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昌王朱寘銂:小人一得志,便會忘乎所以,最終下場不太好!

朱寘銂是第四代慶王朱邃塀的庶次子,同時也是第六代慶王朱臺浤的叔叔,於弘治三年受封為鞏昌王,既然他是庶出的,且為次子,所以按照正常的情況下,他這一輩子是與慶王無緣了,然而在機緣巧合之下,他還是體驗了一把當慶王的滋味,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鞏昌王朱寘銂:小人一得志,便會忘乎所以,最終下場不太好!

這一整件事情的緣由最早可以追溯到正德五年的一場叛亂上。當時慶王所在的寧夏這邊,由於地理環境特殊,常常受到駐紮在河套地區蒙古各部的侵擾,使得其長年處於高壓狀態。而朝廷那邊又時不時地來剝削一下,使得這裡的軍民同朝廷的矛盾很激烈。

等到明武宗朱厚照繼位以後,寵幸宦官劉瑾,加重了對於寧夏軍民的剝削程度。最終徹底激化這種固有的矛盾,在正德五年的一天,素來懷有謀反念頭的安化王朱寘鐇,趁此良機,糾合了一批對朝廷不滿的人,聚集在一起殺了很多寧夏當地的官員,和來自朝廷的命官,叛亂就此爆發。

叛亂一爆發後不久,叛軍便順利地拿下來慶王府,而當時的慶王朱臺浤被嚇得對朱寘鐇行了君臣大禮。

鞏昌王朱寘銂:小人一得志,便會忘乎所以,最終下場不太好!

過後,朱寘鐇的叛亂被平定之後,朱臺浤也被朝廷狠狠地處罰了一番,削護衛,革祿三之一,戍其承奉、長史。

身處在寧夏這樣的苦寒之地,朱臺浤原本就收入不高,如今又被削掉三分之一,心裡自然不高興,便一直都在隱忍。終於他等到嘉靖皇帝繼位之後,便立即籌集銀兩,想要去賄賂當時的寧夏鎮守太監李昕、總兵官種勳二人,但他們都不敢就此接受賄賂,由此朱臺浤對這二人產生了怨恨的心理。

“嘉靖三年,臺浤賄鎮守太監李昕、總兵官種勳,求為奏請復祿。昕、勳不納,臺浤銜之。”《明史 列傳五》

鞏昌王朱寘銂:小人一得志,便會忘乎所以,最終下場不太好!

結果令人沒想到的是,其本人卻因此而捲入了寧夏衛指揮楊欽,謀殺巡撫都御史張璿種勳的事件。因為楊欽的謀殺失敗,導致其為求避禍,便拉朱臺浤下去,誣告其謀反,以求將功補過。

雖然朝廷認定朱臺浤沒有謀反的念頭,但卻因此而將其先前屈尊侍從安化王朱寘鐇的事情重提,他便被廢了所有的權力,只保留其爵位,每年給予三百石祿米,供其生活自理。

如此一來,慶王府內的事情就落到了鞏昌王朱寘銂的手中。

鞏昌王朱寘銂:小人一得志,便會忘乎所以,最終下場不太好!

朱寘銂就這樣平白無故地讓自己白撿了一張藩王體驗卡,當他掌權之後便開始展現出一副小人得志的面孔,忘乎所以的他開始瘋狂地利用藩王的權力來為自己斂取財富,惹得慶王府上下人人怨恨不已。

很快,有人便向朝廷舉報了朱寘銂在慶王府的所作所為,朝廷很快就要派人過來調查,心裡恐慌的他決定拉已經被廢的朱臺浤下水,誣告其謀反。

鞏昌王朱寘銂:小人一得志,便會忘乎所以,最終下場不太好!

然而這個計劃還沒有實施的時候,王府裡便有人將這一切情況,一一上報給朝廷。結果,朝廷的人一來調查後發現,情況全部屬實。嘉靖皇帝感到很憤怒,當即將其廢為了庶人,經過一番廷議之後,當即決定,將朱寘銂被革去爵位廢為庶人,發往鳳陽高牆囚禁。並將朱臺浤的長子朱鼒櫍封為世子,讓其去直接管理慶王府的大小事宜。

事情就這麼結束,在這麼一場風波中,朱寘銂可謂活活地把自己的大好前途給作死了,真是應了那句老話,多行不義必自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