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力佔優,皆是趙匡胤調教的精銳,趙光義為何慘敗“驢車漂移“

前言:

公元979年,宋軍為了奪取幽燕之地,與遼軍大戰於高粱河,也就是今天的北京西直門一帶。此戰結果宋軍慘敗,損失了一萬多兵力,宋太宗趙光義坐著驢車狼狽逃走。昔日威風八面的趙光義,也因此被後世嘲弄,得了個“高粱河車神、驢車飄移”的屈辱稱號。“高粱河之戰”是宋、遼之間的重要戰役,宋軍吃下此次苦果,也成了後來“雍熙北伐”的失敗原因,它在很大程度上,更使北宋徹底失去了收復燕雲十六州的希望。在這場戰役中,宋軍有十一萬兵力,還都是當年宋太祖麾下身經百戰的精銳,而守城的遼軍,加上後來的援軍,也只不過五萬人。那麼最後為何趙光義慘敗,得了“驢車漂移”的外號呢?

兵力佔優,皆是趙匡胤調教的精銳,趙光義為何慘敗“驢車漂移“

“高粱河”之戰前的宋遼外交關係

自宋建隆元年立國之後,就與遼國“相愛相殺”了十多年,雙方終於在開寶七年,建立了平等的外交關係,雙方使者往來頻繁,兩國關係逐步走向了緩和。兩年後北宋進攻處於遼國庇護下的北漢,遼國只是警告北宋不要圖謀燕雲之地,並未竭力對北漢做出實質性的救援。同年十一月宋太祖趙匡胤暴崩,趙光義還專門派出使者前往遼國告哀,表達對遼國弔唁本國的謝意。第二年遼國派出82人的使團,帶著各種賀禮祝賀趙光義繼位為帝。宋遼兩國的友好平等交往,為飽受五代十國戰亂的兩國百姓,帶來了實際性的安穩與好處。但是此時還有一個敏感的問題:燕雲十六洲的歸屬權。燕雲之地在經濟與國防上,對北宋與遼國都有重要的價值,公元938年被“兒皇帝”石敬瑭,送給了契丹人。兩國都欲獨佔燕雲,所以外交關係又因此開始變得很脆弱。

兵力佔優,皆是趙匡胤調教的精銳,趙光義為何慘敗“驢車漂移“

關於燕雲十六州的歸屬權問題

在北漢遭受北宋攻擊之時,遼國還是派出了少量的援兵,能看出其並不願意將燕雲之地拱手讓人。儘管如此兩國也保持著剋制,沒有做出敵對的態勢。宋遼絕交是在北宋滅了北漢,轉攻幽燕之地開始的,當時關鍵的問題並不在在於北漢的歸屬,此國只不過是宋遼之間的戰略緩衝地帶,核心在於燕雲十六州的爭奪。如果北宋願意放棄燕雲,那麼遼國可以毫不猶豫地拋棄北漢,而宋朝人並不願意。關於燕雲之地的談判,史籍上沒有確切的記載,總之是雙方暫時擱置了此問題。遼景宗面對逐漸強大的北宋,一方面為了保住燕雲援救北漢,一方面積極與北宋建立友好關係,以爭取雙方的和平。遼國這一招“以退為進”,無非是在等待北宋做出戰爭與和平的選擇,而宋太宗突然改變對遼國的友好政策,貿然發動北伐,終於在高粱河遭受了慘敗。

兵力佔優,皆是趙匡胤調教的精銳,趙光義為何慘敗“驢車漂移“

趙光義北伐的政治原因

其實關於對燕雲十六州,採取何種戰略政策,宋太宗在北伐前,並未有一個明確的計劃方案,他繼位之後首先要靠考慮的問題是要取太原。他發動北伐,看似是為了完成中原的統一,其實是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畢竟他的皇位來得並不算名正言順。趙光義繼位之時,是在未寫遺詔的情況下倉促完成,所以天下人有很多都不服氣。趙光義繼位之後,逼死了宋太祖的兩個兒子,而且在他徵遼過程中,突然後方發生了擁立趙德昭的事件,這都證明了他繼位初期,面臨著嚴重的危機與壓力。所以他希望透過收復燕雲,完成趙匡胤的遺願,以提高自己的威望,鞏固統治地位。但是從軍事上來說,趙光義的北伐難免有些急近功利。太平興國三年,趙光義打著洗刷柴榮與趙匡胤,親征部下的恥辱,發動了大規模的北伐。

兵力佔優,皆是趙匡胤調教的精銳,趙光義為何慘敗“驢車漂移“

趙光義被勝利衝昏頭腦在幽州“吃癟”,最終兵敗高粱河

當時趙光義帶了大約11萬兵力,徵調的軍隊大都是柴榮與趙匡胤,親自調教出來的精銳。從三月份起先後攻克了北漢西龍門砦、隆州、汾州等地,還在白馬嶺擊敗了遼國的援軍,到了四月份就來到了太原城下。五月五日北漢之主劉繼元開城投降,趙光義僅僅用了三個月,就滅了剽悍頑強的北漢,彰顯了宋軍的強悍戰鬥力。經過累月激戰之後,宋軍亟需給養補充修整軍隊,而趙光義卻不顧實際,“上了頭”決定繼續北伐,企圖一舉收復燕雲,對遼國的的第一次戰略進攻,也因此拉開了序幕。初期遼軍節節敗退,宋軍連下數座城池,六月二十三日,就挺進到了幽州城南。五日後趙光義親自督戰攻城,還派出八百門炮器。但是一直到了七月六日,幽州城還是無法攻破。宋軍計程車氣遭受打擊萎靡不振,恰逢原先援救北漢的南院大王耶律斜軫,帶兵攻擊宋軍後方,幽州守軍士氣空前高漲。

