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模仿漢武帝想削藩,最終卻被四叔搶了皇位

朱允炆:模仿漢武帝想削藩,最終卻被四叔搶了皇位

“主父偃謀,令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漢有厚恩,而諸侯地稍自分析弱小云”

。漢高祖劉邦吸取前朝經驗,獨創了“郡國並行制”。他本以為這就可以維護漢朝的長治久安,不料很快就發生了七國之亂。

這才有了漢武帝頒佈的推恩令,直接幫著他削了藩。而明朝的第二位皇帝朱允炆,也模仿漢武帝想著削藩,

不過最終卻偷雞不成蝕把米,

漢武帝的推恩令,是朱允炆複製不了的成功,最終他還被自己的四叔搶了皇位

(一)、時機不同,故不能推行

關於靖難之役,一直是後世津津樂道的話題。這場叔侄之間的皇位爭奪戰,繞不開兩個字,削藩。自古以來封侯容易,削藩難。

就像康熙帝削三藩時,差點讓大清又回到關外老家。

而漢武帝的推恩令無疑是最為成功的削藩之策,那麼為何朱允炆不模仿前者,來一個兵不血刃。這樣既保全了自己的名號,而又不會引發大規模的兵戈。

朱允炆:模仿漢武帝想削藩,最終卻被四叔搶了皇位

1。

慈不掌兵,文帝過於在乎“人設”

布衣天子朱元璋打下了江山,那自然是要和子孫後代共同分享這份基業。毫無疑問,皇位由嫡系血脈繼承。

而全國那麼多的土地,庶出的子孫分封一些那也是情理之中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

血脈親情變得愈發淡薄,更何況大都不是同父同母

即使是同父同母的親兄弟,那也會為了權力打的頭破血流。朱元璋去世,太子朱標又早逝,朱允炆合情合理的繼承了祖宗基業。

他意識到,自己的叔叔或者堂兄弟們,長期把持一方朝政,很可能在將來對大一統的江山不利。

朱允炆:模仿漢武帝想削藩,最終卻被四叔搶了皇位

其實朱允炆此人並不壞,而且還竭力的把自己打造成一個文人皇帝的形象。

他重用黃子澄、齊泰方孝孺等名士,就是在向天下昭告,自己是一個儒君也是一個仁君。所以,後世將他稱之為建文帝,帶著一個文字。

在這上邊他和劉徹就有著根本的區別,劉徹為漢武帝。一個文,一個武,心狠手辣自然是漢武帝要拔得頭籌。更何況,

在他晚年的時候因為巫蠱之禍連自己的親兒子都殺。

更何況,那些快要出五服的親戚們。

反觀建文帝,他處處小心翼翼,生怕傷到自己的叔父們,而後背上不義不孝的罵名。

做大事的人,又有幾個不是心狠手辣之輩。

在這裡,建文帝就有些婦人之仁。如果讓他去模仿漢武帝來一出推恩令,恐怕他都會覺得這個陽謀,會使他的名聲受到損害。

朱允炆:模仿漢武帝想削藩,最終卻被四叔搶了皇位

2。

國情不同,成功萬不可複製

“願陛下令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願,上以德施”

。漢朝初年,只有藩王的嫡長子一個人,能夠接手他的全部勢力。而漢武帝則是讓其他的兒子都能分得田地,只不過是在最早分封的基礎上,由幾個人再去分。

蛋糕總共就那麼大,幾個人分分就沒了。更何況,得到分封的人還會有他們的子孫後代。

傳不了多久,藩王的勢力就會變弱。

那個時候,再去剷除他們簡直是易如反掌。而且,這些藩王都是有高度自治權的,也有很多軍隊,否則就不會有七王之亂了。

而朱允炆接手的明朝,則大不相同。

朱元璋吸收了劉邦的經驗,他沒有給藩王們以高度自治權。

只不過是給他們每個人兩三個衛,一個衛大約是五、六千人。雖然是王,但土地也不是他們的。

朱允炆:模仿漢武帝想削藩,最終卻被四叔搶了皇位

這些人,只有很小的管轄權。

可以說是有封地,但不治民

。所以,蛋糕做的時候就那麼小,朱允炆已經沒有辦法再把它變得更小。既然如此,還何談推恩。

況且,朱允炆的那些叔叔們都不是傻子。也都不是沒讀過書的文盲,倘若真的如此施行,必然不會成功,而且受到的阻力也定當不小。

(二)、時過境遷,一個招數無法用兩遍

朱元璋規定藩王們

“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

,在他看來這已經能夠防止有人犯上作亂了。

而且,明朝藩王的嫡長子繼承爵位,其他的兒子也可以成為郡王或者獲得其他的封號。事情都已經到了這個地步,

那朱允炆再怎麼去推恩都沒用了。

因為恩,已經被自己的爺爺給推下了。

朱允炆:模仿漢武帝想削藩,最終卻被四叔搶了皇位

1。

挾平叛餘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漢武帝是漢朝的第七位皇帝,到了他那一代,很多藩王與皇家的關係早都變得很疏遠了。而且血緣上,也聊勝於無。

