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遼戰功赫赫忠心耿耿,為何曹操只讓他當戰將而非統帥?|三國1

東漢末年,皇權闇弱,天下陷入群雄割據的混亂局面。在此過程中,袁紹憑藉著袁氏家族“四世三公”所積累的雄厚政治資源,率先從群雄中崛起。而曹操則後來居上,用十七年的時間,先後消滅了包括袁紹在內的長江以北各個割據勢力,統一了中國北方的絕大部分地區。隨後,他又馬不停蹄地南下荊州,西進涼州、漢中,最終使魏國據有天下十三州中的九州,為後來西晉統一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張遼戰功赫赫忠心耿耿,為何曹操只讓他當戰將而非統帥?|三國1

曹操之所以能夠後來居上,擊敗袁紹等強敵,除了他本身天賦異稟外,還有政治、經濟、軍事等多方面的因素。其中,在軍事上保持著輸不垮、敗不滅的韌性,是他能夠最終勝出的關鍵所在;而麾下猛將如雲,謀臣如雨,則是他輸不垮、敗不滅的強力保證。

在曹操眾多的謀臣武將之中,荀彧是當仁不讓的謀主,而在武將方面,則以張遼最為著名。在戰績上,張遼戰功赫赫,他的“威震逍遙津”之戰,足以與關羽的“水淹七軍”一役相媲美;另外,他也憑藉在白狼山之戰中的卓越表現,獲得與衛青、霍去病等前輩相提並論的資格;不僅如此,張遼的軍事表現還受到歷代所尊崇,他是唐朝列入武廟配享名單的六十四位名將之一,不僅排名力壓關羽、張飛、周瑜等名將,還是曹魏集團唯一入選的將領,可見其地位之高。

張遼戰功赫赫忠心耿耿,為何曹操只讓他當戰將而非統帥?|三國1

更難得的是,張遼不僅戰績彪炳,而且還忠心耿耿。

黃初三年(222年),已是久病未愈的張遼,仍忠於職守,率軍與朱靈還屯於合肥,並在隨後抱病出戰,大破吳將呂範等人。張遼也因此使病情加重,最後在江都逝世,為曹魏病死沙場。

如此完美的張遼,絕對是諸侯們都夢寐以求的良將。但令人費解的是,以唯才是舉著稱的曹操,卻只將張遼定位為一員衝鋒陷陣的戰將,而不是指揮三軍的統帥,這是為什麼呢?難道是曹操不信任張遼?

張遼戰功赫赫忠心耿耿,為何曹操只讓他當戰將而非統帥?|三國1

張遼在歸降曹操之前,曾先後效力於丁原、何進、董卓以及呂布。

於是,就有很多人認為,正是張遼這種頻繁更換主子的行為,讓曹操頗為忌憚,因此才不敢完全信任他,自然也就不會讓他當統帥了。事實真的如此嗎?

張遼最初在幷州刺史丁原手下擔任從事,後被丁原推薦給何進。而在何進被宦官所殺後,入主朝政的董卓接手了他的軍隊,身在體制內的張遼因此被動從屬於董卓;隨後風雲突變,呂布棄暗投明手刃董卓,並與王允共掌朝政,此時張遼又被動從屬於呂布;建安三年(199年),呂布在下邳破亡後,由於曹操善待下邳城中的降者,因此張遼就率本部人馬投降了曹操。

張遼戰功赫赫忠心耿耿,為何曹操只讓他當戰將而非統帥?|三國1

由此可見,與呂布弒舊主作為投名狀投靠新主不同,張遼每次都是在舊主因故去世後,才再投靠新主的,曹操對此也是瞭如指掌。所以,認為曹操對張遼多次易主的經歷有所忌憚,因此才不信任他的說法是立不住腳的。相反,曹操用實際行動表明,張遼就是他最為信任的外姓將領之一。

