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資治通鑑》035——白登之圍,天降大霧劉邦脫險

【原文】上自將擊韓王信,破其軍於銅鞮,斬其將王喜。信亡走匈奴;白土人曼丘臣、王黃等立趙苗裔趙利為王,復收信敗散兵,與信及匈奴謀攻漢。匈奴使左、右賢王將萬餘騎,與王黃等屯廣武以南,至晉陽,漢兵擊之,匈奴輒敗走,已復屯聚,漢兵乘勝追之。會天大寒,雨雪,士卒墮指者什二三。

【翻譯】高帝親自領兵出征攻打韓王信,在銅鞮大敗韓王信的軍隊,斬殺了他的部將王喜。韓王信逃往匈奴,白土縣人曼丘臣、王黃等擁立趙王的後代趙利為王,重新收攏韓王信的散兵敗卒,與韓王信及匈奴一起合謀攻擊漢軍。匈奴派左、右賢王統率一萬多名騎兵,同王黃等駐紮在廣武以南,到晉陽作戰,漢軍攻打他們,匈奴兵立即敗逃,隨後又聚集起來,漢軍乘勝追擊他們。這時恰好碰上天氣酷寒,天下大雪,漢軍士兵凍掉了手指的佔十分之二三。

【解析】銅鞮(dī)縣屬上黨郡。匈奴作為遊牧民族,適宜耕種的土地反而對他們價值不大。因而韓王信投降後,匈奴攻到了劉邦原本準備封給韓王信的國都晉陽,之後停止了進攻。

韓王信被劉邦改封到太原以北,為了抵禦匈奴,韓王信請求將國都由太原郡的晉陽縣改為了雁門郡的馬邑縣。韓王信投降之後,自己的封地被匈奴佔據,政治目標就變成了藉助匈奴的力量,收回韓國舊地作為大本營,因而繼續率兵進攻上黨。

品讀《資治通鑑》035——白登之圍,天降大霧劉邦脫險

品讀《資治通鑑》035——白登之圍,天降大霧劉邦脫險

《史記·絳侯周勃世家》記載有:以將軍從高帝擊反韓王信於代,降下霍人。以前至武泉,擊胡騎,破之武泉北。轉攻韓信軍銅鞮,破之。還,降太原六城。擊韓信胡騎晉陽下,破之,下晉陽。後擊韓信軍於硰石,破之,追北八十里。還攻樓煩三城,因擊胡騎平城下,所將卒當馳道為多。勃遷為太尉。

《史記·樊酈滕灌列傳》記載有:夏侯嬰以太僕從擊代,至武泉、雲中,益食千戶。因從擊韓信軍胡騎晉陽旁,大破之。追北至平城,為胡所圍,七日不得通。高帝使使厚遺閼氏,冒頓開圍一角。高帝出欲馳,嬰固徐行,弩皆持滿外向,卒得脫。益食嬰細陽千戶。復以太僕從擊胡騎句注北,大破之。以太僕擊胡騎平城南,三陷陳,功為多,賜所奪邑五百戶。

根據《中外戰爭戰役大辭典》,漢高帝六年(前201)九月,當韓王信引匈奴兵越過句注山進攻晉陽時,劉邦令周勃、樊噲軍迂迴敵後,平定霍人以西至雲中;又令灌嬰軍攻樓煩,降樓煩以北六縣。後兩軍匯合,與匈奴騎兵戰於武泉(今內蒙呼和浩特東北)北,破之。遂回師南向銅鞮。公元前200年(漢高祖七年)冬季,漢高祖劉邦親率大軍出征匈奴,希望透過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解決邊境問題,隨行的主要謀士是陳平、婁敬,將領有樊噲、夏侯嬰、周勃等。在銅鞮擊敗韓王信後,繼續進攻太原郡,並在晉陽擊敗了韓王信和匈奴的聯軍。然後乘勝追擊,直到平城。

品讀《資治通鑑》035——白登之圍,天降大霧劉邦脫險

值得注意的是,這時恰好碰上天氣酷寒,天下大雪,漢軍士兵凍掉了手指的佔十分之二三。根據《史記·匈奴列傳》:會冬大寒雨雪,卒之墮指者十二三,於是冒頓詳敗走,誘漢兵。這其實是匈奴的誘兵之計。因為劉邦之前沒有合匈奴作戰過,所以沒有識別出來。如果劉邦撤軍,則勝利果實難以得到鞏固,無法實現既定戰略目標。拿破崙進攻俄羅斯、德國進攻蘇聯時也曾遇到降溫。嚴寒一方面降低了漢軍的戰鬥能力,一方面打擊了士氣。唯獨蒙古在進攻俄羅斯時,選擇了撤退並在春天重新進攻,獲得了勝利。