只不過,大家的祖先,都是開國皇帝劉邦。

血脈親情是維持著關係的紐帶,到了漢武帝這裡根本就沒什麼親情不親情了。

而且,漢景帝時就用了《削藩策》想要削藩,緊接著就爆發了七王之亂。幸虧有大將周亞夫,幫著景帝在三個月內平定了叛亂。

這一場仗,

雖然沒有徹底的打敗那些藩王,不過也讓他們大傷元氣。

直到漢武帝繼位,這些人對漢室還是有所忌憚的。

朱允炆:模仿漢武帝想削藩,最終卻被四叔搶了皇位

而《推恩令》的頒佈,就是在平定七王之亂的基礎上進行的。況且,還有漢武帝的父親早就為兒子打好了基礎。

劉徹再來這麼一招,就達到了恩威並施的效果。

即使有些諸侯,能夠看出漢武帝的真實目的,那也不好再說什麼。

畢竟,《推恩令》名義上還是為諸侯及其子嗣著想的。藩王的那些庶子們,對這個政策,當然是十分的歡迎。

2。

操之過急,自然引發暴亂

除了雲南的沐家以外,其他藩王全都是朱允炆爺爺的親兒子,也是他的親叔叔。到這裡,血脈關係還沒有完全熔斷。

即使有些和自己的父親並不是同父同母,但怎麼說那也是正兒八經的一家人。

那些人都把朱允炆,當成一個孩子看待。

朱允炆:模仿漢武帝想削藩,最終卻被四叔搶了皇位

他們大都身經百戰,又怎麼會甘心讓自己的大侄子給制服住。削藩,從來都不曾容易過。

又沒有人事先幫朱允炆鋪墊鋪墊,他的身邊還都是那些滿口之乎者也的腐儒。

一方面攛掇著他削藩,另一方面,又希望皇帝的名譽能夠保全。

這種兩全其美的事情,自古以來都很罕見。而且,打江山的時候,他的叔父們都出了不少力。

現在江山穩坐了,你就要卸磨殺驢,那麼大家心裡肯定十分不滿。如果朱允炆不如此的著急,能學著溫水煮青蛙,想必下場就不會落得如此悽慘。

朱允炆:模仿漢武帝想削藩,最終卻被四叔搶了皇位

(三)、丟掉江山,並不完全因為削藩

建文帝與漢武帝,一文一武,可見兩個人的性格是截然不同的。成大事者,必是心狠手辣之輩。

建文帝應該在削藩成功以後,去施大仁,行大義。而且,他也有些自命不凡。總是想著和祖父那樣,創下偉大的功績。

可是,他自身的能力在那,國情也在那。

他註定是成不了漢武帝的。

1。

離心離德,無良將可用

建文帝上位以後,寸功未建,也沒有表現出什麼雄心大志。

剛上來,就想著削藩,一口吃個大胖子。

可是他身邊又沒有周亞夫那樣的能臣,而且跟著祖父打江山的那一幫,老的老,死的死,對他根本沒什麼好感。

在他身邊的,大都是李景隆那樣的將領,無可用之人。更何況,洪武年間的那場大清洗,讓那些原先帶兵的將軍們大都死於非命,而他們在戰場上的殺伐決斷,也沒有傳承下來。相反,

他的四叔朱棣,那是能征善戰的驍勇之輩。

朱允炆:模仿漢武帝想削藩,最終卻被四叔搶了皇位

朱允炆若是想頒佈推恩令,那就必須先取得靖難之役的成功。他雖然佔據優勢,但身邊無人可用。

更何況,還屢次下令,不能傷及叔父。

就是害怕揹負罵名,如此一來,前線作戰的將士畏首畏尾,又怎敢拼了命的去殺敵。

在這一點,朱允炆比朱棣差了很多。成祖繼位以後,雖然沒有繼續削藩,但是加強了藩禁。不讓他們隨便出來,也奪去了兵權。就是因為他靖難之役取得了成功,大家對他都很懼怕。

2。

阻力過大,根本無法施行

漢初的藩王們,享受的權力是很大的,而且只有嫡長子可以繼承。明初則不一樣,

除卻那些在邊疆拱衛的藩王,其他的根本就沒什麼太大的權力。

只是手裡有幾個衛,人數不過萬人,掀不起風浪。這才給了朱允炆,削藩的決心。

奈何,叔父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靠著裝瘋賣傻,最後還是起了兵。如果朱允炆學著來一出推恩令,其實結果都是差不多的。

朱允炆:模仿漢武帝想削藩,最終卻被四叔搶了皇位

為明朝的藩王土地不完全屬於自己,而且也不管轄百姓,就是一個空架子。

這個恩,早就已經被朱元璋給推完了。到了朱允炆這裡,除了剛柔並濟的削藩之策,已無他法。

如果他的個人能力足夠,是完全可以憑藉靖難之役立威的。

就像朱棣那樣,再去實行藩禁,別人無話可說。或者再多等幾年,等到叔父們都去世了,等到藩王之位多傳幾代,那再去削藩也不遲。

結語:

說到底,朱允炆的失敗並不完全都因為削藩之策。這本可以成為一個機會,

奈何一手好牌,被他給打爛了。

倒是叔父朱棣,假借清君側的名義,順帶手的把侄子也給清了出去。朱元璋本以為給孫子留下了個大好江山,到頭來終究還是四兒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