建安十一年(206年),為了表彰張遼、于禁、樂進等人在官渡之戰中的傑出表現,曹操上表漢獻帝,給他們邀功請賞:‘’武力既弘,計略周備,質忠性一,守執節義……論功紀用,宜各顯寵。‘’

張遼戰功赫赫忠心耿耿,為何曹操只讓他當戰將而非統帥?|三國1

據史料記載,樂進與夏侯惇,夏侯淵等人,同為最早投奔曹操的一批將領,他們與曹操一同出生入死過,因此深受曹操的信任。而於禁則是曹操的好兄弟鮑信的部下,同樣深得曹操的信任。曹操將張遼與樂進、于禁相提並論,可見在他心中,已經將張遼當成是最可信賴的部將之一了。

建安十九年(214年)七月,曹操第二次南征孫權,但很快就班師北迴,只留下張遼、樂進、李典三將,以及七千多名士兵鎮守合肥。合肥是孫權北伐的必經之地,一旦合肥丟失,孫權就可以將東吳防線前移至淮河流域,控制淮河南下的通道,從而徹底堵死曹操南下之路,這就是孫權雖屢戰屢敗,但仍死磕合肥的真正原因。而曹操敢於將鎮守合肥的重任交給張遼、樂進、李典三人,則進一步證明了他對這三人的信任。

張遼戰功赫赫忠心耿耿,為何曹操只讓他當戰將而非統帥?|三國1

綜上所述,曹操不信任張遼的說法,是沒有事實依據的。而事實恰恰相反,張遼就是曹操最為依賴的將領之一。

那麼,既然曹操信任張遼,而且張遼又戰功赫赫,他為什麼不讓張遼當統帥,而是隻讓他當衝鋒陷陣的戰將呢?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首先要從張遼勸降昌豨這件事說起。

曹操身為亂世梟雄,深知軍隊資源就是他爭奪天下的資本,因此,他牢牢地將軍權抓在手中,重大戰役必親自掛帥出征,從將從徵。而對於區域性的戰事,他習慣指派曹氏宗族子弟來擔當主帥,如曹仁、夏侯惇以及夏侯淵等人就經常掛帥。但也有例外,如於禁就不是曹氏宗族子弟,但曹操一樣讓他在區域性戰事中擔當主帥。

張遼戰功赫赫忠心耿耿,為何曹操只讓他當戰將而非統帥?|三國1

因此,曹操不讓他所信任的張遼擔當主帥,主要原因絕不是因為張遼的血統,而是另有隱情。

1、勸降昌豨:張遼連續犯錯

建安六年(201年),張遼與夏侯淵出兵討伐昌豨。雙方在東海郡僵持不下,曹軍面臨軍糧將盡的窘境。關鍵時刻,張遼自告奮勇,孤身到三公山昌豨家中勸降,

最終成功消除了昌豨心中的顧慮,使他同意歸降曹操。

這本是大功一件,但是,曹操卻因此而責備張遼:“此非大將法也。”因為在曹操看來,張遼在此事中至少犯了兩個錯誤。

張遼戰功赫赫忠心耿耿,為何曹操只讓他當戰將而非統帥?|三國1

其中第一個錯誤是擅離職守。不管是在古代,還是在現在,甚至是在可預見的未來,大將擅離職守都是軍中大忌。張遼當時是夏侯淵的先鋒,他的任務是衝鋒陷陣,而不是冒險深入敵後勸降,一旦他中詐遭遇不測,必定會嚴重打擊曹軍士氣,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而第二個錯誤,則是張遼感情用事。

昌豨是個反覆無常的小人,早在建安五年,昌豨就已經反叛過一次了,此次是他的第二次反叛,對付此等投機之人,最好的方法是連根拔起以絕後患,而不是在他面臨絕境時去勸降他,留下後患。

