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溫為報父仇殺三人為世人稱許

說起東晉時期的權臣桓溫,不得不復習一下他那句流傳千古的名句:“既不能流芳百世,不足覆遺臭萬載耶?”是北伐建功立業,成為一代名臣,青史傳名?還是篡奪皇位,自立山頭,留下萬古罵名?寧康元年(373年)七月,桓溫在這個重大課題思考決策中走完了自己62載的人生歲月。蓋棺定論,桓溫一生確實有功於晉室,也確實有篡權的野心,堪稱一代梟雄,他的功績作為堪比曹操、諸葛亮,但卻遜於曹操、諸葛亮,他的不臣之舉,可比董卓、王敦,但其名聲卻比董卓、王敦之流要好。

桓溫他的一生是值得後人評說的,但是大家都將其關注點放在後來的北伐、廢立皇帝這些事情上,對其早年不是太瞭解,其實他的早年連殺三人贏得了世人的讚許,再加上自己的家世,最後自己竟然成了當朝駙馬。

桓溫為報父仇殺三人為世人稱許

桓溫

咸和三年(328年),桓彝在蘇峻之亂中被叛軍將領韓晃殺害,涇縣縣令江播也曾參與謀劃。“溫時年十五,枕戈泣血,志在復仇。至年十八,會播已終,子彪兄弟三人居喪,置刃杖中,以為溫備。溫詭稱吊賓,得進,刃彪於廬中,並追二弟殺之,時人稱焉。”

在春秋戰國時期,復仇之風氣十分盛行。《春秋公羊傳》稱:“君弒,臣不討,非臣也;子不復仇,非子也。”

秦朝以法家思想一統天下,血親復仇無疑是對皇帝權力的蔑視,所以崇尚法家思想的秦朝是嚴厲禁止血親復仇的,必須依法辦事。漢代秦以取天下後,經過初期的黃老之學,到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講究以禮治天下,而“孝”是倫理的核心道德。古代官員對斷案有很大的自由度,儒家經典很多時候在律法之上,官員採用“春秋決獄”的判案模式,復仇者常常因“忠孝”之名,免於償命,在漢朝、宋朝不乏其例,甚至官員還因此得到稱頌。

桓溫為報父仇殺三人為世人稱許

董仲舒

因此,處於晉代的桓溫為父報仇才會被人稱讚,到近代蔡東藩在《兩晉演義》中還這樣評價他:“殺江彪而報父仇,無慚孝義;輕殷浩而加鄙薄,不愧靈明。”

而當時東晉皇權式微,皇家的威望甚至不如王、謝等門閥世家。皇家的女子想嫁到王、謝這樣的大家是非常難的。桓溫的父親桓彝一直效忠晉朝,後隨晉帝南渡,曾與晉明帝密謀平定王敦之亂,而深受明帝信任,成為與郗鑑、溫嶠、庾亮等名望相近的名臣。庾翼又向晉成帝推薦說:“桓溫有英雄之才,願陛下勿以常人遇之,常婿畜之。宜委以方、邵之任,必有弘濟艱難之勳”。再加上他手刃仇人的做法得到了一致的讚許,於是二十剛出頭的桓溫,便娶明帝愛女南康公主為妻,拜駙馬都尉,襲其父爵,自此一入龍門,節節高升,一步步踏上了權臣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