【原文】上居晉陽,聞冒頓居代谷,欲擊之。使人覘匈奴,冒頓匿其壯士、肥牛馬,但見老弱及羸畜。使者十輩來,皆言匈奴可擊。上覆使劉敬往使匈奴,未還;漢悉兵三十二萬北逐之,逾句注。劉敬還,報曰:“兩國相擊,此宜誇矜,見所長;今臣往,徒見羸瘠、老弱,此必欲見短,伏奇兵以爭利。愚以為匈奴不可擊也。”是時,漢兵已業行,上怒,罵劉敬曰:“齊虜以口舌得官,今乃妄言沮吾軍!”械繫敬廣武。

【翻譯】高帝駐居晉陽,聽說冒頓單于駐居在代谷,便想要去攻打他,就派人去偵察匈奴。這時冒頓把他的精壯士兵、肥壯牛馬都藏了起來,只讓人看見老弱殘兵和瘦小的牲畜。漢軍派去的使者相繼回來的有十批,都報告說匈奴可以攻打。高帝於是又派劉敬出使匈奴,尚未返回,漢軍就全部出動兵力三十二萬向北追擊匈奴,越過了句注山。劉敬回來後報告說:“兩國相攻,這本該炫耀顯示自己的優勢。但現在我到匈奴方面去,只看見瘦弱的牲畜和老弱計程車兵,這必定是想要顯露自己虛弱不堪,而埋伏奇兵以爭取勝利。我認為匈奴不能攻打。”這時候,漢軍業已出動,高帝大為惱火,罵劉敬說:“你這個齊國的混蛋夥,不過是靠著耍嘴皮子得到了一官半職,現在竟又來胡言亂語阻撓我的軍隊前進!”用刑具把劉敬拘禁到廣武。

【解析】《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記載有:至晉陽,聞信與匈奴欲共擊漢,上大怒,使人使匈奴。匈奴匿其壯士肥牛馬,但見老弱及羸畜。使者十輩來,絋言匈奴可擊。上使劉敬復往使匈奴,還報曰:“兩國相擊,此宜誇矜見所長。今臣往,徒見羸瘠老弱,此必欲見短,伏奇兵以爭利。愚以為匈奴不可擊也。”是時漢兵已逾句注,二十餘萬兵已業行。上怒,罵劉敬曰:“齊虜!以口舌得官,今乃妄言沮吾軍。”械繫敬廣武。遂往,至平城,匈奴果出奇兵圍高帝白登,七日然後得解。高帝至廣武,赦敬,曰:“吾不用公言,以困平城。吾皆已斬前使十輩言可擊者矣。”乃封敬二千戶,為關內侯,號為建信侯。

漢軍前軍追擊,劉邦所在的中軍則在晉陽,兩軍大戰首先需要了解敵情。如果是同一民族,可以派遣間諜去偵查。但是,匈奴和漢族文化迥異,很難派間諜混進去。所以劉邦選擇派正式的使者去偵查敵情。匈奴則比較聰明,能而示之不能,在使者到來時,故意呈現弱小的一面。而漢朝使者則不懂軍事,所以就認為匈奴實力不強,可以攻打。直到劉邦派遣劉敬作為使者,劉敬發現了問題,指出匈奴不能攻打。但是,這個時候劉邦已經將20多萬軍隊派出去了,再撤回來士氣就會大大受損,劉敬的話只會擾亂軍心,而且劉邦也被先前的勝利衝昏了頭腦,變得驕傲自大,所以劉邦把劉敬關起來了。

【原文】帝先至平城,兵未盡到;冒頓縱精兵四十萬騎,圍帝於白登七日,漢兵中外不得相救餉。帝用陳平秘計,使使間厚遺閼氏。閼氏謂冒頓曰:“兩主不相困。今得漢地,而單于終非能居之也。且漢主亦有神靈,單于察之!”冒頓與王黃、趙利期,而黃、利兵不來,疑其與漢有謀,乃解圍之一角。會天大霧,漢使人往來,匈奴不覺。陳平請令強弩傅兩矢,外鄉,從解角直出。帝出圍,欲驅;太僕滕公固徐行。至平城,漢大軍亦到,胡騎遂解去。漢亦罷兵歸,令樊噲止定代地。