果然,五年後昌豨再次反叛,並在形勢不利時,再次故伎重演請降。但令他沒想到的是,他的好朋友于禁竟不念舊情,直接將他處決了。

張遼戰功赫赫忠心耿耿,為何曹操只讓他當戰將而非統帥?|三國1

從此事可以看出,張遼身上有任俠之風,他既喜歡兵行險招,又容易感情用事。

而這些性格特點,恰恰是身為主帥者的大忌。

2、白狼山之戰:張遼突擊無敵,奠定江湖地位

從徵袁尚於柳城,卒與虜遇,遼勸太祖戰,氣甚奮,太祖壯之,自以所持麾授遼—《三國志·張遼傳》

建安十二年(207年),為了徹底消滅袁氏殘餘勢力,以及解決三郡烏桓入塞為害問題,曹操決定遠征烏桓。

張遼戰功赫赫忠心耿耿,為何曹操只讓他當戰將而非統帥?|三國1

此戰曹操出師不利,原定的行軍路線因大雨封路無法通行。經過權衡之後,曹操決定兵行險招,親率精兵輕裝從無人小徑直奔烏桓老巢柳城,

意圖達到出敵不意,攻敵不備的戰略目的。

經過一個月的艱苦行軍後,曹軍先鋒部隊順利到達白狼山,與聞訊趕來的烏桓騎兵不期而遇。由於烏桓騎兵數量是曹軍的數倍,加上曹軍是疲勞之師,而烏桓眾軍則是以逸待勞,軍威甚盛,因此曹操“左右皆懼”。關鍵時刻,張遼力排眾議,勸曹操應趁烏桓軍陣形鬆散之時,出其不意發動突襲,打烏桓軍一個措手不及。

張遼戰功赫赫忠心耿耿,為何曹操只讓他當戰將而非統帥?|三國1

張遼的建議與曹操心中所想不謀而合,於是曹操採納了張遼的建議,並“自以所持麾授遼”,下令由張遼指揮先鋒部隊出擊。得到曹操的授權後,張遼率先鋒部隊以及徐晃、張郃、韓浩、史渙、鮮于輔、閻柔等大將,再加上曹純的虎豹騎,一同向烏桓軍發起猛烈的攻擊,很快就將其陣形衝散。隨著蹋頓在混亂中被斬首,群龍無首的烏桓軍很快敗下陣來,以少打多的曹軍大獲全勝。

遠征烏桓是曹操最具冒險的軍事行動之一,而白狼山之戰則為此次軍事冒險劃上了完美的句號。張遼在此戰中充分利用騎兵突襲作戰的優勢,在遭遇戰中先下手為強,趁敵人立足未穩之時發起攻擊,從而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此戰正式奠定了張遼在曹操集團中的地位。

張遼在此戰中遇強愈強的勇氣,以及利用騎兵突襲制勝的能力顯露無遺。但是,他在此戰中充當的,還是衝鋒陷將的箭頭角色。而從接下來的合肥之戰中,曹操對他的使用可看出,在曹操心目中,張遼就是最佳的先鋒人選。

3、第二次合肥之戰:張遼兵行險招,曹操心有餘悸

太祖既徵孫權還,使遼與樂進、李典等將七千餘人屯合肥。——《三國志·張遼傳》

赤壁之戰後,孫權將治所從吳縣遷至秣陵,並改秣陵名為建業,同時修築濡須塢防備曹操南侵。而曹操在赤壁之戰中鎩羽而歸後,先是轉頭西向,平定了涼州地區。隨後,解決了後顧之憂的曹操開始厲兵秣馬,準備再次南征孫權報仇。

