150年)

金王朝改原遼西京道為西京路都總管府。轄二府、七節度史州、八刺史州。其中設有豐州(治所在今呼和浩特市東郊白塔村西南,轄今和林格爾縣、呼和浩特市、武川縣等地)、雲內州(治所在今托克托縣古城鄉東北5公里古城,轄今土默特左旗,包頭市東部及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南部地區)、東勝州(治所在今托克托縣城關鎮大皇城,轄今托克托縣地區)。

南宋寧宗嘉定四年、蒙古國成吉思汗六年(1211年)

成吉思汗子朮赤等率軍攻佔淨州(治所在今四子王旗卜子村)、豐州(治所在今呼和浩特市東郊白塔村西南)、雲內州(治所在今托克托縣東北5公里古城)、東勝州(治所在今托克托縣城關鎮)和大同府宣寧縣(治所在今涼城縣岱海東北淤泥灘古城)等地區。

南宋理宗紹定二年、金哀宗正大六年、蒙古國窩闊臺汗元年(1229年)

約1229年,蒙古國窩闊臺汗任命西域回回人賽典赤贍思廠為內蒙古西部土默特平原一帶的豐州、淨州、雲內州達魯花赤。

南宋度宗鹹淳五年、蒙古國忽必烈汗至元六年(1269年)

豐州、雲內、東勝諸州旱災,蒙古王朝免其租賦。

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年)

義大利人馬可 波羅隨其父、叔經塔里木沙漠南路,穿河西走廊,由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過豐州(呼和浩特市)等地東行,是年到達上都,謁見元世祖,留住17年之久。

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

元朝改蒙古國初期所設西京路為大同路,直屬中書省,下轄五州八縣,其中設有豐州(治所在今呼和浩特市東白塔村西南)、雲內州(治所在今托克托縣古城鄉東北古城)、東勝州(治所在今托克托縣城關鎮大皇城)。

元英宗至治三年(1323年)

義大利修士利德里(又譯鄂多立克)東來,在大都居留3年後,約於是年經豐州(今呼和浩特市)、東勝州(今托克托縣地區)回國。

元惠宗至元六年(1340年)

九月 豐州、雲內、東勝旱,元王朝免災區租賦。

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

二月 明軍攻取東勝州(治所在今托克托縣城關鎮大皇城),隨後攻取雲內州(治所在今托克托縣古城鄉東北古城)、豐州(治所在今呼和浩特市東郊白塔村西南)。明王朝依元朝舊制,設東勝州、雲內州、豐州,屬大同府。

明英宗正統十四年(1449年)

七月 蒙古中書右丞相也先率軍於土木堡大敗明軍,俘獲明英宗,史稱“土木之變”。隨後,也先帶著明英宗在九十九個海子(今察哈爾右翼後旗九十九泉)、黑河(今呼和浩特地區大、小黑)、斷頭山(今卓資縣卓子山)、小黃河(今四子王旗錫拉穆倫河)一帶遊牧。翌年(公元1450年),明王朝與蒙古王朝達成和議,也先送還明英宗歸朝。

明世宗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

蒙古土默特部阿勒坦汗及兀慎娘子,在磚塔城(今呼和浩特市東郊白塔村西南豐州故城)用牛犋耕地約56頃,所種皆谷黍、秫、糜等。後又用逃往蒙古地區的明人,開發豐州灘(今土默川)的農業,建立許多板升,使豐州灘逐步趨於半農半牧化。

明神宗萬曆八年(1580年)

十二月 阿勒坦汗病重,其部下欲廢佛殺僧,被阿勒坦汗嚴行禁止。

明神宗萬龍九年(1581年)

十二月十九日 阿勒坦汗病逝,享年75歲。翌年(1582年)春,明廷特遣使節,攜名貴祭品前來弔唁。

資料來源:《呼和浩特市新城區志》2006年3月。

資料整理:黃翔,網名“陰山小蟲”,包頭市本土文化研究中心 秘書長、包頭九原博物館 理事、包頭烹飪餐飲飯店行業協會 副會長。讀萬卷書、行千里路、嘗百般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