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興衰邏輯:湘潭曾經超越長沙,為何迅速衰落

城市興衰邏輯:湘潭曾經超越長沙,為何迅速衰落

廣州十三行商館

許多年前初學《中國經濟史》這門課,老師曾給我們出了這樣一道思考題:廣州從唐代起便是中國主要的對外貿易口岸,而上海在鴉片戰爭前還只是一個小縣城。為何上海在1843年開埠後,僅用了短短十年時間便迅速超過廣州,成為了全國最大的商貿中心?

答案其實就在教材中:因為上海的交通優勢更為明顯。位於萬里長江入海口的上海,不僅是中國南北海岸線的聯結點,更是長江和大運河等內河運輸幹線的交匯點。貨物從上海進出口,可以透過四通八達的江河水路,快捷地輻射廣闊的中國內地。而廣州由於南嶺的阻隔,貨物轉運成本相對較高。

不過,老師出這道思考題的目的,並不是讓我們從教材中尋找標準答案,而是讓我們更加深入地理解,交通對於地域經濟的發展以及商貿中心的形成,內在的邏輯關係。用這種邏輯來解讀歷史長河中其它許多城鎮的興衰變遷,思路將會變得更加清晰。比如清代的湖南湘潭,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樣本。

城市興衰邏輯:湘潭曾經超越長沙,為何迅速衰落

湘潭在湖南的位置

湘潭位於湖南省會長沙以南35公里處的湘江邊。因湘江中有昭潭,故得名“湘潭”。湘潭設縣始於南朝梁天監年間(502-519年)。但在明代以前,湘潭一直都是默默無聞。元末明初,由於戰亂頻繁,民不聊生,湘潭甚至一度荒無人煙。光緒《湘潭縣誌》記載:“(明初)湘潭土著亦僅存十八戶,餘皆無復存在,洪武初招集流亡,皆來自他省,而豫章人尤多。”意思是說,明初湘潭只剩下18戶原住民,洪武年間只好大量接收外省移民,其中以江西移民居多。經過明代兩百多年的休養生息,湘潭的社會經濟逐漸得以恢復和發展。至明末清初,又有大批江西人來湘潭經商,帶動了湘潭的商業繁榮。

湘潭成為湖南重要的商埠,主要得益於擁有得天獨厚的內河港口。湘江長沙段河道較直,缺少停泊帆船的港灣,每遇大風,船隻容易相撞甚至顛覆,商旅苦不堪言。而湘江流經湘潭境內時,拐了一個大彎,江面風浪較小,有利於帆船停靠。因此,湘潭當仁不讓地成為了湖南主要的貨物集散地。

城市興衰邏輯:湘潭曾經超越長沙,為何迅速衰落

1911年的湘潭碼頭

進入清代以後,湘潭迎來了更大的發展機遇。清康熙年間,中國對外通商口岸有廣州、漳州、寧波、雲臺山四個。但到了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政府採取更加嚴厲的閉關鎖國政策,限定廣州為唯一對外通商口岸,並由“十三洋行”壟斷對外貿易。由於全國的對外貿易都集中到了廣州,廣州通往內地的商路也就變得十分繁忙。當時從廣州通往內地的商路主要有兩條:一條是沿廣東北江而上,翻越大庾嶺進入江西,再沿贛江而下,過鄱陽湖,到達華中地區。另一條是從廣東西江進入廣西,再沿灕江而上,至靈渠進入湖南,再沿湘江而下,過洞庭湖,到達華中地區。而湘潭正好是廣州至湖南這條商路上的重要中轉站。此後80年間,是湘潭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

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一位“海歸”容閎,曾在《西學東漸記》中寫道:“湘潭亦中國內地商埠之巨者,見外國運來貨物,至廣東上岸後,必先集湘潭,由湘潭再分運至內地,又非獨進口貨為然,中國絲茶之運往外國者,必先在湘潭裝箱,然後再運廣東放洋,以故湘潭及廣州間,商務異常繁盛。”

商業的繁榮帶動了湘潭城市的擴張。光緒《湘潭縣誌》記載:“自前明移縣治以來,楊梅洲至小東門岸,帆檣蟻集,連二十里,廛市日增,蔚為都會,天下第一壯縣也。”意思是說,自明代以後,湘潭的楊梅洲到小東門河段,商船雲集,綿延二十里。岸上的商鋪也日益增多,變成了一個大都市,人稱天下第一大縣。最盛時,湘潭城區人口達20萬,城市規模甚至超過了省會長沙。

城市興衰邏輯:湘潭曾經超越長沙,為何迅速衰落

民國時期湘潭賽龍舟熱鬧場面

然而,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隨著上海等通商口岸的開放,中國對外貿易中心很快由廣州轉移到了上海。其後,沿海沿江城市相繼開放,使得廣州至湖南的傳統商路迅速衰落。湘潭作為這條傳統商路上的一個節點,地位隨之一落千丈。光緒《湘潭縣誌》記載:“五口開,漢口、九江建夷館,縣市遂衰。”意思是說,自上海等五口岸開埠,漢口、九江設立了洋人館舍後,湘潭的商業便衰落了。

此外,新型交通工具的出現,也是湘潭喪失交通優勢的重要原因。水路方面,隨著1897年湖南開辦內河輪船航運,長沙河道帆船不易避風的問題,對於輪船而言不再是問題,因而長沙很快取代湘潭,成為了湖南的航運中心。陸路方面,隨著1905年江南第一條鐵路——株萍鐵路(湖南株洲至江西萍鄉)的建成,株洲成為了江西貨物的中轉站,直接削弱了湘潭的貨物集散地功能。其後修建的粵漢鐵路也不經過湘潭,湘潭進一步被邊緣化。而原屬湘潭縣境的株洲,由於是鐵路樞紐而迅速崛起,並部分取代了湘潭原來的地位。湘潭“天下第一壯縣”的輝煌,從此不再。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一個城市的興衰,或許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但是,及早發現潛在的危機,探尋可行的彌補方式,始終是人們努力的方向。近幾十年來,從“要想富,修公路”口號的提出,到許多地方發起“搶鐵路”群眾運動,正是這種努力的外在表現。顯然,交通與城市興衰的邏輯關係,不再是書本上的知識,而是成為了人們的共識。(文/謝志東)

城市興衰邏輯:湘潭曾經超越長沙,為何迅速衰落

湘潭萬樓

【參考資料】

1、周秋光等:《湖南社會史》,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

2、尹紅群:《湖南傳統商路》,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