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綿奕載奉慈娛——乾隆帝后裔傳承的故事(四)

十五、

嘉慶帝顒琰一系:

乾隆

二十五年(

1760年)十月初六

乾隆帝第十五子出生於圓明園,生母為令貴妃魏佳氏(孝儀純皇后),乾隆帝賜名為

“永琰”。

嘉慶帝的生平事蹟,諸多文學影視作品都詳細敘述過,這裡就不再過多複述,僅對其諸皇子加以介紹,以便大家查閱、對比。

永綿奕載奉慈娛——乾隆帝后裔傳承的故事(四)

皇長子穆郡王(未有名),生於

乾隆四十四

年十二月(陽曆是

1780年1月),只活了兩歲(虛歲,其實半歲都沒到),就於

乾隆四十

五年(

1780年)夭折,連名字都沒來得及起。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道光帝繼位後,追封早夭的大哥為穆郡王。

皇次子道光帝旻寧(綿寧),生於乾隆四十七年(

1782年),生母為嘉慶帝原配皇帝喜塔臘氏。

嘉慶四年(

1799年),太上皇帝乾隆帝駕崩後不久,嘉慶帝將皇次子綿寧的名字寫入傳位詔書中,密立其為皇儲。

嘉慶二十五年(

1820年),嘉慶帝在避暑山莊駕崩,皇次子綿寧憑藉傳位遺詔及繼母孝和皇后的支援,順利登基稱帝,改明年為道光元年,改名為“旻寧”,即道光帝。

道光三十年(

1850年)正月,道光帝在圓明園駕崩,年六十八歲。

皇三子惇親王綿愷,生於乾隆六十年

(1795年),生母為嘉親王側福晉鈕鈷祿氏(即嘉慶帝孝和睿皇后)。

嘉慶二十四年

1819年

),

嘉慶帝六十大壽時,晉封綿愷為惇郡王。次年嘉慶帝駕崩,其兄道光帝即位後,加封綿愷為惇親王。

綿愷只有一個獨子

奕纘

在道光元年(

1821年)時就夭折了,年僅五歲。

道光十八年

1838年

),

綿愷犯事被降爵為郡王,半年後,綿愷病逝,年四十四歲。道光帝在弟弟去世後,恢復了他的親王爵位。因為綿愷的獨子

奕纘

已經夭折,為了讓他在身後有祀,道光帝將自己的第五子奕誴過繼給綿愷為嗣子,降等承襲惇郡王(之後晉封惇親王)。

皇四子瑞親王綿忻,

嘉慶十年

1805年

生,與惇親王綿愷同母,為

孝和睿皇后所出。

嘉慶二十四年

1819年

嘉慶帝六旬大壽,綿忻因此被

瑞親王

民間野史有傳聞,嘉慶帝晚年,有更易儲君的想法,想以綿忻代替綿寧為儲君,不過沒有實據。

永綿奕載奉慈娛——乾隆帝后裔傳承的故事(四)

道光三年

(1823年),十八歲的綿忻被授予內廷行走,參與朝政。道光八年(1828年),瑞親王綿愷去世,年僅二十四歲,其獨子奕約承襲瑞郡王爵位,改名奕志。道光

三十年(

1850),奕志

病逝,沒有子嗣;

咸豐十年(

1860年),咸豐帝把

侄子載漪(咸豐帝五弟

惇親王

奕誴

次子)

過繼給

堂兄

奕志為

嗣子

貝勒

之後,載漪襲瑞郡王,但在書寫詔書時,誤將

“瑞”字寫作了“端”字,因此載漪就成了“端郡王”。

皇五子惠親王綿愉,生於嘉慶十九年(

1814年),生母為如妃鈕鈷祿氏。綿愉出生時,其父嘉慶帝已經是五十五歲的老人了,綿愉不折不扣是嘉慶帝的老來子。

嘉慶

二十五年

1820年

),

嘉慶帝駕崩,綿愉的兄長

道光帝

即位,

七歲的綿愉

被封為惠郡王,

繼續在上書房讀書(和一幫年紀相仿的侄子、甚至堂侄孫們一起)。道光十九年(

1839年),二十五歲的綿愉晉封惠親王。

道光三十年(

1850年),道光帝駕崩,咸豐帝繼位,因為綿愉是咸豐帝唯一在世的叔父,因此咸豐帝特別下詔,允許綿愉“內廷召對、宴賚賞賜皆免叩拜,章奏免書其名”,以示恩寵;此後綿愉曾任

奉命大將軍

督辦防

守京師。

咸豐十一年(

1861年),咸豐帝在避暑山莊病逝,由獨子同治帝載淳繼位;當時綿愉在宗室近支中輩分最高、身份最尊(綿愉是清朝唯一一位,皇帝在位時、尚在世的親叔(伯)祖父),因此垂簾的兩宮皇太后和協理國政的恭親王奕?請他出面監督小皇帝的學習,在弘德殿專司督促同治帝讀書,同時讓綿愉的兒子

奕詳

奕詢

作為同治帝的伴讀,一起學習。

同治三年(

1864年)

十二月

惠親王綿愉病逝,年五十一歲。

永綿奕載奉慈娛——乾隆帝后裔傳承的故事(四)

十六、

皇十六子一系:

乾隆二十七年(

1763年)

