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有投降匈奴的官員嗎,他們後來都怎樣了

老話說人上一百,百人百姓,人過一千,千奇百怪。就是說這個林子大了,難免什麼鳥都有。你比如說難免會有投降派,投降派有一個非常經典的三段論。

“因為弱小,所以需要發展;因為需要發展,所以需要和平;因為需要和平,所以必須投降。”

以投降而求和平,這種想法顯然是有大問題的,君不知以鬥爭求和平則和平存,以妥協求和平則和平亡。

當然,投降這個問題也不能一概而論,譬如西方的投降思想,他們認為在戰場上,如果士兵聽從上級指揮,但由於錯誤的指揮,陷入了被包圍且突圍無望,難以完成戰略目標的情況下。此時士兵是可以選擇投降的,這裡面的邏輯其實很簡單,士兵聽從祖國的號召,在戰爭的過程中以生命為賭注去出生入死的工作,而等到個人的努力無法挽回國家的利益,何必要求士兵白白犧牲呢?儲存自己是為了更好的消滅敵人,沒有一個國家的法律允許士兵主動的投降,但是任何國家的法律都允許士兵被俘,畢竟勝敗乃兵家常事。當然指揮官要為此負責,普通士兵則可以免除罪罰。

總而言之,投降一事,既有毫無榮耀可言的為了謀求個人的蠅頭小利而選擇出賣國家利益的純粹的投降,也有彈盡糧絕無可奈何的悲情式的投降。

漢朝有投降匈奴的官員嗎,他們後來都怎樣了

上圖_ 西漢 匈奴版圖

投降這種事,歷朝歷代都有發生,就拿漢匈大戰來說。

當時自詡文明的漢朝有沒有投降匈奴的官員?那當然是有的,在這批人裡,有的是受到皇帝猜忌或者遭受國內各種原因的迫害不堪忍受之下投降,有的是為了匈奴給出的利益主動投降,有的是因為出使匈奴結果被扣留而選擇投降,還有兵敗如山倒被俘虜後投降的將軍。

這些人後來都怎麼了呢?

關於漢匈大戰的歷史,可謂是眾人耳熟能詳,在冒頓單于手上走向強盛的匈奴成功統一了北方草原,東胡、肅慎、月氏、烏孫、樓煩、林胡、丁零、堅昆,這些原本匈奴周邊的勢力紛紛向匈奴表示臣服,兵強馬壯的匈奴自然威逼剛剛建立的漢朝,隨著幾代漢皇的忍辱負重,漢武帝時期大漢兵強馬壯,開始了對匈戰爭,漢匈之間的大戰斷斷續續打了兩百年,最終以匈奴的敗亡為結局。

但在這個過程中,取得最終勝利的漢朝,其不少官員卻投降過匈奴。

漢朝有投降匈奴的官員嗎,他們後來都怎樣了

上圖_ 韓信(?-前196),西漢初年異姓諸侯王,為避免與同名的名將韓信相混,史書多稱其為韓王信

譬如說漢初八大諸侯王之一的

韓王信

,就率部投降了匈奴,自己的國都馬邑也是雙手奉上,彼時的情況是如此,韓王信的封地被匈奴包圍,韓王信自知不敵,多次派遣使者求援,漢朝這邊則因為知道韓王信派遣多名使者而懷疑韓王信已經通匈,再加上原本劉邦就一直猜忌韓王信,於是韓王信一咬牙就投降了匈奴。

這位韓王信也算是高階人才,跟隨劉邦東征西戰,軍事技能其實還是過硬的,於是在匈奴這一方也算高階人才,為匈奴帶兵。可惜瓦罐不離井中破,將軍難免陣上亡。這位仁兄在對漢作戰失利,被人陣斬於場上。其子孫在前166年再次歸降漢朝。

不過,韓王信迴應漢朝招降的信件,確實有幾分真情實意,“

今僕亡匿山谷間,旦暮乞貸蠻夷,僕之思歸,如痿人不忘起,盲者不忘視也,勢不可耳。

——《史記·卷九十三·韓信盧綰列傳第三十三》”

