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拿出2大“鐵證”,證明自己得位很正,迷惑了許多人

稍微懂點歷史的人都知道,永樂大帝朱棣得位不正,是個有汙點的皇帝。然而,朱棣自己卻不這麼認為,朱棣認為自己得位很正,並拿出了明確證據,引發激烈爭論……

朱棣拿出2大“鐵證”,證明自己得位很正,迷惑了許多人

一、朱棣得位經過

目光投向公元1399年。

這年年初,建文帝朱允炆在兵部尚書齊泰、翰林學士黃子澄的力諫下削藩。諸藩中最強大者為燕王朱棣,本應先從朱棣開始,可是建文帝揀軟柿子捏,從周王開始,連續削了五個藩王后才將矛頭對準朱棣,給了朱棣準備的時間。

1399年7月,燕王朱棣打著“靖難”旗號從北平南下,進攻大明朝廷,歷時四年的“靖難之役”打響。最終的結果,建文帝在多次錯誤的操作之後大敗,於戰火中消失無蹤,朱棣成為皇帝,明朝歷史的走向因此而改變。

朱棣拿出2大“鐵證”,證明自己得位很正,迷惑了許多人

換言之,朱棣的皇位是從他侄子朱允炆手中搶過來的,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得位不正”。這一點,既有史書證明,也有人物證明。

首先,《明史》清晰地記載了“靖難奪位”的整個事件,並且在對朱棣進行評價時明確指出:

“文皇少長習兵,據幽燕形勝之地,乘建文孱弱,長驅內向,奄有四海……”

其次,大清朝乾隆皇帝對朱棣的行為直接斥之為“篡位”,他在《高宗純皇帝實錄》中這樣寫道:

“如永樂之篡位,大行誅戮,應其亡也,而天弗亡之……”

意思是說朱棣篡位後殺人過多,本該滅亡的,但老天暫時饒過了他。

可是朱棣認為他不是篡位,他提出了2個有力的證據。

朱棣拿出2大“鐵證”,證明自己得位很正,迷惑了許多人

二、朱棣的2大證據

朱棣的證據,要從朱元璋說起。

朱元璋頭腦發達,建立明朝後制定了許多新制度、新規矩,朱元璋將這些新制度、新規矩編成一本書,最初取名叫《祖訓錄》,後來改名為《皇明祖訓》。

《皇明祖訓》是朱家子孫必須遵守的,任何人不得違逆,其中有一條談到“靖難”。所謂“靖難”,是指“平息災難”之意,這災難,專指皇帝身邊大臣專權,皇帝被架空。若有此類情況出現,則藩王們可以舉兵平亂,為皇帝掃除障礙。原文如下:

“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

1399年,朱棣就是藉著《皇明祖訓》中“靖難”之名,稱朱允炆身邊的齊泰、黃子澄是奸臣,離間朱家骨肉,起兵討伐的。不料朱允蚊不經打,屢戰屢敗,丟了南京,人也失蹤了。

本來,按《皇明祖訓》的要求,藩王“靖難”成功,須在5日內離京就藩,不得在京城逗留。可是當時情況特殊,建文帝不見蹤影,而國不可一日無主,朱棣於是取代失蹤的建文帝坐上了皇帝寶座。為什麼是朱棣繼位,不是其它人呢?朱棣振振有詞,他說他是嫡長子繼位,符合程式。

朱棣拿出2大“鐵證”,證明自己得位很正,迷惑了許多人

那麼,朱棣是嫡長子嗎?

仔細一想,當時還真是。

朱元璋與馬皇后一共生了五個兒子,分別是朱標、朱樉、朱棢、朱棣、朱橚。前3子壽命皆不長,大兒子朱標死於1392年,二兒子朱樉死於1395年,三兒子朱棢死於1398年。1402年朱棣攻下南京城時,他真的是嫡長子了,按照我國西周時制定的“嫡長子繼承製”,他真的有資格繼承皇位。

所以說,朱棣提出的2個證據,一個是“靖難”,一個是“嫡長子繼承製”,都是有說服力的。似乎是“鐵證”。

而且,朱棣還在《太祖實錄》中說朱元璋本來在朱標死後欲立他為太子,是朱允炆使用陰謀手段奪走了自己的皇位……把自己說得很無辜。

這些都是真的嗎?

朱棣拿出2大“鐵證”,證明自己得位很正,迷惑了許多人

三、無法掩飾的漏洞

其實,這都是朱棣製造的煙霧彈?一眼就可以看出漏洞。

先說《皇明祖訓》對“靖難”的解釋。儘管朱元璋說過藩王可以幫皇帝掃除奸臣,但皇帝身邊的臣子是不是奸臣?應由皇帝說了算。再者,皇帝召喚藩王,藩王才能起兵“靖難”,也就是說,皇帝的召喚是藩王起兵的先決條件。可是,朱棣入南京並非是受到了皇帝的召喚,而是他自己打進去的,這個便不叫“靖難”,而是謀反了。

至於朱棣在三個哥哥死後是嫡長子這件事,是沒有錯。但繼位仍然輪不到他。因為還有一個嫡長子朱文奎,朱文奎是現任皇帝朱允炆的嫡長子,朱棣是已故皇帝朱元璋的嫡長子。新的皇位當然由現任皇帝的嫡長子繼承,而不應由已故皇帝的嫡長子繼承。

如果說朱文奎太小,當時只有7歲,撐不起大明王朝,那也可以採用“兄終弟及”的模式,由朱允炆的弟弟朱允熥繼位。總之輪不到朱棣。

朱棣拿出2大“鐵證”,證明自己得位很正,迷惑了許多人

最後說說《太祖實錄》裡記載的朱元璋多次欲立朱棣為太子的事,這無疑是一種編造。《太祖實錄》本為建文帝朱允炆所編,卻被朱棣“重寫”了2次。第一次是1402年朱棣攻入南京即皇帝位後,叫解縉修改的,修改的目的是抹黑建文帝,抬高朱棣,為朱棣皇位的合法性找理由。第二次是1410解縉犯事被捕,朱棣殺瞭解縉,又將解縉編寫的《太祖實錄》修改了一次。於是《太祖實錄》就變成了現在的樣子,對朱棣充滿溢美之辭。

後世許多史學家都斥責這種篡改史書的行為,明代史學家張岱用8個字評價:“事皆篡改,罪在重修”。可謂一語中的。

參考書目:《皇明祖訓》、《太祖實錄》、《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