張遼戰功赫赫忠心耿耿,為何曹操只讓他當戰將而非統帥?|三國1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率四十萬(號稱)大軍南下,誓要臨江飲馬,第一次濡須之戰爆發。此戰曹操雖略佔上風,但始終無法突破濡須塢,無奈之下只好退兵,同時下令江西民眾遷移到中原。但此舉引發民眾恐慌,致使廬江、九江、蘄春、廣陵等地十餘萬戶東渡長江至吳地,隨後孫權又拿下皖城。此時,孫權只要再拿下合肥,那麼,曹魏勢力就要退到淮河以北。而如果曹操攻下濡須塢,則東吳的長江防線就被撕開一個大口,曹軍就可直搗建業。在這種情況下,奪取濡須塢就成為曹操南征的首要目標,而攻佔合肥,則成為孫權北伐的首要任務。

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再次南下征討孫權,期間在得知劉備取得益州後,曹操隨即率主力部隊北歸,為西征張魯作準備,並留下張遼、李典、樂進以及七千將士守衛合肥,同時將內容為

‘’若孫權至者,張、李將軍出戰;樂將軍守,護軍勿得與戰‘’

的錦囊,給到張遼等三人。

張遼戰功赫赫忠心耿耿,為何曹操只讓他當戰將而非統帥?|三國1

曹操知道東吳眾將不擅長攻城戰,於是,他就讓擅長防守的樂進,負責構築合肥城的防守體系;另外,根據張遼攻強守弱,喜歡冒險的特點,他讓謙虛謹慎的李典與張遼同行,使他們兩人形成互補。曹操的目的很明顯,就是要使每個人充分發揮出潛能,以團隊的力量對抗孫權。

趁著曹操主力北撤的時機,孫權果然親率十萬兵馬進攻合肥。

但結果正如曹操所料,孫權雖號稱十萬大軍,但面對堅固的合肥城池,以及樂進構築的防守體系,強攻多日仍無法得手,一時無計可施。雪上加霜的是,此時吳軍又疫病漸起,孫權無奈決定撤軍。

張遼察覺到孫權的退軍動作後,立即率領諸軍乘勢追擊,同時分兵將連通逍遙津南北岸的唯一橋樑毀壞,意圖將遙津北岸來不及撤走的吳軍實施甕中捉鱉。令張遼沒想到的是,孫權竟在逍遙津北岸負責殿後,可惜他們不認識孫權,才讓孫權在東吳眾將的掩護下逃過一劫。

張遼戰功赫赫忠心耿耿,為何曹操只讓他當戰將而非統帥?|三國1

張遼此戰可謂是完勝,這也讓他踏入了一流將領的行列。但是,此戰與其說孫權是敗在張遼之手,倒不如說他是咎由自取,因為正是由於孫權的麻痺大意,才給了張遼突襲的機會。

曹操再次到合肥後,先是“

循行遼戰處”,

後忍不住

“嘆息者良久

”。他嘆息的原因有二:一是對被孫權僥倖逃脫感到可惜;二是為張遼的冒險行動心有餘悸,因為,如果當時孫權以退為進,借撤軍為名誘張遼外出,並設重兵圍攻,則張遼必敗無疑,而合肥也已不保。正是因為感到後怕,曹操才命獨眼將軍夏侯惇督二十六軍屯兵居巢,主持東南方向的大局。

綜上所述,張遼雖然具有遇強愈強的強大心理素質,而且也在實戰中展現出攻必克、戰必勝。但是,張遼的軟肋同樣突出,首先他進攻手段單一(以騎兵突襲為主),而且攻強守弱;其次,他容易感情用事;最後,他在軍事行動中喜歡冒險出擊,因此,必須在他身邊安排一位行動謹慎的將領,否則後果不可預料。

張遼戰功赫赫忠心耿耿,為何曹操只讓他當戰將而非統帥?|三國1

張遼雖然戰功赫赫,而且忠心耿耿,深得曹操的信任。但是,他的缺點也相當突出,缺乏三軍統帥所需的特質。因此,曹操就因才施用,將他定位為衝鋒陷陣的戰將,而不是統帥三軍的帥才。

結果證明,曹操對張遼的使用是成功的。張遼正是在曹操的手下,從默默無聞成長為一代名將,並得到了後人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