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歷經四朝十一帝,官至宰相,有人說他有大智慧有人說他是奸臣

中國歷史上有這麼一位臣子,此人一生經歷四朝十一帝,他官至宰相位極人臣。

有人說他是有大智慧的聖人,但也有人說他是大奸臣。

這個人就是五代時期的馮道。

那麼,後世人對於馮道德評價為何會有這麼大的差異呢?這個人究竟做了什麼讓人們爭議這麼大?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馮道。

此人歷經四朝十一帝,官至宰相,有人說他有大智慧有人說他是奸臣

馮道是五代人物,五代是一個武夫當國,戰亂頻繁的時代。當時各路軍閥彼此混戰,打的不亦樂乎,而從唐朝延續的親軍兵變的慣例更是讓皇帝和王朝頻繁更換。

馮道生活在這樣一個時代中,註定他的人生與眾不同。

馮道早年是個窮書生,為人比較有氣節,後來被劉守光(桀燕開國君主)招募成為其幕僚。

桀燕被後唐李存勖所滅,馮道轉而成為後唐臣子。

李存勖死於兵變,李嗣源做了皇帝,仍然重用馮道。

李嗣源死,其子爭奪帝位,馮道帶著百官“誰贏跟著誰”。

後唐被契丹滅亡,馮道就又做了契丹傀儡國後晉的臣子,並且出使契丹,獲得契丹皇帝的器重。

後晉被後漢滅亡,馮道就又做了後漢臣子。

再後來,後漢大將郭威兵變篡位,建立了後周,馮道此時已經是百官領袖,他也像之前一樣,領著百官做後周臣子。

直到最後,馮道遇到了傑出的青年君主柴榮,柴榮不喜歡馮道老朽固執的思想,將其貶斥。

但當馮道去世後,柴榮還是對他以國禮安排後世。

此人歷經四朝十一帝,官至宰相,有人說他有大智慧有人說他是奸臣

我們縱觀馮道一生,經歷了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四個朝代,前後服侍過十一位皇帝,他的官職也從一個小書記幕僚做到宰相太師,位極人臣,為百官領袖。

這樣一個人如果放在和平年代,必然會被大書特書,會被後世封建文人視為精神偶像。

但是,他生在了亂世,於是對他的評價也就微妙起來。

此人歷經四朝十一帝,官至宰相,有人說他有大智慧有人說他是奸臣

後世人評價馮道有一些十分激進,其中以歐陽修和司馬光為代表,歐陽修司馬光就認為馮道是一個反覆無常的奸臣,是一個毫無廉恥偽道學家。

其實歐陽修和司馬光評價馮道德標準並不複雜,他倆將臣子與“貞潔烈女”相提並論,認為“忠臣不侍二主,烈女不嫁二夫”,馮道一輩子跟過十一個皇帝,可以說是卑劣至極。

這種評價在古代很有市場,後世人不少都以歐陽修和司馬光的準則來衡量臣子。

只不過,我們今天再看馮道的經歷,會為他稍稍說幾句公道話。

客觀的說,馮道做的並沒有大錯,他所處的時代文人根本沒有話語權,在那個武夫當國的時代,筆桿子幾乎起不了任何作用,馮道即便想要有所作為也是不可能的。

另外,以宋代道德標準要求五代的人也是有問題的,就好比我們不能拿漢代的道德標準要求先秦戰國人一樣。

漢代有不少忠臣烈女,但是戰國時代利益至上,各國之間人才流動十分頻繁,大一統的宋代對比漢朝,就是亂世的五代對比戰國,不能一概而論。

假如將歐陽修和司馬光換到馮道的位置,他倆未必能比馮道做的更好。

如果說馮道一輩子最大的失誤,可能就是對柴榮看走了眼了,他沒把柴榮放在眼裡,可是他萬萬沒想,這個年輕的君主竟然擊敗了北漢和契丹聯軍。

或許在馮道生命的最後時刻,他看到了中原王朝新的希望,只是很遺憾,他沒有活到中原江南統一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