漢朝有投降匈奴的官員嗎,他們後來都怎樣了

上圖_ 西漢與匈奴的戰爭

韓王信只是眾多投降者中的一員,縱觀整體,漢朝官員投降主要集中在三個時期:

一是漢初,也就是漢高祖統治時期,代表人物有韓王信、燕王臧荼、燕王盧綰等等,其原因是統治集團的內部鬥爭,其實主要是劉邦一心想著剷除異姓諸侯王。

二是漢中,也就是漢武帝統治時期,代表人物有雁門尉史、趙信、李陵、李廣利等等,主要原因是戰敗或受政治猜忌。

三是西漢末,主要就是王莽統治時期,陳良、終帶、韓玄、任商出投匈奴,主要原因是王莽對西域匈奴兩方面比較錯誤的處理。

可以看得出來這些投降者地位其實非常懸殊,身份也不盡相同,地位最低的僅僅是個小小的尉史,身份高的卻有天子之下萬人之上的諸侯王。

這批人有的是外戚,比如說李廣利,此人當年可謂是深受器重,多次擔任討伐匈奴的統帥,因功受封“海西候”,是寵妃李夫人的哥哥。有的是宦官,比如說中行說。有的則是高階的軍事將領,比如韓王信、李陵等等。還有的是邊境的基層官員,匈奴入侵時投降,比如說李緒和雁門尉史。最後則是被長期扣留無奈投降的出使使者,比如說衛律。

漢朝有投降匈奴的官員嗎,他們後來都怎樣了

上圖_ 李陵(前134—前74年)

這些人投降的後果是什麼呢?

答案是身敗名裂,遺禍家人及親友。

比如說李陵投降的訊息傳回國內,漢武帝親自下令,殺害了李陵的母親和妻子女兒,就連替李陵辯解的司馬遷都被施以宮刑。李家更是身敗名裂,隴西計程車人曾經為李家服務過的都以此為人生汙點。

韓王信就更不用說了,在漢匈大戰初期匈強漢弱的情況下都紛紛戰死了,可想而知漢軍是怎麼針對他們的。還有曾經風光無限的李廣利,作為頂級外戚,家裡面說滅門就滅門了。

漢朝有投降匈奴的官員嗎,他們後來都怎樣了

上圖_ 李陵在匈奴的位置

不過這批投降匈奴的人,在匈奴反而挺受器重的。

比如說盧綰原本是燕王,在匈奴是東胡盧王,還是王爺。避免匈奴損失慘重的雁門尉史更是被封為“天王”。李陵是右校王,衛律是丁零王,而且這倆人更是“常在單于左右”,顯然是恩寵有加。之後投降的李緒和李廣利,更是“位在李陵之上”“榮寵更甚衛律”。甚至為了地位而互相勾心鬥角,李廣利就是在衛律的攛掇下被匈奴處死。

總的來說,由漢而匈的各個官員,投降的型別大致上主要是被迫投降和主動投降兩類,雖然兩者都受到單于器重,但前者往往會更有愧疚感併產生外族被利用的痛苦之感,其內心深處往往嚮往著有朝一日南歸大漢。譬如說韓王信由於在外被重重包圍,在內又受到皇帝猜忌,最終迫於無奈投降匈奴,並且為匈奴帶兵與漢室作戰。但仍有思歸之心,這種意識甚至影響到其子孫,在韓王信戰死之後,其子帶其部南歸漢室。

同時期的燕王盧綰完全是韓王信的翻版,在被樊噲主動攻擊之後,盧綰仍舊想著有朝一日親自向劉邦解釋,直到得知劉邦病死,自知難以洗清冤名,這才投降匈奴。但投降匈奴之後,盧綰依舊思念南歸,因此,在盧綰病死之後,其妻子就投降漢朝。

漢朝有投降匈奴的官員嗎,他們後來都怎樣了

上圖_ 漢太祖高皇帝劉邦(前256年—前195年)

站在我們後人的角度來看,這批投降的官員,雖然有所為人不齒,但他們一來積極的參與匈奴政治軍事建設,提高了匈奴的文明開化程度,並且促進了民族融合的發展程序。

未定君

莉莉絲

參考資料:

【1】《談西漢時漢人入居匈奴及其影響》吳明月

【2】《匈奴史》林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