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頭俠:翁仲無聲石馬閒,最早其實不是指的石人像

翁仲是一種高大的石人像,往往矗立於墓葬的神道兩側,和神道的其他石像被俗稱為“石人石馬”,用於鎮墓和辟邪,最早出現在東漢時期。西漢霍去病墓前的石像,也許可以看做是翁仲的原始形態。南北朝之後翁仲開始在帝王陵墓前出現,唐代成為定製,遂一直流傳至清。

史籍中記載的翁仲,最早其實不是指的石人像,《淮南子·汜論篇》中的高誘注,說是秦始皇嬴政執政的第二十六年(公元221年),秦國剛剛完成統一大業,在臨洮發現了個頭非常高大的人,足有5丈多高,足跡就有6尺長。秦始皇根據這個高大的人,用銅鑄造了大銅人,叫做翁仲、君何。參考《史記》《漢書》的記載,翁仲、君何就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防止人民反抗,而蒐集天下所有的兵器,鑄成的那十二尊大銅人像,即賈誼《過秦論》中的名段“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秦漢之際古籍中的“金”,八成指的是銅),以弱天下之民。”在稍晚些時候霍去病徵匈奴的時候,在隴西擊敗匈奴的休屠王,搶了匈奴的“祭天金人”作為戰利品運回中原,成了漢武帝雲陽甘泉山祭天的道具。秦漢兩朝想去不遠,聯想到秦人和匈奴文化曾經相鄰,鑄造金人可能是當時中國西北部地區共通的文化也說不定。

到了東漢,文化一變。《後漢書·光武帝紀》引注《水經注》的記載,說邢臺柏鄉千秋亭有一座石壇,石壇的東面有兩座石翁仲南北相對。聯想到漢光武帝劉秀曾經在柏鄉斬倒兩個石人,可能就是所謂的“翁仲”。可見東漢年間,翁仲從銅變石,立於道旁兩側,從形制到功用已經基本定型。

目前我國最高的一尊石翁仲,發現於北魏靜陵,高3。14米。靜陵所葬的是敬宗皇帝元子攸,有一個後世異常威武的帝號叫“孝莊”。元子攸是著名的改革家、北魏孝文帝元宏的侄子,雖然在位僅兩年,但是誅殺了叛臣爾朱榮,不料隨後就死在爾朱榮的侄子爾朱兆的手中。這尊石翁仲由整塊石頭雕刻而成,籠冠夾領、短襦裙服,雙手按劍,目視前方,應該是以北魏高階官員為原型。翁仲的姿態端莊,神色威武,用刀洗練,有古樸之美感。根據專家研究,這尊翁仲人物形象、衣著服飾、雕刻手法,與龍門北魏賓陽中洞禮佛圖上的侍衛像以及北魏墓葬出土的俑幾乎完全一樣,當為北魏時期葬禮所用人物形象的標準。

中國石頭俠:翁仲無聲石馬閒,最早其實不是指的石人像

不過到了明清時期,進入了民間傳說的翁仲故事又有變化。明代越南將翁仲附會為秦代越南甌雒國的罪徒李身,被甌雒國王獻給秦始皇,幫助秦始皇打敗了匈奴,封為輔信侯,後回到家鄉。秦始皇思念李身,強迫甌雒國王交出李身。李身不情願就躲了起來,詐稱去世。秦始皇要人不成惱羞成怒要開棺驗屍,李身不得已自殺。秦始皇嘆息良久,用銅鑄成了李身的形象,叫做翁仲。由於翁仲做得惟妙惟肖,匈奴人以為李身還在,就不敢再犯中原了。而明代中國的記載和越南類似,只不過姓名由李身改為阮翁仲,故事也從回鄉自殺改為在秦自然死亡。

考明清時期兩國的翁仲故事,不論姓字名誰,都堪稱英雄。思美利堅國有鋼鐵俠,吾國翁仲,也當得上石頭俠。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

歡迎聯絡我們投稿

轉載文章請聯絡後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