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命八大臣為什麼鬥不過慈禧?一場政變就全被端掉了

據《清史稿》,咸豐六年,咸豐寵妃那拉氏(也就是後來的慈禧)生了一個兒子,這個名叫載淳(後來的同治帝)的娃娃,也是皇長子,當立為太子,可是大臣肅順等人擔心其母將來專權,勸咸豐學學漢武帝,“立子殺母”以絕後患。

咸豐先是猶豫不決,後來一想,難道非要殺人,才能避免後宮干政嗎?不殺人也有辦法。

咸豐的辦法是,臨死前給皇后鈕祜祿氏(後來的慈安太后)留了一道密詔:朕百年後,那拉氏若有不軌行為,你就動用皇太后的權力賜死她!

這真是一個,兩全其美的妙招啊,可他萬萬沒想到,他死後,他的皇后不但未按他的密詔行事,還與那拉氏狼狽為奸,為虎作倀地協助她發動政變,不但搞掉了八個顧命大臣,還奪取了最高權力。

上圖_ 愛新覺羅·奕詝(1831年—1861年),即咸豐皇帝

顧命八大臣為什麼鬥不過慈禧?一場政變就全被端掉了

那麼問題來了:這兩個女人,一個皇后一個妃子,是如何沆瀣一氣、結成利益聯盟的呢?

咸豐是咸豐十一年8月22日,病死於承德避暑山莊的,翹辮子之前,他做了三件事,第一件是立兒子載淳(當年五歲)為皇太子,第二件是命御前大臣載垣、端華、景壽,大學士肅順和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八人為贊襄政務大臣,命他們輔佐年幼的兒子。

他做的第三件事,是授予皇后鈕鈷祿氏“御賞”印章,同時授予兒子載淳“同道堂”印章,但由其母親那拉氏掌管,規定這些顧命大臣擬定的聖旨,必須同時加蓋“御賞”和“同道堂”印章才有效。

問題,就出在第三件事上。

上圖_ 咸豐帝臨終時賜給同治帝一枚“同道堂”印章,慈安一枚“御賞”

顧命八大臣為什麼鬥不過慈禧?一場政變就全被端掉了

上圖_ 咸豐帝臨終時賜給同治帝一枚“同道堂”印章,慈安一枚“御賞”

顧命八大臣為什麼鬥不過慈禧?一場政變就全被端掉了

八大臣成為顧命大臣後,政局自然由他們操縱,而咸豐授予皇后和皇子印章的目的,是為了掣肘八大臣,因為他明白,如果不這樣做,八大臣的權力就無法約束,他的兒子就有輕則被架空,重則被廢掉、掉腦袋的可能。

咸豐入殮後,載淳以同治皇帝的名義,尊父親的皇后鈕祜祿氏為母后皇太后,徽號慈安,尊自己的母親那拉氏為聖母皇太后,徽號慈禧。

從那天開始,這兩個女人(主要是慈禧)和那八個男人的矛盾便開始了,很快演變成驚心動魄的權力鬥爭。

對八大臣來說,他們能接受先帝咸豐賦予他們的使命,卻無法接受兩宮的掣肘——憑什麼咱們替皇帝起草的詔書,要兩個女人蓋章才算數?這不是後宮干政是什麼?

而對慈禧來說,咸豐臨終前賜予她的“蓋章權”,無疑點燃了她更大的野心,僅有這點權力仍不滿足,她要大權獨攬,把“另一半權力”,從八大臣手裡奪過來!

而要達到這個目的,目前最好的方式是垂簾聽政。

上圖_ 慈安太后(1837年—1881年),鈕祜祿氏

顧命八大臣為什麼鬥不過慈禧?一場政變就全被端掉了

為了得到慈安的支援,慈禧決定先與其一起垂簾聽政,今後再找機會讓她一邊涼快去,自己一個人吃獨食。

這建議當然不能由她自己來提,於是她找了個幫手——御史董元醇。

董元醇接受慈禧授意,上疏朝廷,以皇帝年幼為由,請求皇太后“暫時權理朝政”。

這個提議,當即遭到八大臣反對——咱們還想叫那兩個女人“讓權”呢,你卻反其道而行之,沒門!

態度最堅決的是大學士肅順,當慈禧召見八大臣,要他們按照董元醇所奏執行時,肅順帶頭“勃然抗論”,表示“不能聽太后之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