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範藩王作亂,明朝的不準進京,清朝的不許出京,哪個更高明?

明朝不準王爺進京,清朝不準王爺出京,哪個做法更高明更靠譜?

防範藩王作亂,明朝的不準進京,清朝的不許出京,哪個更高明?

對比明清兩代,皇帝對皇室宗親的態度可以發現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

明朝藩王“非有詔不得入朝”,而清朝宗室卻是“無聖命不準離京”。

從本質上說,二者都是為了防範天然具備順位繼承人權利的皇室宗親對皇帝的皇位構成威脅,效果也是各有千秋。

但是,相比之下,清朝的手段顯然更為高明。

防範藩王作亂,明朝的不準進京,清朝的不許出京,哪個更高明?

將皇子、王爺踢開權力中樞的明朝“分封就藩制”好在哪裡?

自古以來,皇帝的女人多,兒子也多,雖然自夏商周開始就確立了嫡長子繼承製,但在殘酷的皇位爭奪中,能以嫡長子身份繼承帝位的少之又少。相反,同樣的血統,皇子們某種程度上擁有平等的繼承權,這就導致了歷史上無數場為了爭奪皇位而發生的父子相殺、兄弟相殘事件,

甚至,有些皇帝即位後,還會以各種原因和藉口殺掉自己的所有兄弟,以此消除皇位威脅,比如秦二世胡亥就這麼幹過,結果外敵入侵後,宗室無人,眾叛親離。

防範藩王作亂,明朝的不準進京,清朝的不許出京,哪個更高明?

而後,漢高祖劉邦起於微末,對“

家天下

”的思維相當偏執,定下“

非劉氏為王者,天下共擊之

”的規矩,全面剷除因功封王的“

異姓王

”,表面上促進了皇位穩固和中央集團,然而幾十年後漢景帝年間的“

七國之亂

”卻是劉家人自己搞出來的叛亂,大大打臉了藩王“

眾星拱月

”般拱衛皇帝的美好設想。

有鑑於此,後代無數王朝皇室都力圖避免皇子、藩王作亂,到了朱元璋建立明朝,他也是個和劉邦一樣的人,認為國家交給別人不放心,還不如交給自己的眾多兒子。

於是,朱元璋實行“

分封就藩制

”,將兒子們分封於各地,鎮守一方,好處很明顯,是能替朝廷屏障外敵,但是壞處也明顯:到了孫子繼位,有地盤、有軍隊的兒子燕王朱棣就造反了。

防範藩王作亂,明朝的不準進京,清朝的不許出京,哪個更高明?

經過艱苦卓絕的一場“

靖難之役

”,朱棣成功把建文帝趕下臺,是為永樂帝。只是,從藩王到皇帝,當初不滿削藩的人也屁股決定腦袋,開始了大力削藩,就此在分封就藩制的基礎上,朱棣規定了分封於各地的藩王再無實權,沒有地盤,沒有軍隊,沒有賦稅權,等於變相被軟禁在封地、有名無權、衣食無憂的尊貴王爺,而且嚴令各地王爺“

非有詔不得入朝

”,終明一朝再沒有沒更過。

經過朱棣這一改,明朝的“

分封就藩制

”優勢也很明顯,此後各地藩王再也沒能掀起什麼大風浪,明朝皇帝的皇位穩固性更高。

防範藩王作亂,明朝的不準進京,清朝的不許出京,哪個更高明?

將皇子、王爺鎖在京城看管的清朝“封爵固京制”為何更高明?

清代實行的是“

封爵固京制

”,可謂中國封建王朝歷史上的一種首創,即把皇子、王爺們留在京城,留在皇帝的眼皮子底下看管。

根據明制,藩王無聖命私自進京,錦衣衛可以直接出面將他們押入天牢,可見“分封就藩制”的嚴格,但即便如此,在明武宗朱厚照時期仍然爆發了著名的寧王之亂,儘管被三下五除二輕易鎮壓,但確實仍存在弊端。而相比之下,清朝的“封爵固京制”更為嚴格和周密,清代的王爺不僅在外沒有封地、沒有軍隊和收取封地的賦稅權,就連前朝常用的“秦王”、“趙王”、“楚王”、“齊王”、“燕王”等王爺名稱也棄之不用,取而代之的是“睿親王”、“雍親王”、“寶親王”等禮儀性稱呼。

防範藩王作亂,明朝的不準進京,清朝的不許出京,哪個更高明?

對清朝皇帝來說,把皇室宗親留在眼皮底下遠比放在外面要保險得多。

這些留京的王爺雖然有府邸、有月俸,但只要皇帝不信任,就不會委以實權,而且除了那種世襲罔替的部分有功、尊貴王爺之外,其他王爺還有封爵遞減的制度,幾代過後,假如一脈中無人能以軍功、業績獲封王爵,就會“泯為眾人”,只掛個宗親的名頭,不論是實權還是前途都大大受到影響。比如《紅樓夢》中的榮寧二公傳到了賈寶玉這第四代,爵位最高的竟然只是賈璉的“鎮國將軍”這一虛爵,正是受此影響。

防範藩王作亂,明朝的不準進京,清朝的不許出京,哪個更高明?

自然,名頭、實權被壓制得更狠,也就不怕他們翻起什麼風浪,縱觀滿清一朝,頂天也就康熙朝的九龍奪嫡最為激烈,沒有聽說過哪個滿人王爺能夠反叛的,這也從側面證明了“封爵固京制”的可行性和穩固性。

防範藩王作亂,明朝的不準進京,清朝的不許出京,哪個更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