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梁山不是誰上就能上,進入難度,堪比科舉

文/萌書生

科舉制,又稱科舉、科舉制度,中國古代透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

科舉制,萌發於南北朝時期,隋朝隋文帝楊堅簡化了地方行政機構,廢九品宮人之法,初創科舉制,唐朝正式確立,最為完備的是宋朝,明清兩朝最為興盛。

《水滸傳》梁山不是誰上就能上,進入難度,堪比科舉

先秦時期,採用“世卿世祿”制選拔官吏,後逐步引入軍功爵制;秦朝時期,以軍功爵制、分封制、世襲制等為主;漢朝時期,採用察舉制與徵辟制;魏文帝時,陳群創立九品中正制,由特定官員,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間人才,分為九品錄用;晉、六朝沿用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雖然是創新,但也只是察舉制的改良版,有很多弊端,比如魏晉時期,士族勢力強大,影響中正官考核人才,後來更是僅限於門第出身,造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現象,科舉制的出現,打破了這樣的不平衡。

《水滸傳》梁山不是誰上就能上,進入難度,堪比科舉

科舉制也有很多的弊端,只是與先前的選拔制度比起來公正很多,與現今的公務員制度相差甚遠,慶幸我們生活在一個好時代。

宋朝時期,科舉制度已經非常完善,最初每年一次,到了宋英宗治平三年時改為三年一次(史載:詔禮部三歲一貢舉),分三級:一級由各州舉行取解試,二級由禮部舉行省試,三級為殿試。

宋朝科舉舉辦一次,錄用多少人呢?宋初較少,選拔非常嚴格,幾十人,後來進行改革,出現了幾百人中舉的情況。

《水滸傳》梁山不是誰上就能上,進入難度,堪比科舉

上述,只是書生對科舉制和宋朝科舉制進行的極為簡單的介紹,主要是配合本文,其詳細的內容,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查閱相關資料。

按照整個大宋朝三年一次錄用一兩百人甚至三五百人的規模來看,梁山泊所涉及到的山東、河北兩地每次被錄用的人數大概在二三十位。

梁山水泊,宋江在不到三年的時間內找到了一百單七位。

這個數字比三年一次的科舉山東河北兩地錄用的大概人數多很多。

《水滸傳》梁山不是誰上就能上,進入難度,堪比科舉

但我們不要忘記,梁山泊一百單八人中還有十五位降將(含張清介紹的皇甫端)以及青面獸楊志、花和尚魯智深、豹子頭林沖、霹靂火秦明、金槍手徐寧、神行太保戴宗、病關索楊雄、鎮三山黃信、病尉遲孫立這九位主動或者被動投梁山泊的官場中人。

除去他們還剩下85位好漢,這一數字還是超過三年一次的科舉考試山東河北兩地錄用的大概人數。

《水滸傳》梁山不是誰上就能上,進入難度,堪比科舉

可我們萬不能忽視另一點,他們不是初出茅廬,而是在江湖混跡了十年左右甚至更長的時間,就跟科舉考試選拔一樣,一茬又一茬的新人進入了官場。

他們有能力,只是與科舉高中的人不在一個“江湖”。

他們在江湖混跡的時間,最少舉行了三次科舉考試,按照每次山東河北兩地大概會有二三十人中舉的資料來算,江湖人入梁山泊的准入條件就非常高了,投梁山泊成功的機率堪比科舉中第。

《水滸傳》梁山不是誰上就能上,進入難度,堪比科舉

事實也是如此,梁山泊一百單八人特點鮮明,要麼是江湖響噹噹的人物、要麼是武藝高強的降將和江湖一等一高手、要麼是江湖山寨頭領、要麼是某一行業的翹楚、要麼是梁山泊某位好漢的兄弟或徒弟等。

沒有點兒政界、商界、軍界等背景和江湖較高的地位,想投梁山大寨,簡直是痴人說夢。

韓伯龍就是最好的例子,他誠心投梁山大寨,不巧遇上宋江生背瘡且梁山忙著打大名府,旱地忽律朱貴便將其安排在梁山附近村中開個酒店,專一負責打聽訊息,也算是提前熟悉工作,等宋江病好且打下了大名府,再引薦他入夥。

《水滸傳》梁山不是誰上就能上,進入難度,堪比科舉

更為不巧的是,他遇上了氣呼呼下山要去凌州滅了官軍的李逵,由於韓伯龍未入夥酒自稱梁山好漢,李逵一斧子將其砍了。

假如請朱貴引薦的不是韓伯龍,而是像豹子頭林沖或玉麒麟盧俊義那樣的官場、江湖知名人物呢?也不差那一時半刻了,朱貴也就引薦了。

韓伯龍入夥未能實現,最主要的還是他自身的背景、地位等太低。

我們透過這件事也可以看出,想投梁山大寨,必須經過宋江的首肯,這就像中舉一樣,不經過殿試不行。

《水滸傳》梁山不是誰上就能上,進入難度,堪比科舉

我們時常提到“逼上梁山”,別說沒有那樣的地方,就算是有,被逼的走投無路也不一定有資格進去。

為什麼很多梁山好漢想造反?就是因為宋江有意的選拔好漢,而不是隨便誰都可以。

有了他的嚴格篩選,梁山泊一百單八人更像是個小朝廷,只要宋江想稱帝,當天稱帝,當天就可以安排全所有的職務所對應的人員。

梁山泊,在宋江踏入那片土地的那一天起,已經不是單純的江湖山寨了。

《水滸傳》梁山不是誰上就能上,進入難度,堪比科舉

書生說:《水滸傳》所體現的內容太多了,有時候我們認為施耐庵用的語言有些過了,比如罵和尚、侍女等,從字面來看的確過了,但最重要的不是那些我們認為“過了”的語言,而是語言和很多事件所折射出來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