【翻譯】高帝先期抵達平城,軍隊尚未全部到來。冒頓便發出精兵四十萬騎,把高帝圍困在白登山達七天之久。漢軍這時內外無法呼應救援,高帝於是就採用陳平的秘計,派使者暗中用重金賄賂冒頓的閼氏。閼氏隨即便對冒頓說:“兩個君主不應彼此困窘迫害。如今即使奪得了漢朝的土地,單于您也終究不能居住在那裡。況且漢朝的君主也有神靈保護,望您明察!”冒頓與王黃、趙利約定好時間會師,但王黃、趙利的軍隊卻遲遲不來,由此就懷疑他們與漢軍有什麼謀劃,這才解開包圍圈的一角。正好遇到天降大霧,漢軍便派人在白登山與平城之間往來走動,匈奴人毫無察覺。陳平這時請求高帝命令士兵們用強弩搭上兩支箭,箭朝外禦敵,從解圍的一角直衝出去。高帝脫出包圍後,想要策馬疾奔,太僕滕公夏侯嬰卻堅持慢慢地行走。到了平城時,漢軍的大隊人馬也趕到了,匈奴的騎兵便解圍而去。漢軍於是也收兵返回,命樊噲留下來平定代地。

【解析】白登之戰中,劉邦率騎兵先到達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此時漢軍步兵還未完全趕到,劉邦自己駐守在平城附近的白登山,與平城形成掎角之勢。冒頓出動了四十萬騎兵攻打白登山,但匈奴圍了7天沒能攻上山,劉邦也無法突圍。這個時候,劉邦採用了陳平的計策,得以脫險。根據《史記·陳丞相世家》記載,“高帝用陳平奇計,使單于閼氏,圍以得開。高帝既出,其計秘,世莫得聞”。也就是說,只知道是透過閼氏的枕邊風成功的,具體計策有損大漢體面,所以沒有記載。出於閼氏的立場,一方面是使者的重金賄賂使其得利,一方面是言語勸說,漢朝的土地對於遊牧民族價值不大,而漢朝女子可能威脅到閼氏的地位。

冒頓可以為了國家利益將閼氏送給東胡,自然不會因為她的一句話就放走劉邦。雖然漢朝土地價值不大,但可以抓住劉邦換取金銀財貨。根本原因還是在於冒頓與王黃、趙利約定好了會師時間,但王黃、趙利的軍隊卻遲遲不來。冒頓久攻不下,擔心漢人以民族利益為上,一起對付自己。所以將計就計,放開了一角,準備等劉邦突圍時抓住劉邦。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正好遇到天降大霧,漢軍的聯絡人員可以在白登山與平城之間來往不被匈奴發覺,劉邦趁機突圍到了平城。這個時候,漢軍的步兵也到了,匈奴騎兵不擅長攻城,也就撤退了。

【原文】上至廣武,赦劉敬,曰:“吾不用公言,以困平城;吾皆已斬前使十輩矣!”乃封敬二千戶為關內侯,號為建信侯。帝南過曲逆,曰:“壯哉縣!吾行天下,獨見洛陽與是耳。”乃更封陳平為曲逆侯,盡食之。平從帝征伐,凡六出奇計,輒益封邑焉。

【翻譯】高帝回到廣武,赦免了劉敬,說道:“我不採用您的意見,因此被圍困在平城。我已經把先前十多批使者都殺掉了!”接著就封給劉敬二千民戶,爵位為關內侯,稱作建信侯。高帝回師向南經過曲逆縣,說道:“好壯觀的縣啊!我走遍天下,只見過洛陽和這裡罷了。”就改封陳平為曲逆侯,享用全縣民戶的賦稅收入。陳平跟隨高帝南征北戰,共六次進獻妙計,每次都增加了封邑。

【解析】先前的十多批使者有錯,錯在能力不足,沒有識破匈奴的計謀。但劉邦也有錯,錯在用人不當,選的人軍事素養不夠。賞賜劉敬一方面是因為他的能力,一方面是希望能起到示範作用,敢於直言。陳平則是因為幫助劉邦脫險而受賞。

【原文】十二月,上還,過趙。趙王敖執子婿禮甚卑;上箕倨慢罵之。趙相貫高、趙午等皆怒曰:“吾王,孱王也!”乃說王曰:“天下豪傑並起,能者先立。今王事帝甚恭,而帝無禮;請為王殺之!”張敖齧其指出血,曰:“君何言之誤!先人亡國,賴帝得復國,德流子孫;秋豪皆帝力也。願君無復出口!”貫高、趙午等皆相謂曰:“乃吾等非也。吾王長者,不倍德;且吾等義不辱。今帝辱我王,故欲殺之,何汙王為!事成歸王,事敗獨身坐耳。”

