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人生禍福,皆有定數

人的一生,會遇到很多人,經歷很多事,有幸運、有糟糕、有好運、有災難,殊不知,人生禍福,皆有定數。

明朝一哥王陽明在34歲的時候,遭遇了一次極大的變故,這一次變故幾乎讓他跌入人生低谷。

王陽明:人生禍福,皆有定數

01

明朝弘治十八年,孝宗皇帝朱佑樘駕崩後,十五歲的朱厚照繼承皇位。

朱厚照和他爹朱佑樘不一樣,朱佑樘從小體質不好,經常生病,所以朝中大小事務基本都由文官處理,在他當皇帝期間,文官得到重用。

可是朱厚照卻喜歡舞槍弄棒,整日和一群宦官玩在一起,朱厚照時期,宦官得到很大的扶持。

文官突然不受重視,心理不平衡,於是就和宦官開始鬥爭。

宦官有皇帝朱厚照扶持,一點也不懼怕文官,雙方爭鬥,文官最終輸了。

整個朝廷,文官隊伍不是被迫終止自己的仕途,就是遭到貶謫。

看著身邊的同僚一個個受了冤屈,王陽明於心不忍。在這個時候,他上了一道奏摺,為朝廷文官作辯護,沒想到奏摺落在了宦官的手裡,遭到了宦官劉瑾的記恨,被貶入獄。

身在獄中,王陽明遭受了朝廷三十大板,當時正是寒冬臘月,疼痛和寒冷讓他極為煎熬。

當時王陽明之父王華也在朝為官,劉瑾多次暗示王華,只要王陽明肯認錯,他就會放了王陽明。但是王華作為文官的一員,不會向宦官們低頭。

王陽明在監獄中,也沒有向宦官劉瑾屈服,他知道,他的這一次劫難,除了宦官們作惡多端以外,更多時候和皇帝不辨是非,寵信宦官有關。

王陽明對時局深感無力。

一個月之後,王陽明的處罰下達了,他被貶謫到貴州龍場做一名小小的驛丞。

王陽明:人生禍福,皆有定數

02

當時貴州還沒有開發,基本處於荒山野嶺狀態,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都很落後,就連路途,也不是那麼順遂。

王陽明內心充滿了抑鬱,這是他人生最大的災禍。

王陽明出獄之後,很快就啟程了,此次去貴州路途遙遠,他上了一艘船,當船經過福州的時候,沒想到竟然遭遇了殺手。

他知道這是宦官劉瑾派來的,在鬥爭中,他假裝投河自盡,逃過了一劫。

因為這件事,他回程去南京找他的父親王華。

王華知道王陽明的處境艱難,但是此時卻不得不做決定,他說道,“

朝廷既然派你到龍場做驛丞,那你就去,做出成績來,為當地的老百姓做貢獻。

王陽明再次重新啟程,往貴州方向走去。因為路途沒有劉瑾的人跟蹤,王陽明一路走來還算順遂。

王陽明來到貴州龍場後,心情瞬時跌入谷底,和之前在京城中完全不同。這裡到處都是高山,不僅路難走,野獸和毒蟲也特別多。如果沒有本地人幫忙引路的話,根本找不到這個地方。

王陽明:人生禍福,皆有定數

更難受的是,因為語言不通,王陽明一行人很難和當地人溝通,王陽明有一種難以言說的孤獨感。

不知道這一次貶謫要持續到什麼時候。

王陽明來到龍場驛站之後,發現這個龍場驛站早已經名存實亡。驛站房屋坍塌,驛卒僅有幾個病殘。

王陽明一行人只能砍掉周圍的樹木建造房屋。

本來這裡很難見到人,但是因為王陽明的到來,四周的居民都很好奇,所以時不時有當地少數民族的人過來造訪。

雖然語言不通,但是透過手勢比劃和表情等動作,也知道大概的意思。

王陽明被貶到此處,本來是很抑鬱的,但是當地人的善意和熱情,以及脫離以往繁忙的案頭工作,讓他慢慢開朗起來。

王陽明:人生禍福,皆有定數

03

他經常和僕人們翻山越嶺,四處遊蕩。

即使被貶謫,王陽明依然喜歡思考人生和萬物,他不斷挖掘自己內心,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逐漸認識到“

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

王陽明驚喜萬分,於是開始在龍場講學,把自己對人生的理解和思考都傳播出去,他的思想不斷流傳。

終於在正德四年的一天,貴州提學副使席書慕名而來。

席書提出“朱陸異同”的問題,朱指的是朱熹,陸指的是陸九淵,兩個人的思想是對立的,王陽明沒有明確回答這個問題,但是他說出了自己的見解。

這個見解就是“

知行合一

”。

王陽明:人生禍福,皆有定數

在當時,席書並沒有信服,但是告別王陽明,回去徹夜思考之後,發現“知行合一”中隱藏著很大的奧妙,於是對王陽明更加的敬重。

也因為如此,席書特地邀請王陽明去貴陽書院講學,講學的內容即是“知行合一”。

慢慢地,王陽明的知名度不斷提升,他在龍場講學悟道的事情傳得非常遠,天下學子都希望能夠和王陽明切磋一二。

“知行合一”在當時受到學子的追捧,後世傳播同樣受到文人學子的重視。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當時處於明朝中期,社會動盪,王陽明傳播講學,拯救人心,融合儒、釋、道於一體,獨創“陽明心學”,被世人稱之為“救世之學”。

王陽明也因此再次受到朝廷的注意,為後來的重用打下基礎。

王陽明:人生禍福,皆有定數

人生禍福,皆有定數。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在遭遇貶謫的時候,王陽明卻另闢新的路徑,透過傳播思想學說,為社會做貢獻,所傳播的心學知識,流傳後世,幫助無數的人。

人生順境或逆境,只是一種狀態,懂得另闢蹊路,不改變人生禍福的定數,但可以透過人的主觀,讓自身過得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