閼與之戰,讓趙奢一戰成名,背後離不開一位無名小卒的冒死直諫

公元前260年,秦趙兩個超級諸侯大國,在長平發起了對峙。

一山不能容二虎,秦國想要東出,就必須把堵在家門口的這塊大石頭給搬開、給砸碎,面對秦國的威脅,趙國自然不能坐以待斃,畢竟滅國之恥,沒人願意接受。

所以,秦國也好,趙國也罷,對這一場大戰,都保持著謹慎前行,可是到後來,趙國的步伐卻紊亂了,甚至還派出了紙上談兵的趙括為主將。

閼與之戰,讓趙奢一戰成名,背後離不開一位無名小卒的冒死直諫

反觀秦國自始至終都沒敢放鬆過,即便聽聞趙國換了趙括為將後,秦國依然沒有喜笑顏開,反而悄悄派出了秦軍的王牌人物,白起。

一個未經幾次大戰的毛頭小子,一個身經百戰且百戰百勝的傳奇戰神,單看主將,這場戰爭的勝負依然已經決定。

戰爭的結局也沒有什麼意外的驚喜,趙括被殺,趙軍完敗,而趙國幾十萬士兵,盡皆被白起坑殺,白起也因此又獲得了“人屠”的稱號。

那麼這中間就有一個令人十分想不通的疑惑,長平之戰如此重要,為何趙王不顧藺相如、趙括母親連番勸阻非要派出趙括?

閼與之戰,讓趙奢一戰成名,背後離不開一位無名小卒的冒死直諫

想必有人會說,是趙王昏庸,他不能知人善任,這固然是一方面的因素,但是究其根本原因是趙王對趙括太過信任了,以至於敢輕易將趙國的命運交到他的手上。

趙王對趙括信任的原因,除了兩人經常一起玩耍外,還因為趙括有個名氣十分響亮的爹,馬服君趙奢。

都說虎父無犬子,趙王便覺得趙括是有真本事,結果沒想到,趙括幾乎葬送了整個趙國。

不過當我們在史書中翻看趙奢的戰績時,便能發現趙奢成名僅靠閼與一戰,而這場戰爭能取勝,還離不開一位無名小卒的冒死直諫。

我們一起來看。

趙奢不畏權貴

史書中並沒有介紹趙奢的生平事蹟,但是後來他與平原君趙勝提到過,自己曾亡命入燕,並且還得到了燕王的信任,按照這個情況看,趙奢應該也是一位狠人,至少身上應該背了人命。

但後來趙奢還是從燕國回到了趙國,畢竟燕國雖好,但不是家。

閼與之戰,讓趙奢一戰成名,背後離不開一位無名小卒的冒死直諫

或許也就是從這時候開始,趙奢才改頭換面,叫了這個名字,好在當時沒有指紋識別啥的,不然趙奢還是得去大牢走一圈。

趙奢洗白身份之後,在趙國當上了收田租的官吏,但是平原君的管家卻不願意繳納,畢竟趙勝是皇親國戚,他不交田租,誰也說不出什麼。

但是趙奢卻不這麼認為,他覺得既然是趙國人,就該繳稅,於是他依法辦事,直接將趙勝家裡九個當權的管家全部斬殺。

平原君聽聞之後,怒不可遏,直接命人給趙奢帶話,讓他提頭來見,趙奢見了趙勝之後,不卑不亢地對趙勝說:

閼與之戰,讓趙奢一戰成名,背後離不開一位無名小卒的冒死直諫

君於趙為貴公子,今縱君家而不奉公則法削,法削則國弱,國弱則諸侯加兵,諸侯加兵是無趙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貴,奉公如法則上下平,上下平則國彊,國彊則趙固,而君為貴戚,豈輕於天下邪?

意思是說,你這樣是不對的,而我是秉公執法,這是為了整個趙國好。

平原君也是個明白人,他覺得趙奢說得對,並且將他推薦給了趙王,而趙王倒也不小氣,直接讓趙奢掌管整個趙國的稅賦,一時間民眾富足,國庫充實,趙奢也一躍成為了趙國朝堂上的核心官員。

