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明帝發一倉棉衣,司馬懿寧可士兵凍死也不發,為11年後埋下伏筆

公元

249

年,年過七十的曹魏太傅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篡奪了曹魏政權。然而世人所不知的是,這場驚天政變,其實早在

11

年前就埋下了伏筆。

魏明帝發一倉棉衣,司馬懿寧可士兵凍死也不發,為11年後埋下伏筆

事情還要從公元

238

年說起,當時司馬懿率領

4

萬多騎兵兵臨遼水,他以聲東擊西的計謀,很快渡過了遼水,並平定了遼東。不過這個時候,已經進入深冬,在那個原本就物資匱乏,交通不便的環境下,很多人因此飽受嚴寒摧殘,甚至快要喪命,所以紛紛向司馬懿索要棉襖,諸將皆認為,魏明帝在戰前,賜給了戰隊一倉庫的冬衣,完全可以分給士兵們。但司馬懿當時卻冷酷地說:襦者官物,人臣無私施也。意思是,那棉襖是官家的物品,做人臣的怎麼能私自施予士兵呢?諸將士對此罵聲連連。

魏明帝發一倉棉衣,司馬懿寧可士兵凍死也不發,為11年後埋下伏筆

要知道,當時的司馬懿可是作為主將出徵的,對於這些棉襖完全有自專權,可他為何寧可揹負罵名,都不願發放棉襖呢?

其實,司馬懿是利用魏明帝發放棉衣的舉措,巧妙佈下了一個大舉。魏明帝和司馬懿表面上相處融洽,但他對司馬家始終不放心,所以想以物資之名觀察司馬懿究竟會怎麼做。而司馬懿正是看透了魏明帝之意,所以才用

“自汙”之術來表達了自己的忠臣不二,以及大公無私。而且,遼東一戰後,司馬懿勞苦功高,很多人都傾向於他,一方面為了掩蓋自己藉此機會樹立黨羽,結交賢士,他將計就計自毀形象;另一方面司馬懿還可以趁機作以判斷,軍中到底誰可以真正地效忠自己。

魏明帝發一倉棉衣,司馬懿寧可士兵凍死也不發,為11年後埋下伏筆

軍心所向國家,是君主所求,如果軍心所向的是司馬懿,魏明帝必然會痛下殺手,司馬懿不發放棉衣之舉,不僅保全了自己,其實也是為後來的起兵作了鋪墊,這個韜晦之術,用得可謂相當高明!

參考資料:《三國志》《三國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