令貴妃魏佳氏(孝儀純皇后)誕育了乾隆帝的第十六子。原本

乾隆

帝對這個兒子寄予厚望,希望他能茁壯成長,將來成就大業。但四年後,乾隆

三十年(

1766年)三月

皇十六子同樣在種痘中造成感染,引發天花病症,最終夭亡,年僅四歲,名字也沒能留下來(皇十六子已滿四歲,應該已經起名,但史書中沒有記載)。

其同母兄嘉慶帝繼位後,因為十六弟是年幼夭折,沒有對其進行追封、立嗣。

十七、

皇十七子慶親王永璘一系:

永璘是乾隆帝最幼的皇子,生於

乾隆三十一年(

1766年),和乾隆帝第十四子永璐、第十五子永琰(嘉慶帝)、第十六子同母,生母皆為皇貴妃魏佳氏。乾隆四十年(1775年),永璘生母皇貴妃魏佳氏去世,乾隆帝命穎貴妃巴林氏代為撫養這個幼子。

乾隆

四十五年

1780年

十月十九

十五歲的

永璘奉旨和嫡福晉鈕鈷祿氏成婚,

乾隆五十九年(

1794年),永璘分府,嘉慶四年(1799年),太上皇帝乾隆帝駕崩後,嘉慶帝即晉封皇弟永璘為慶郡王,並把乾隆帝寵臣和珅的一半府邸賜給他居住。

永璘共有六子,但長子綿恆、次子(未有名)、四子(未有名)都在很小的時候夭折了,只有第三子綿慜、第五子綿悌、第六子綿性平安長大,其中最小的綿性生於嘉慶十九年(

1814年)。

永璘在嘉慶二十五年(

1820年)去世,去世前三天才被嘉慶帝晉封為“慶親王”,由第三子綿慜降等承襲慶郡王。

永綿奕載奉慈娛——乾隆帝后裔傳承的故事(四)

綿慜在道光十六年(1836年)病逝,年四十歲,身後沒有子嗣。道光帝在給堂弟挑選嗣子的過程中,意外地沒有從他尚在世的兩個弟弟:慶僖親王永璘第五子綿悌、第六子綿性的後裔中選取合適人選,而是以乾隆帝之孫儀順郡王綿志(永璘八哥儀親王永璇之子)之子奕彩為綿慜的嗣子,入繼慶郡王大宗,依舊襲慶郡王。

之後奕彩在

道光二十二年(

1842年)

犯事被革爵,歸宗儀親王府,而永璘僅剩的兩個兒子綿悌、綿性也因為

“陰私奪爵、知情不報”的原因被取消了承襲王爵的資格,綿悌被革除不入八分鎮國公,降為三等鎮國將軍,綿性甚至被革爵後發配到盛京戍邊,無赦不得返京。

道光二十九年

(1849年)

“暫居本府、奉祀慶僖親王”的鎮國將軍綿悌去世,身後無嗣。永璘諸子中,此時只有被髮配盛京的第六子綿性尚在,也只有綿性一系還有後裔;因此,道光帝命綿性的長子奕劻過繼給伯父綿慜,降等承襲二等輔國將軍,以奉祖父慶僖親王永璘和伯父慶良郡王綿慜之祀。

咸豐元年(

1851年),咸豐帝登基後,命內務府將慶親王府從永璘之孫奕劻手中收回(清朝制度:世襲王爵以外,所有恩封親(郡)王府的所有權皆屬皇室,其後裔降等襲爵到一定低的爵位後,將按照禮儀制度交回府邸,由皇帝轉賜其他高爵位的皇族),轉賜給六弟恭親王奕?;奕劻則被轉遷到定阜街琦善的舊宅中居住。

或許是覺得把族弟奕劻的祖宅收回、給自己親弟弟居住之事有些過意不去,咸豐帝便在咸豐二年(

1852年)將奕劻的爵位從輔國將軍直升為貝子,還把他發配到盛京戍邊十年的生父綿性也加恩赦免,遷回京師隨兒子一起居住。綿性因此得以返回京師,但爵位沒有恢復,依舊是閒散宗室。

光緒四年(

1879年),綿性去世,時年六十六歲,此時,其子奕劻已經晉封為郡王銜貝勒、御前大臣,得到兩宮皇太后的賞識,並進入朝堂高層,成為了頂級重臣之一,慶親王一系曾經失去的富貴地位和榮光,都在奕劻的手中恢復併發揚光大

永綿奕載奉慈娛——乾隆帝后裔傳承的故事(四)

以上,就是乾隆帝全部四十一位皇孫的詳細資料及人生歷程簡介,從這些資料中可以瞭解到:乾隆帝最長的皇孫綿德(皇長子定親王永璜長子)生於乾隆十二年(

1747年),最小的皇孫綿愉(皇十五子嘉慶帝顒琰第五子)、綿性(皇十七子慶親王永璘第六子)都生於嘉慶十九年(1814年),堂兄弟之間,相隔了六十八年。而即使是乾隆帝年紀最小的兩個皇孫綿愉、綿性,也分別在同治三年(1864年)和光緒四年(1879年)去世,距離清朝滅亡,還有四十八年和三十三年之久,這就非常明瞭地顯示:乾隆帝的四十一位皇孫中,沒有一人,能夠有幸活到清朝滅亡之後(除非綿愉和綿效能夠活到百歲高齡,不過那基本是不可能的)。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