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百官上朝手拿的木板用途很大,清朝人卻為這個原因棄之不用?

在很多講述古代歷史的影視劇中,尤其是關於唐朝、宋朝等歷史的劇中,我們經常看到這樣一個場景:文武百官整齊的分列在朝堂兩邊,每人手中端著一塊板子,而且還總是盯著這塊板子。那麼很多人就會感到好奇了、大臣們手裡拿的這個板到底是什麼、到底有什麼用呢?今天一點悅讀就和大家聊一聊這方面的歷史知識。

古代百官上朝手拿的木板用途很大,清朝人卻為這個原因棄之不用?

因為是古代官家所使用的東西,所以這個板有一個很不錯的名字,叫笏(hù)板,當然有時候它也會被形象的稱為手板、朝板或者玉板。那麼什麼是笏板呢?東漢末年劉熙在《釋名》一書中解釋說∶“笏,忽也,備忽忘也。”說白了,笏板就相當於現在我們使用的備忘錄或者記事簿,只不過古代不是所有人都能使用這個記事簿罷了。

古代百官上朝手拿的木板用途很大,清朝人卻為這個原因棄之不用?

關於笏板的起源、材質和大小

據記載笏板在商朝時期就已經成了官員們的辦公工具,因為當時還沒有出現可以書寫的紙張,所以笏板一般情況下多由竹木製作而成,並且其他人員也可以把它當成備忘、書寫工具來使用,並不是官員們的專用品。直到紙張出現並普及以後,這種笏板才逐漸成為官員們的專用辦公工具。

古代百官上朝手拿的木板用途很大,清朝人卻為這個原因棄之不用?

用來製作笏板的原材料主要有竹木、玉器、象牙等幾種。唐朝以前、官員們使用笏板還不區分身份等級、官品大小,到了唐朝武德四年以後,便開始形成了一種官員使用笏板的規定:以五品官員作為界限,五品及以上使用象牙製作的笏板,而五品以下則只能使用竹子做成的笏板。到了明朝的時候,笏板的使用再次發生改變,規定五品及以上使用象牙笏板,而五品以下的官員乾脆就不讓拿了。

古代百官上朝手拿的木板用途很大,清朝人卻為這個原因棄之不用?

關於笏板的大小、史料中也有明確的記載,《禮記》中說“笏長2尺6寸,中寬3寸”,古代一尺的長度在不同時代均不相同,以唐朝為例、當時一尺約合30釐米、所以唐朝官員使用的笏板大約長70多釐米,寬10釐米左右。由此看來、古代官員使用的笏板是個很大的傢伙,一些歷史劇中袖珍版的笏板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

古代百官上朝手拿的木板用途很大,清朝人卻為這個原因棄之不用?

關於笏板的功能作用

前邊已經提過笏板的主要作用是備忘。這裡的備忘有兩個方面的意思,一個是備忘自己想要上奏的事情;另一個就是備忘皇帝下達的旨意或者命令。大臣們上朝之前,會把自己要在朝堂上向皇帝上奏的事項記錄在笏板上,以防止在朝堂議事的時候出現了疏漏。同時、皇帝有時候也會下達旨意或者命令,為了防止遺忘,大臣們也可以把這些要點記錄在笏板上。有點我們現在隨身攜帶的筆記本的意思。

古代百官上朝手拿的木板用途很大,清朝人卻為這個原因棄之不用?

除了備忘之外,笏板還能起到一個禮儀的作用。古代皇帝高高在上,他要時刻保持自己的威嚴和權威,給臣民們一種神秘之感,所以即使是可以入朝議事的中央官員,也不能隨便挺直了腰、高抬著頭去看皇帝的真容,這既是皇帝權威的體現,也是臣子對君上的一種尊敬。所以這個時候、大臣們就可以用笏板遮著自己的臉,即使是奏事的時候也只需要眼睛盯著笏板看就可以了。

古代百官上朝手拿的木板用途很大,清朝人卻為這個原因棄之不用?

因為笏板是官員專用,所以笏板還有一個作用就是能夠區分身份地位。你拿笏板說明你是官員,你能拿象牙笏板說明你是五品以上的官員,大家一看就明白。在有些重要的場合官員們也需要手執笏板,這樣負責禮儀接待的禮官們就可以根據笏板的不同為大臣們安排相應的接待規格和位次了。

古代百官上朝手拿的木板用途很大,清朝人卻為這個原因棄之不用?

除了以上這些作用,笏板還會被後代人當作前進的目標,來激勵自己。據說明朝著名的散文家歸有光小時候讀書時就是這樣的,他的奶奶經常把他祖爺爺做官時用過的笏板拿出來勉勵他說:“這是你祖爺爺當年用過的笏板,你一定要好好讀書,將來做一個能拿笏板的大官”。

古代百官上朝手拿的木板用途很大,清朝人卻為這個原因棄之不用?

說完了笏板的材質、大小和功能之後,很多人一定會好奇、既然這樣,那麼清朝的官員上朝怎麼沒人拿笏板呢?這是因為滿清入關以後把延續了數千年的笏板使用制度廢除了,至於他們為什麼要棄笏板不用,很多觀點分析認為是由於他們生活習慣、禮儀風俗不同造成的。這個分析貌似很合理,但一點悅讀認為,他們棄笏板不用可能更多是因為嫌麻煩,對於從小在馬背上長大,手裡握馬鞭握習慣的少數民族而言,讓他整天手裡端一塊大木板,他們不嫌麻煩才怪。

古代百官上朝手拿的木板用途很大,清朝人卻為這個原因棄之不用?

看了這些你是不是對古代文武百官手裡拿的“神秘木板”有了更多瞭解呢?關注一點悅讀獲取更多更有意思的歷史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