【翻譯】十二月,高帝返回長安,途經趙國。趙王張敖對高帝行作為女婿的禮節,十分謙卑,高帝卻叉開兩腿坐著,態度輕慢地責罵張敖。趙國相國貫高、趙午等人都怒火中燒,說道:“我們的大王,真是個懦弱的王啊!”隨即勸趙王說:“天下豪強並起,賢能的人先稱王。現在您侍奉皇帝非常恭謹,而皇帝卻如此無禮,請讓我們替您把他殺了!”張敖咬破自己的手指流出血來,說道:“你們怎麼說這種大錯特錯的話呀!先父亡國後,依賴皇帝才得以復國,德澤能流傳給子孫,一絲一毫都是皇帝的力量啊。望你們不要再這麼說了!”貫高、趙午等人都相互說道:“這是我們的不是了。我們的大王是忠厚的長者,不會背棄恩德。況且我們的原則是不受人侮辱,而今皇帝侮辱了我王,所以想要殺掉他,又何必連累我王呢!事情幹成了,則功歸我王,事情失敗了,則我們獨自承擔罪責罷了。”

【解析】劉邦待人傲慢,喜歡戲弄、罵人,陳平也曾當面說劉邦慢而少禮、恣侮人,劉邦之所以能成功在於劉邦能用人,捨得爵位重賞人才,也能聽得進建議。但是,這件事還是警醒我們,在得意時需要尊重他人(失意時要尊重自己),否則可能因此招惹不必要的麻煩。

張敖是劉邦的女婿,所以劉邦更加不注意態度。張敖是個重恩義的人,自己不介意,他的相國貫高、趙午等人卻覺得趙王的尊嚴受到了侮辱,要殺了劉邦雪恥,張敖不願意就決定自己做。貫高、趙午的做法是春秋戰國時期國士的風格,那個時候刺客盛行。只不過他們沒有看清形勢,沒有細想是否會連累張敖。

【原文】匈奴攻代。代王喜棄國自歸,赦為陽侯。辛卯,立皇子如意為代王。

【翻譯】匈奴攻打代國。代王劉喜棄國,自己逃歸洛陽。高帝免了他的罪,改封他為陽侯。辛卯(疑誤),封皇子劉如意為王。

【解析】劉喜是漢高祖劉邦的二哥,漢高帝五年十月,燕王臧荼反,攻下代地。樊噲將兵攻代後,六年春正月,以代地立劉喜為代王。劉喜在匈奴進攻時,自己一個人逃回了長安。於是,劉邦改立自己和戚夫人的兒子劉如意為代王。

【原文】春,二月,上至長安。蕭何治未央宮,上見其壯麗,甚怒,謂何曰:“天下匈匈,勞苦數歲,成敗未可知,是何治宮室過度也!”何曰:“天下方未定,故可因以就宮室。且夫天子以四海為家,非壯麗無以重威,且無令後世有以加也。”上說。

【翻譯】春季,二月,高帝抵達長安。蕭何這時正主持營建未央宮,高帝見到未央宮如此壯麗,十分憤怒,對蕭何說:“天下紛亂,連年受戰事勞苦,如今成敗尚未可知,為什麼要把宮室修築得過分豪華呢!”蕭何說:“正是因為天下尚未安定,所以才可趁勢營造宮室啊。何況天子以四海為家,宮殿不壯麗就不足以加重威嚴,而且也不能讓後世宮室的建築規模超過它呀。”高帝這才高興起來。

【解析】蕭何修建未央宮,未央宮是西漢帝國的大朝正宮,是漢朝的政治中心和國家象徵,時候漢朝的體面。因而蕭何將宮殿修建得很豪華壯麗。這裡面有一個時機問題,一個規模問題。一般來說,戰爭年代,百姓過得辛苦,宮殿建得過分豪華時機不對。蕭何則為劉邦找了一個理由,正因為是戰爭年代,所以可以將建造宮殿的賦稅歸因到戰爭上,民眾可以理解。倘若是和平年代,建造豪華的宮殿,民眾就會認為君主不合格。而天子富有四海,宮殿不壯麗就不匹配。建造簡陋的話,後代帝王就會擴建,滋長他們享樂的風氣,反而埋下隱患。這裡想修建豪華宮殿的是劉邦,而不是蕭何。如果不是劉邦的授意,蕭何敢自作主張大興土木麼?《史記·陳丞相世家》有“沛公入秦宮,宮室帷帳狗馬重寶婦女以千數,意欲留居之”。一個好酒好色的人,自然也喜歡享受。

【原文】臣光曰:“王者以仁義為麗,道德為威,未聞其以宮室填服天下也。天下未定,當克已節用以趨民之急;而顧以宮室為先,豈可謂之知所務哉!昔禹卑宮室而桀為傾宮。創業垂統之君,躬行節儉以示子孫,其末流猶入於淫靡,況示之以侈乎!乃雲“無令後世有以加”,豈不謬哉!至於孝武,卒以宮室罷敝天下,未必不由酇侯啟之也!

