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解讀周天子烹殺齊哀公?拿老實人殺雞儆猴,結果只會得不償失

周夷王殘忍烹殺姜子牙的後人、齊國君主齊哀公,蘊含的資訊量其實很大:周天子自我破壞了三大支柱之一,周王室的衰落態勢體現無疑。

怎麼解讀周天子烹殺齊哀公?拿老實人殺雞儆猴,結果只會得不償失

周王朝統治的支柱是啥?從官方的史學觀點來看,自然是宗法制、禮樂制、分封制等等;但如果通俗點理解,我認為可以歸為三點:規矩、實力和信義。

規矩很容易理解,即上面這段第一句話所指的各項制度,特別是周公旦、周成王的“制禮作樂”,建立了一整套具體可操作的禮樂制度,涵蓋飲食、起居、祭祀、喪葬等等幾乎涉及到社會生活的所有方面,對天子、諸侯、大夫、士、庶民等各階層的言行舉止行為、所受待遇進行了嚴格規範,等級分明、森然有序。

但要維持規則,首先要靠實力。周天子雖然大封諸侯,但沒有任何一家諸侯能在實力層面與周王室相抗衡;無論任何時代,力量的碾壓才是維持穩定的壓艙石。

維持規則的第二大秘訣就是信義。周王室所分封的諸侯,大多是宗室、功臣與姻親。在一定階段,血緣關係誠然能加強凝聚力;但即使親兄弟也會有矛盾,更可況隨著時間的推移,關係會逐漸疏遠。所以,周天子要保證自己的地位,還得取信於諸侯、取信於民;畢竟武力的碾壓只能讓人口服,信義才能讓人心服。

怎麼解讀周天子烹殺齊哀公?拿老實人殺雞儆猴,結果只會得不償失

不過,就像俗語說的那樣:富不過三代,“貴”也同樣很難持續三代。周王朝的頹勢其實在三代君王之後就開始顯現,這也是後來西周滅亡、周平王東遷的原因。

在這個過程中,規矩、實力、信義逐漸崩潰;周夷王烹殺齊哀公,是其中的重要一環

下面大概理一下這個過程。

周武王姬發建立了周王朝,但在克殷三年後他就駕崩;年幼的周成王即位,叔叔周公旦輔政。

周成王20歲時,周公旦交回政權。隨後周成王再接再厲,繼續完善禮樂制度,並大封諸侯、派兵東征,鞏固了西周王朝的統治;

周成王之子周康王也是英明之主。父子倆在位期間,社會安定、經濟繁榮、社會和諧,據說“刑錯四十餘年不用”,後世稱之為“成康之治”。

怎麼解讀周天子烹殺齊哀公?拿老實人殺雞儆猴,結果只會得不償失

但從第四代開始,周王朝就逐漸體現出頹勢。

周康王死後,其子姬瑕即位,後世稱之為周昭王。此君自幼生長在深宮,極少接觸人間的艱難困苦,只是看到父親僅僅坐在王座上,就能輕輕鬆鬆地指揮滿朝文武,諸侯們也乖乖地進京朝奉,這讓他產生了一種錯覺:當週天子太容易了!

一個帝王但凡有這種心態,治理國家時往往有這兩種毛病:一是思想麻痺,忘記了“千里之堤毀於蟻穴”;二是方針政策流於冒進,大多窮兵黷武(如後來的隋煬帝)。

這兩點周昭王都齊活了。首先,他放任子民“僭越”。如在公元前987年,魯國發生政變,魯侯之弟殺死魯幽公、奪取侯位。這種明目張膽破壞周禮的大事,周昭王竟聽之任之、不作任何反應,導致規則逐漸敗壞、人心浮動。

因此史書稱“昭王之時,王道微缺”。這就是“規矩”敗壞的開端

其二,窮兵黷武。除了征伐東夷各部落外,周昭王多次南征楚國。根據《竹書紀年》的說法,第一次他獲得大勝;第二次結果很慘烈:“喪六師於漢”;第三次則更是慘不忍睹:“昭王南巡狩不返,卒於江上”。

怎麼解讀周天子烹殺齊哀公?拿老實人殺雞儆猴,結果只會得不償失

隨後周昭王之子周穆王接班,由於他一生中喜好坐著八匹馬拉的大車到處巡行,所以被一些史學家戲稱為最早的“官方旅行家”。“穆王西行”的故事甚至聲稱周穆王在瑤池見到了西王母。而這種長年累月的遠遊,極大消耗了周王室的物力、財力。

