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為何不喜歡黃老之學?其獨尊儒術的決定,有何深遠影響?

在湖南衛視播出紀錄片《中國》的第五集《天下》片尾部分,用極短的篇幅介紹了史學大家司馬遷的故事,而這個故事最重要的意義在於引申出了“中國”這一概念。在漢武帝時期,中國一詞已經被拿來形容漢朝的廣闊疆域,這在中國歷史上是具有開創意義的。

漢武帝時期,之所以會誕生出這樣的國家觀念,和當時崇奉大一統的思想氛圍,以及漢武帝積極推行的政治改革間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在除去淮南王劉安之後,漢武帝將郡縣制推行到了中國的各個角落,這才讓大一統政府有了存在的基礎,而這一切的背後又和儒家思想的盛行息息相關。

我們知道在漢朝初期的時候,政府的主導思想是黃老學說,那麼漢武帝劉徹為什麼要接受董仲舒的意見,將儒家學說立為正統,這背後有著怎樣的歷史原因,對於之後的中國歷史又有著怎樣的影響呢?

漢武帝為何不喜歡黃老之學?其獨尊儒術的決定,有何深遠影響?

上圖——漢武帝劉徹劇照

一、漢武帝不喜黃老學說的原因

在紀錄片中,有兩位黃老學說的支持者佔據了十分重要的戲份,他們是漢武帝劉徹的祖母竇氏以及淮南王劉安。他們兩個人在劉徹即位早期對政局有著極大的影響力,其中竇氏更是在建元二年的時候,直接罷免了劉徹任命的儒家名士王臧和趙綰,這基本直接宣告了劉徹新政的失敗:

而上鄉儒術,招賢良,趙綰、王臧等以文學為公卿,欲議古立明堂城南,以朝諸侯。草巡狩封禪改歷服色事未就。會竇太后治黃老言,不好儒術,使人微伺得趙綰等奸利事,召案綰、臧,綰、臧自殺,諸所興為者皆廢。

劉安當時則是勢力最為強大的諸侯王,也是黃老學說的領袖人物,他們對於劉徹政治改革的干涉和頻頻勸阻,可能會讓劉徹對於他們尊奉的黃老學說產生負面情緒。

漢武帝為何不喜歡黃老之學?其獨尊儒術的決定,有何深遠影響?

上圖——竇太后劇照

但這並不是劉徹打算用儒家思想代替黃老學說的根本原因,真正的問題還是出在西漢的政治問題上。紀錄片中提到了西漢名臣賈誼所寫的《治安策》,其中提出在漢文帝時期,西漢王朝面臨的問題以及隱患,這也引起了劉徹的高度注意。而其中和黃老學說有關係的主要有兩點。

漢武帝為何不喜歡黃老之學?其獨尊儒術的決定,有何深遠影響?

上圖——賈誼塑像

第一是在國家經濟發展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宗室和勳貴開始過起了奢靡的生活,雖然文景二帝都是生活簡樸之人,但是他們奉行的無為而治的政治路線,讓他們無法對下屬做出太多的規勸,只能夠以身作則,希望教化下面的臣民,但這顯然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這些貴族的奢靡生活不但會造成資源的浪費,也有可能引發底層人民的不滿,這對於漢王朝來說是一個不小的隱患。

第二則是秦朝的殘餘影響還沒有被完全肅清,雖然在漢朝建國之後,統治者便拋棄了秦朝時期的嚴苛政策和法家學說,但是他們在部分制度上依然沿用了秦朝的章程。黃老之學提倡守舊和無為,這讓秦朝的部分傳統一直得到了傳承,這讓法家的部分思想依然存在不小的影響力,這對於漢王朝的形象樹立存在負作用。

漢武帝為何不喜歡黃老之學?其獨尊儒術的決定,有何深遠影響?

上圖——秦相李斯是法家的代表人物

劉徹因此知道自己如果想要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有所作為,必須進行政治改革,而這一切的前提便是放棄黃老學說的無為而治,這需要他尋找新的政治思想。

二、劉徹對於儒家文化的尊崇

在竇太后去世之後,西漢王朝的權力終於被劉徹完全掌握。他也開始嘗試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他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向天下學子發出邀請,讓他們針對現在國家的局勢發表意見,提出能夠改善政局的具體方法。

漢武帝為何不喜歡黃老之學?其獨尊儒術的決定,有何深遠影響?

上圖——董仲舒塑像

漢武帝在眾多的文章中看重了董仲舒的對策,經過和董仲舒的多次書信交流,劉徹終於接受了董仲舒提出的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的提議,將儒家思想設立為漢朝的指導政治思想,並且開始用六經取士,這讓儒家思想成為了社會上的絕對主流。

劉徹之所以選擇儒家思想作為政治指導思想,和當時西漢帝國所處的歷史背景有直接關係。在劉即位的時候,西漢雖然在文景二帝的統治下進入了安定的盛世,但是中央政府對於過埃及的控制力其實並不強大。當時西漢採取的是郡縣和分封並行的政治制度,直接接受中央政府管轄的地區十分有限,這讓劉徹的權力受到的很大的限制,而且其統治地位也並不是十分穩固。

漢武帝為何不喜歡黃老之學?其獨尊儒術的決定,有何深遠影響?