【翻譯】臣司馬光曰:聖明的君主以仁義為美麗,以道德為威,還不曾聽說過有依靠宮室規模來鎮服天下的。天下尚未安定,理當剋制自己、節儉用度,前去解救百姓的危難,現卻反倒以營建宮室為先任,這怎麼可以說是明白自己所應有的職責啊!從前大禹住在簡陋的宮室而夏桀仍修建奢華的傾宮。開創業績把王位傳給後代的君王,儘管身體力行於節儉為子孫作出表率,而他們的末流依舊還是淪落入驕奢淫逸之中,何況向後代子孫顯示奢侈呢!蕭何竟談什麼“不要讓後世宮室的建築規模超過它”,這難道不是荒謬嗎!到了漢武帝時,終於因濫建宮室而致天下疲憊衰敗,這種局面未必不是由酇侯蕭何開的頭吧!

【解析】政府行政機構是否需要豪華的辦公樓?中國很多貧困地區利用土地財政等資金也修建了豪華的辦公樓,美國、英國很多地方政府的行政辦公大樓破舊寒酸得像民房。因為財政資金來源於人民,其使用要受到人民的監管和同意。中國古代儒家的政治理念也是克已節用以趨民之急,開國者大都親身厲行節儉。同樣是平民出身,這一點上劉邦不如朱元璋。但是,漢朝從漢武帝時期由盛轉衰,並不是由於濫建宮室,而是因為兩年對外作戰,使得國力下降。

【原文】上自櫟陽徙都長安。初置宗正官,以序九族。夏,四月,帝行如洛陽。

【翻譯】高帝從櫟陽遷都長安。始設定宗正官,管理皇族宗室。夏季,四月,高帝出行到洛陽去。

【解析】劉邦本來定都洛陽。在劉敬和張良的建議下,決定改為長安。只不過秦朝宮殿被項羽燒了,需要重建。在未央宮尚未完工前,劉邦以櫟陽為臨時都城。現在未央宮修建完成,劉邦遂自櫟陽徙都長安。

【原文】漢紀四 太祖高皇帝下八年(壬寅、前199)

冬,上擊韓王信餘寇於東垣,過柏人。貫高等壁人於廁中,欲以要上。上欲宿,心動,問曰:“縣名為何?”曰:“柏人。”上曰:“柏人者,迫於人也。”遂不宿而去。十二月,帝行自東垣至。

【翻譯】漢紀四 漢高帝八年(壬寅,公元前199年)

冬季,漢高帝劉邦在東垣攻打韓王信的餘黨,經過趙國的柏人城。趙相貫高派人藏在廁所的夾牆中,準備行刺高帝。高帝正想留宿城中,忽然心動不安,問:“這個縣叫什麼?”回答說:“柏人。”高帝說:“柏人,就是受迫於人呀!”於是不住宿而離開。十二月,高帝從東垣城回長安。

【解析】劉邦經過趙國柏人縣時,趙國丞相貫高派人準備行刺。但是劉邦聽到縣名後,覺得不吉利,就沒有留宿,躲過一劫。聞仲死於絕龍嶺,龐統死於落鳳坡等經典的案例加深了這一迷信思想。淮海戰役時,64軍軍長劉鎮湘覺得土山是關羽兵敗之地,自己駐守這個地方不吉利,導致黃百韜滯留碾莊,最終兵敗。

【原文】春,三月,行如洛陽。

令賈人毋得衣錦、繡、綺、縠、絺、紵、罽

,操兵、乘、騎馬。秋,九月,行自洛陽至;淮南王、梁王、趙王、楚王皆從。

【翻譯】春季,三月,高帝前往洛陽。高帝下令,商人不準穿錦、繡、細綾、縐紗、細葛布、布、毛織品,不準持兵器、乘車、騎馬。秋季,九月,高帝一行從洛陽回長安。淮南王、梁王、趙王、楚王都隨行。

【解析】中國古代長期實行重農抑商的經濟政策。商人可以賺錢,但社會地位較低,賺了錢不能享受;地主賺了錢則可以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