接下來的周恭王(也稱周共王)也喜歡狩獵,而且非常要面子、凡事追求排場,甚至還大度地把自己直轄的土地分封出去,導致周王室的直接控制區越來越小,收入隨之銳減。

隨後的周懿王更加離譜,他為人懦弱,在位期間政治腐敗、國力越發虛弱。據稱,連西戎進犯,他都沒啥反擊的心思,完全一副躺平的姿態。史書稱“懿王之時,王室遂衰”。

這就是“實力”衰落的直接體現,周王朝的第二大支柱也開始潰散。

在位七年後,周懿王就病死了,隨後發生了周王室內部的首次違規奪位事件。

怎麼解讀周天子烹殺齊哀公?拿老實人殺雞儆猴,結果只會得不償失

周懿王死後,按照父子相承的宗法制規則,理應由太子姬燮繼位;但太子年幼懦弱,周恭王之弟、周懿王之叔姬闢方乘機奪取王位,是為周孝王。

姬闢方的出發點,也許有“為公”的因素,即:面臨王朝的頹勢,由成年君王執掌權柄、力挽狂瀾。而從他的所作所為來看,確實體現出了這份正面。他在位期間勵精圖治,面對內憂外患,他投入極大精力開闢牧場、促進養馬事業,其目的很簡單:對外能有效對付西部少數民族的軍事威脅,對內加強內部各諸侯國進行軍事震懾。(在這期間,負責養馬的嬴非子表現優異,被封為秦君,秦國就此誕生。)

但周孝王還沒來得及中興周室就駕鶴西去了。隨後,在諸侯們的擁戴下,當初被剝奪天子之位的姬燮王者歸來,這就是周夷王。

怎麼解讀周天子烹殺齊哀公?拿老實人殺雞儆猴,結果只會得不償失

時隔十多年後終於坐上了周天子之位,周夷王的內心百感交集,對於那些幫助自己的諸侯尤其感激。為了表達這份感恩,他改變了天子之禮,不再站在朝堂上接受諸侯的參拜,而是親自走下朝堂、與諸侯笑顏相見,一幅其樂融融的和諧場景。

但問題來了。對於周天子放下架子的做法,有的諸侯很感動,認為這是平易近人與民同樂;但有的卻很不買賬——天子就應該有天子的威嚴,這麼低聲下氣的,成什麼樣子?!於是,甚至有人因此從內心裡瞧不起周王室。(從這個意義上而言,周夷王的親民之舉,實際上也加快了“規矩”的破壞)

這下週夷王就尷尬了,接見諸侯時他站也不是、坐也不是,嚴肅不對、一團和氣也不行。所謂氣急攻心,這種局面讓他走向了極端,認為諸侯們是故意讓自己為難。於是他決定殺一懲百、以儆效尤。倒黴的就是齊國君主——齊哀公姜不辰。

怎麼解讀周天子烹殺齊哀公?拿老實人殺雞儆猴,結果只會得不償失

但齊哀公實際上並沒有對周夷王不敬,只是在平日裡因為一些小事得罪了紀國國君紀煬侯(也姓姜,本家)。周夷王三年(公元前883年),諸侯們在鎬京朝見時,紀侯向周夷王添油加醋、說了許多齊哀公的壞話。周夷王勃然大怒,召齊哀公朝見。

齊哀公確實是個老實人。到鎬京後,他不敢和撒潑發飆的紀侯理論,只是擺正姿態、客氣地向周夷王解釋。也許是心知這次凶多吉少,期間他給親弟弟姜山寫了封信,表示自己受到陷害、估計有來無回,囑咐弟弟好好帶領齊國,延續過去四代人創造繁盛局面。

而周夷王則是鐵了心要殺人立威,他壓根不聽解釋,殘忍地把齊哀公丟進滾燙的油鍋裡烹殺。隨後,他任命齊哀公的異母第姜靜為齊國國君,是為齊胡公。

但姜山可不是什麼善茬:既然周天子不仁,也別怪我不義。他根本不買周夷王的賬,帶人打敗了周靜,自封為國君,是為齊獻公。隨後,他給哥哥齊哀公平冤昭雪、恢復名譽。

怎麼解讀周天子烹殺齊哀公?拿老實人殺雞儆猴,結果只會得不償失

至於周夷王的處境,卻沒因“殺人立威”有所起色。相反,這一暴行招致了各諸侯國不滿,暴躁的楚國國君熊渠乾脆仿效天子、立三子為王。

這一事件,讓周王室的“信義”大受削弱。

接下來,周夷王對外應對犬戎、對內平定各種叛亂,長年累月疲於奔命,周王室越發日薄西山。隨後的周厲王、周宣王期間,情況雖然一度有所起色,但已經是強弩之末,直至周幽王時期鎬京被攻破、西周滅亡。

當然了,西周的衰落,本質是時代發展、生產力進步、制度演進的必然趨勢;但在任何時候,“人心”都是管理者必須注重的第一要素。也許規則會隨著實力同步衰減,但信義更多的能由當權者決定。