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法家人物,除了商鞅、韓非子,你知道他嗎?

先秦的法家人物中,商鞅可能是最著名的一個,畢竟商鞅變法對中國歷史影響太大了。其次,可能就要算被視為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的韓非子了。一般認為,韓非的思想綜合了法家思想中的法、術、勢三派。其中,商鞅是“法”學派的先驅,申不害是“術”學派的先驅,而“勢”學派的先驅,就是我們今天要談的慎子。

三全《商君書》

那麼慎子是誰?他所寫的《慎子》是怎樣流傳到今天的?《慎子》中又有哪些發人深省的思想呢?今天,我們就跟大家分享下這些問題。

三全《慎子 太白陰經》

01

慎子是誰?

據學者研究,從先秦兩漢的文獻記載中看,戰國時期至少有三位慎子。第一位是《莊子》《荀子》《史記》中都提到的慎到,如《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中說“慎到,趙人……學黃老道德之術,因發明序其指意”,《史記·田敬仲完世家》還說齊宣王喜歡文學遊說之士,“稷下學士復盛”,其中代表人物就是“鄒衍、淳于髡、田駢、接予、慎到、環淵之徒七十六人”。說明慎到也是當時齊國稷下學士中頗為突出的一名。

三全《荀子》

第二位是《孟子》中提到的“慎子”。《孟子·告子下》中提到“魯欲使慎子為將軍”,孟子反對戰爭,說“不教民而用之”就是害民,慎子一聽就不高興了,心想這不是砸我飯碗嗎,當即“勃然不悅”,說:“此則滑釐所不識也。”可知這位慎子應該名叫“滑釐”,是魯國的一位將軍。

三全《孟子》

第三位是《戰國策》中提到的“慎子”。《戰國策·楚策二》記載,楚懷王客死秦國,在齊國做人質的楚太子請求回國葬父,齊王要求楚太子獻“東地五百里”,楚太子便請教“傅慎子”的意見。可知,這位慎子是楚太子的師傅。

那麼,這三位慎子關係如何呢?有人認為這三位慎子是同一個人,也有人認為不是。比如張岱年先生認為《孟子》中提到的那位慎滑釐是位武將,與稷下學士慎到顯然不是一人。而李學勤先生根據出土的戰國楚簡《慎子曰恭儉》等材料認為,《戰國策》中的“傅慎子”跟慎到可能是同一人。由於資料不足,這個問題恐怕一時難有定論。

先秦法家人物,除了商鞅、韓非子,你知道他嗎?

三全《戰國策》

不過,寫作《慎子》的,應該是到過稷下學宮的慎到。話說當時齊國都城臨淄有座城門叫“稷門”,稷門附近有座學宮,就叫“稷下學宮”。從《史記·田敬仲完世家》的記載看,當時齊國為了挖人才,辦好稷下學宮,開出的科研條件也是非常可觀的。首先是“皆賜列第”,就是配備人才住房;其次是“為上大夫”,享受上大夫的待遇俸祿,相當於作為高階引進人才,給地位給經費;再次是“不治而議論”,就是讓學者專心搞科研,不為行政事務操心。這樣的科研條件,吸引大量優秀學者雲集,而學者雲集所形成的“百家爭鳴”的學術交流環境,使得稷下學宮成為當時的學術文化中心,取得了重要的文化成就。

先秦法家人物,除了商鞅、韓非子,你知道他嗎?

文白對照《史記》

比如,一般認為託名春秋時齊國名相管仲的《管子》一書,可能就是稷下學者的作品。儒學大師荀子,曾三為稷下學宮“祭酒”(相當於校長),他寫的《非十二子》就跟他在稷下的學術經歷有關。而慎到寫作的《慎子》,也是稷下學術的成果之一。

三全《管子》

02

《慎子》是怎樣傳下來的?

那麼慎到寫的《慎子》究竟是本什麼樣的書?我們今天見到的《慎子》又是怎樣傳下來的呢?

首先,《慎子》究竟有多少篇?關於這個問題,文獻記載頗多歧異。《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記載“慎到著十二論”,而《漢書·藝文志》則記載“《慎子》四十二篇”,《呂氏春秋》高誘注、《荀子》楊倞注均提到《慎子》是四十一篇,東漢應劭的《風俗通義》佚文又提到《慎子》三十篇。

三全《呂氏春秋》

那麼,怎麼理解這些不同的記載呢?四十一篇和四十二篇的區別不難理解。一般認為四十二篇的《慎子》是西漢劉向整理校定的,而劉向整理完後一般會寫一篇敘錄,如果不算這篇敘錄,就是四十一篇。

有人認為,《風俗通義》的三十篇加上《史記》的“十二論”,正好是四十二篇。不過,也有人認為,把《史記》的“十二論”理解為十二篇可能是一種誤解,“十二論”未必就是十二篇。例如《史記》記載《呂氏春秋》“八覽、六論、十二紀”,而這“六論”實際上有三十六篇。漢代是不是有一種《風俗通義》所說的三十篇本,還難於確定。

先秦法家人物,除了商鞅、韓非子,你知道他嗎?