趙奢被任為將

趙奢不僅管經濟是一把好手,而且打仗也是頗為精通,至於說趙王為何會發現趙奢的這一能力,史書中沒有言明,也有可能趙奢自薦去領兵。

公元前280年,趙奢小試牛刀,帶兵去攻打齊國,並奪取了麥丘,各位看官請注意,在這次戰役中,趙括是跟著趙奢的,並且在這次戰爭中也出謀劃策,幫助到了趙奢。

閼與之戰,讓趙奢一戰成名,背後離不開一位無名小卒的冒死直諫

後來趙國四境太平,趙奢也過了一段平和的小日子。

十年之後,大戰將起,趙奢平靜的生活也被打破,公元前270年,秦國向韓國發起了進攻,並將軍隊開到了閼與。

韓國一見秦國這陣勢,嚇得魂都快沒了,於是趕忙向趙國求救,趙王犯難了,因為他不知道該不該救援韓國,既然自己沒有主意,他便打算找給力的主將來問問。

當時趙國比較厲害的將軍有廉頗和樂乘,趙王先找來了廉頗,可是廉頗說:

道遠險狹,難救。

閼與之戰,讓趙奢一戰成名,背後離不開一位無名小卒的冒死直諫

於是趙王又找來了樂乘,而樂乘與廉頗的意見一樣,也建議不救,這讓趙王更加猶豫了,一次偶然的機會,趙王又將同樣的問題問了趙奢,趙奢直接說出了一個千古名言:

其道遠險狹,譬之猶兩鼠於穴中,將勇者勝。

用簡單的話說,就是狹路相逢勇者勝,這一軍事理念,也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軍事家。

聽到趙奢這話,趙王頓時來了底氣,於是便任命趙奢為將,讓他去阻擊秦軍,於是趙奢的成名之戰就此拉開序幕。

趙奢不講武德

趙奢帶兵出了邯鄲之後,覺得是時候樹立自己在軍隊中的權威了,於是在軍隊中下了一道死命令:

有以軍事諫者死。

閼與之戰,讓趙奢一戰成名,背後離不開一位無名小卒的冒死直諫

當秦國聽聞趙國派兵前來救援時,便整日擊鼓吶喊,想要儘早與趙軍決戰,可是趙奢堅守不出,後來有個趙將建議趙奢應該趕緊去救援韓國,整日在這窩著算個什麼勁?

結果趙奢倒也沒客氣,直接將這位趙將拉出去砍了頭,在此之後,趙奢還是一動不動,堅守營壘,一呆就是28天。

秦軍看著趙軍如此,自然是坐不住了,為此還派了秦兵去趙奢的營地中“考察”了一番,結果這位秦兵受到了趙奢的隆重款待,趙奢還多次表示沒有去閼與的打算。

閼與之戰,讓趙奢一戰成名,背後離不開一位無名小卒的冒死直諫

等到秦兵走後,趙奢立即命令軍隊,輕裝前進,火速趕往閼與,結果僅僅用了兩天一夜便到達了戰場。

趙奢的行動也沒有瞞過秦軍,秦國一看趙奢不講武德,便命令周邊的軍隊都馳援駐紮在閼與的軍隊。

趙奢一戰成名

一場大戰一觸即發,這時候趙軍中一個叫做許歷的軍士冒死進入了趙奢營帳,他要對趙奢提意見。

趙奢一看,軍中還有不怕死的,便決定聽一聽許歷會說什麼,許歷說道:

秦人不意趙師至此,其來氣盛,將軍必厚集其陣以待之。不然,必敗。

趙奢一聽,覺得許歷有點意思,於是便讓他繼續說下去,然後許歷提出了至關重要的一個軍事行動:

先據北山上者勝,後至者敗。

趙奢聽聞覺得言之有理,於是發兵萬人,火速佔領了北山山頭,後來秦軍趕到之後,便與趙軍爭奪北山,可是趙軍佔據地理優勢,根本攻不上去。

閼與之戰,讓趙奢一戰成名,背後離不開一位無名小卒的冒死直諫

當此之際,趙奢指揮趙軍居高臨下衝擊秦軍,而他則帶著剩餘軍隊猛攻趙軍,韓國在閼與的駐軍一看有利可圖,立即也加入了戰鬥。

在三方面圍攻之下,秦軍抵擋不住,死傷過半,最終大敗而歸,而趙奢也因此功成名就。

此戰過後,趙奢因功被封馬服君,而那個冒死直諫的許歷也被封為了國尉,可謂是皆大歡喜。

由此可見,閼與之戰是趙奢的成名之戰,也因此奠定了他躋身東方六國八名將之一的基礎,但在此戰中,一個叫許歷的無名小卒自然也是功不可沒。

參考文獻:《史記》、《戰國策》等。

(圖網,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