上圖——漢武帝劉徹畫像

董仲舒在他的對策中提出了統治者受命於天的理論,這不但可以讓劉徹的統治具有更高的合理性,更有助於改變自從春秋戰國以來,強者為尊的法家理論體系,這對於漢王朝的形象確立有著很大的作用。

另一方面,董仲舒這種理論還將統治者和他的家族完全分離開,這讓劉徹擁有了遠遠高於諸侯王的地位,這對於西漢中央政府權威的提高有著很大幫助。

漢武帝為何不喜歡黃老之學?其獨尊儒術的決定,有何深遠影響?

上圖——孔子劇照

董仲舒在此之外,還提出了”大一統“的概念,雖然儒家理論在孔子時期是分封制度的堅定擁護者,但是經過歷代儒生的改革,其已經進化成為了一種與集權統治相適應的理論體系。董仲舒提出,如果國家想要長治久安,那麼統一的管理和思想方式是必不可少的,這就需要提升統治者的地位,並對全國進行統一的管理,這種論調無疑也是劉徹所希望看到的。

基於以上兩點,劉徹才選擇了儒家思想,並用其代替了漢朝奉行幾十年的黃老之學。在不久之後,劉徹便開始在全國實行推恩令,進一步削弱諸侯王的實力,最終將帝國的實權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而這也是對董仲舒政治設想的實踐。

三、劉徹統一思想界的深遠意義

那麼劉徹統一思想界的舉動,除了幫助他穩固了自己的統治地位之外,對於中國的歷史發展又有著怎樣的影響呢?

筆者認為漢武帝的這一選擇對中國發展有兩個最重要的意義,第一是其確立了文人政府的統治模式,為之後兩千年的封建政府建設提供了模板,第二則是他讓文化認同成為了超越疆域與種族的精神符號,給中華民族注入了開拓進取以及包容的特質。

首先漢武帝在將儒家設定為指導思想之後,政府在選拔人才的時候就有了明確的標準,那就是要依靠對於儒家經典的瞭解程度來進行挑選。

這讓全國的學子們都有了明確的學習目標,雖然這確實會對其他思想流派的發展造成打擊,但是整體上,其還是有效提升了士大夫階級的政治積極性,並確立了以儒家學子為主體的文人政府形式。這一政府形式在後面的王朝中,雖然偶有失落,但依然延續了兩千年,成為中國封建政治的根基。

漢武帝為何不喜歡黃老之學?其獨尊儒術的決定,有何深遠影響?

上圖——古代文人官員集會

漢武帝對於思想界的統一在中華民族的塑造上也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漢武帝確立統一思想之前,全國各個地方的文化傳統都有不小的區別,這讓西漢王朝的各個地區很難凝聚成一個整體,這也是百姓凝聚力不強的根本原因。

而自從漢武帝提升儒家學說的地位之後,他便在全國各地積極推廣儒家思想,這讓地區之間的差異逐漸消弭。

這不但是國家統一管理的基礎,更讓百姓之間產生了新的文化認同感,並逐漸成為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特質。自此之後,文化認同成為了中華民族的本質特徵,凡是傾慕中原文化,並願意歸附的民族都會被同化,這讓中華民族具有了包容的性格,也促進了不同文化之間的融合。

大一統精神的廣泛傳播也讓中國這一概念深入人心,這對於集權王朝的統治以及國家的疆域的維持也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漢武帝為何不喜歡黃老之學?其獨尊儒術的決定,有何深遠影響?

上圖——儒家經典《論語》書影

四、結語

漢武帝作為中國歷史上的知名帝王,其在位時間極長,而且立下了許多輝煌的功績。其中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自然是他擊敗匈奴,開疆拓土的壯舉,這讓他在文治方面立下的功勞被人們所忽視。實際上漢武帝在文治方面的改革,也對中國歷史的發展造成了深遠的影響。

漢武帝在位時期最重要的改革,便是將儒家思想作為了國家的統一政治思想,這讓漢朝初年奉行的黃老之學退出了歷史舞臺。在儒家文化的幫助下,漢武帝終於有了變革的勇氣和依據,他不但依靠統一的思想肅清了秦朝的思想殘餘,更將大一統思想發揚到極致,對西漢進行了徹底的郡縣化改造。

更重要的是,劉徹的這一改革,讓全國各地的思想變得統一,這不但打破了地區之間的隔閡,更讓中華民族有了相同的文化根基。這也是中華民族文化本位思想的源頭,自此之後的很長時間裡,對於儒家文化的認同成為了中華民族的最重要標籤,這種超越種族的評判標準推動了民族融合,也讓我們的文化變得包容開放。

與此同時,儒家思想地位的提升還催生了文人政府,這一由士大夫幫助皇帝治理天下的模式在中國綿延兩千年,成為封建集權社會的最根本特徵,這也是不容忽視的。

參考文獻:

【1】《史記·孝武本紀》

【2】《漢書·董仲舒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