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霸主,為吳國奉獻出一切,卻為何無人理解他?

歷史中的孫權是一個天生才華橫溢的少年。卻因為一些措施被迫登上了吳國的政治舞臺,成為了他父親和哥哥的替代品,孫權本意不是做一個威震天下的霸主,而是做一個江東才子遊走在那江東的山水中,品位不一樣的人生。但是由於父親和哥哥接二連三的去世,看著他們的棺材,孫權擦乾淚水只能登上了江東的政治舞臺。

三國霸主,為吳國奉獻出一切,卻為何無人理解他?

但是權力是一切的源頭,孫權剛上任的時候,那些江東父老都是一副看不起的神情。因此孫權的工作進展得很不順利,他甚至一度想到放棄,但是又想到了自己父親和哥哥殷切的希望,於是他又嘆了一口氣,默默的忍耐忍耐了下來。

就這樣日復一日月復一夜,孫權用自己的努力逐漸感化了部分江東父老,但是有很多人也不服從他,於是再一次機會的促使下孫權抓緊了這次機會,並向江東父老表示自己是可以登上皇位的。

三國霸主,為吳國奉獻出一切,卻為何無人理解他?

這次機會就是吳國有個人叛亂,他並不服孫權的統治,認為孫權只是一個黃毛小兒,沒有任何的理由能夠統治他,但是孫權卻並不這樣想。他是為天下的百姓都是一樣的。而這個叛亂的人只不過是一個歷史中的過客,並不能對他造成什麼干擾,結果這個叛亂的人結合了江東父老中那些並不附孫權的實力。想要打擊孫權。

三國霸主,為吳國奉獻出一切,卻為何無人理解他?

孫權覺得這是一次很大的危機,於是滿面愁容。但是又想到如果解決這次危機,那麼整個江東都會使他的,於是他沉著冷靜的想到了一些對策,先試把周瑜請了回來,周瑜那時是孫權的第一助力,孫策的匆匆離世,所以孫策沒有給周瑜留下多少自己的有生力量,而孫權則是周瑜的第一人選,於是周瑜跟隨了孫權之後為他出謀劃策,想要解決這次危機。

三國霸主,為吳國奉獻出一切,卻為何無人理解他?

周瑜在孫權的大本營沉著冷靜的分析敵方的兵力,敵方的兵力大概到了江東的三分之一,而孫權手裡的兵力大概也有江東的三分之一,現在有三分之一的保守派在那裡觀望,看兩方的態度到底如何,所以這一部分人是暫時動不了的,於是周瑜決定利用打敗這些人,贏得中立派的看法。

在進行了一部分的武裝之後,周瑜發現自己手下的力也不是那麼充足,也是就串通曹操的手下,將曹操的一部分兵力借給周瑜,用來周瑜應對這次的政治危機,但是也是有條件的,如果以後要向魏國稱臣,不得再向魏國晉兵周瑜覺得這只不過是一個拖延之詞了,應該可以答應。沒想到這次的答應也為吳國埋下了以後的危機。

在此次叛亂解決之後,吳國也因為這次答應魏國的事情,而差點落到了滅亡的道路,最後與劉備結盟兩者共同應付企業衛國這才解決了這次的危機,不過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因為如果當時不像外國求援,那麼吳國可能就面臨著滅亡的風險,而在吳國滅亡之後,最得利的當然是蜀國的劉備,因為蜀國與江東並不是很遠,也就是說要白白的浪費一大塊土地給劉備啊,所以周瑜沒有向劉備求援,因為他知道劉備是不會分兵給他的。

在一番精心的準備之下,終於終於把自己的兵力準備完畢,在與叛軍進行戰鬥的時候,周瑜利用叛軍的江東情懷,於是勸說那些叛兵投降著深深的打動了大部分的吳國士兵。他們並不想同吾國本國的人交手,為了自己的國家,他們應該打的是國外的人,而不是自己本國的人,所以有很大部分一部分士兵選擇了投降。

所以幾乎費了很少的力氣,周瑜就把江東的大部分土地收復了,孫權也很佩服周瑜的,於是把周瑜看做了座上賓兩人一起相輔相成,把江東治理得十分出色。而對於這些叛軍,孫權正在猶豫如何處置,他們終於給出的計策是全部殺掉,這樣可以永絕後患。使得周瑜的地位得以保障,但是周瑜考慮了一下決定還是放了這些人,因為這些人畢竟是江東的子弟,他們所做的一切也都是為了江東考慮。

在聽到孫權要放了他們的時候,這些人簡直露出了不敢相信的目光,一個個對周瑜感恩戴德,決定以後從此投靠周瑜。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周瑜他們一家人的地位在江東無人能撼動,這就是因為有著大量的人在他們背後支援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