耶律斜軫還派人挖地道進入城內,與守城將領制定了更加嚴密的防禦措施。不久後遼國又派出耶律休哥帶領大軍增援,並取得了遼軍的指揮權。七月六日高粱河之戰打響,耶律斜軫、耶律休哥分左右夾擊宋軍側翼,幽州守軍開門反擊,在三路遼軍合擊之下,宋軍大敗而逃,史載遼軍“追殺三百餘里,斬首萬餘級”。宋軍一直瘋狂逃竄到了第二天,連趙光義都差點做了俘虜,被迫乘著驢車遁去,在途中大腿上還中了兩箭,最後他的死也是因為此傷反覆發作的原因。

兵力佔優,皆是趙匡胤調教的精銳,趙光義為何慘敗“驢車漂移“

趙光義放棄趙匡胤決策戰略的錯誤

關於趙光義於高粱河失敗的戰術原因,已經有眾多學術分析,在此不做贅述,我們只分析趙光義的戰略失誤。首先是他放棄了趙匡胤對幽燕的戰略決策。自從燕雲十六州被石敬瑭送給契丹之後,中原就失去了抵禦遊牧騎兵南下的險阻,隨時會受到來自北方的威脅。所以北宋建立後,趙匡胤始終未忘記收復,趙匡胤與趙普等大臣商議,決定先南後北,滅了北漢之後,再以財力或軍事圖謀幽燕。這無疑是最穩妥的方案,如果趙光義奉行此戰略,掃滅北漢之後休養生息積蓄力量,有很大的可能性,可以不費一兵一卒,先後透過財力、武力奪回幽州。遼國地域遼闊,然而大多都是寂寥的荒漠,生產力遠不如中原,經濟無疑是左右戰爭勝負的重要原因,倘若等到北宋經濟“碾壓”遼國之後,再將收復燕雲的計劃提上日程,無疑是上策。

兵力佔優,皆是趙匡胤調教的精銳,趙光義為何慘敗“驢車漂移“

趙光義圖謀幽雲只因為貪功

其次趙光義只從個人政治角度考慮戰爭。他發動北伐,根本沒有將北漢與燕雲,當成一個整體戰略目標來考慮,而只是為了穩固自己的皇位。他掃滅北漢,從一開始就是為了撈取政治資本,目的達到之後,他又頭腦發熱狂妄地企圖一併收復燕雲,建立不世之功,蓋過趙匡胤一頭。然而好大喜功的趙光義,最終折戟高粱河,被打得狼狽逃竄。如果宋軍在高粱河之戰前沒有攻擊北漢,而是以銳氣直逼幽燕,還不至於引起遼軍的警惕,可有聲東擊西的效果。而後再向北漢佯攻一次,可以麻痺住遼國,又可使北漢不敢支援遼國,宋軍便能安心突襲幽燕。一路上基本上是一馬平川,宋朝後軍可源源不斷的直達前線,幽州很大機率上守不住三日。攻下幽州之後,宋軍可以逸待勞,迎戰來援的遼軍,等到幽燕地區穩定之後,北漢便成了砧板上的魚肉,可兵不血刃的拿下北漢。

兵力佔優,皆是趙匡胤調教的精銳,趙光義為何慘敗“驢車漂移“

宋軍戰敗後的影響

此戰略也是當年周世宗柴榮,成功實施過的計劃,然而他關鍵時期染病身亡,未能將勝利果實全部收取。趙光義放著教科書都不會“抄”,真是令人無語。再退一步說,即使宋軍未能攻破幽州城,也可以免於高粱河的慘敗,久攻不下及時撤退便可,直接“梭哈”一把拿下幽州,無疑是“賭徒”冒險行為。千百年之後我們再回顧這場戰爭,以趙光義沒有使用的戰略,與他的行動做出比較,顯然他做出的都是糟糕的選擇。高粱河之戰過後,遼軍頻頻南下報復宋朝,雖然宋軍新敗,但也未傷及筋骨,還能抵擋得住遼軍鐵蹄,然而長久的戰爭,使河北各地深受荼毒,百姓們的生產生活遭到了嚴重的破壞。更重要的是,高粱河一戰宋軍的自信被遼軍擊垮,從而產生了怯敵心理,這無疑對收復燕雲十六州不利。

兵力佔優,皆是趙匡胤調教的精銳,趙光義為何慘敗“驢車漂移“

尾聲

高粱河之戰過後,遼軍在邊界加強了防禦,深知幽燕對於宋朝的重要意義。而且此時兩國戰略緩衝地帶,北漢已經不存在,所以在經濟、軍事方面都是積極備戰。這也造成了“雍熙北伐”的失敗,面對做好準備的遼軍,宋朝沒有討到便宜。北宋未從根本上考慮這個情況,也沒有在各方面壓制住遼國,那麼收復燕雲只不過是一句空話。事後趙光義與眾大臣,沒有也不願意認真分析總結此戰的失誤,對情勢也沒有得到清醒的認識,所以“雍熙北伐”重蹈了失敗的覆轍。此後北宋對遼國,由主動進攻變為了被迫防禦的態勢,南北對峙之下沒有天險可守,又在後期出昏招,與虎謀皮聯合金軍滅遼,最終爆發“靖康之恥”,從而“作”死了北宋王朝。

【參考資料:《宋史》,《經略幽燕——宋遼戰爭軍事災難的戰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