三全《風俗通義》

到《隋書·經籍志》《舊唐書·經籍志》則均著錄“《慎子》十卷”,則隋唐時期流行的《慎子》是十卷本。什麼人把它編成十卷的呢?學者推測可能是為《慎子》作注的東晉太學博士滕輔。這一時期,《慎子》應該還是完整的。

而到了宋代,多種書目文獻記載,《慎子》僅剩一卷,大約在唐宋易代之際亡佚了不少。王應麟《漢藝文志考證》記載“《漢志》四十二篇,今三十七篇亡,惟有《威德》《因循》《民雜》《德立》《君人》五篇,滕輔注”。

《漢書》(中華經典普及文庫)

所以到明代,流行的主要是五篇本《慎子》。明萬曆年間,有一位慎子的迷弟慎懋賞,雜引《戰國策》《孟子》《韓非子》等書,編了一部《慎子內外篇》,一度頗為流行,不過現代學者一般認為那是一部偽書。

到了清代,由於唐初編定的《群書治要》從日本流回中國,其中錄有《慎子》七篇,比此前流行的五篇多出《知忠》《君臣》二篇,《威德》篇也比之前流行的版本多二百多字。

《群書治要》(中華經典普及文庫)

所以,我們現在見到的《慎子》,主要是《群書治要》保留的這七篇,加上其他文獻中的一些佚文。

03

《慎子》都有些啥思想?

說完《慎子》的傳承歷史,我們再簡單談談《慎子》的思想。

前面說到,《慎子》是法家,所以首先談談他的法治思想。慎子認為“立天子以為天下,非立天下以為天子”(《慎子·威德》),所以“為天下”的天子就要做到公平,而“法制禮籍,所以立公義也”(《慎子·威德》),所以要保持公平,就必須依法辦事,做到“官不私親,法不遺愛。上下無事,唯法所在”(《慎子·君臣》),就是任命官員不會偏心自己親信的人,執行法律也不會迴避自己寵愛的人,這樣才能“上下無事”,一切依法辦事。

三全《慎子 太白陰經》

前面也談到,慎子被認為是法家“勢”學派的先驅。所謂“勢”就是權勢,慎子認為,法治的推行,需要君主的權勢作為保障。《慎子·威德》篇說:“堯為匹夫,不能使其鄰家。至南面而王,則令行禁止。由此觀之,賢不足以服不肖,而勢位足以服不肖,而勢位足以屈賢矣。”堯之所以能“令行禁止”,就在於他有作為“王”的權勢地位。

前面還提到,司馬遷說慎到是“學黃老道德之術”。法家和道家的思想聯絡非常密切,《韓非子》中有《解老》《喻老》兩篇即為明證。《慎子》一書中也可以看到明顯的道家思想痕跡,如《慎子·因循》強調因順人情,說“人莫不自為也,化而使之為我,則莫可得而用也。……故用人之自為,不用人之為我,則莫不可得而用也。”強調人都是自私的,要因順這種心理,讓人感覺到是在為自己的利益奮鬥,才能調動人的積極性。這種思想,對於現在的管理者當也不無啟發。

三全《韓非子》

再如,《道德經》說“國家昏亂,有忠臣”,《慎子·知忠》篇也批判忠臣,認為殷商、吳國有比干、伍子胥那樣的忠臣,但仍然落得國破君亡的下場,所以“忠未足以救亂世,而適足以重非”。慎子進一步指出,“亡國之君,非一人之罪也;治國之君,非一人之功也。將治亂,在乎賢使任職,而不在於忠也。故智盈天下,澤及其君;忠盈天下,害及其國”。後來魏徵對唐太宗說,自己願為良臣而不願為忠臣,可能就是源自這裡,所以他編《群書治要》時選錄了這一篇。

三全《道德經》

此前,中華書局出版了許富宏先生的《慎子集校集註》,為讓更多讀者瞭解慎子及其思想,我們又約請許先生做了三全本第124種《慎子 太白陰經》,對《慎子》七篇做了詳細的註譯,並附錄48條《慎子》佚文,也一一做了註譯,是您閱讀了解《慎子》的不二之選。

《慎子集校集註》(新編諸子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